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新使命

2019-09-10 07:22胡华
关键词:理论课法治时代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使命的实践程度直接关系到高校能否实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切实肩负起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学生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大学生法治思维的新使命。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新使命;时代新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9)08-0104-05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属于每一位中华儿女,每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参与者和践行者。新时代也为教师肩负时代使命、培养时代新人提供了广阔舞台与无限机遇。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1]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将新时代的新任务新要求全面精准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全过程,更好的肩負起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

一、首要使命: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一)新理论与新教材深度结合

“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导,我们国家就无法团结统一、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走向繁荣富强”。[2]我们党虽历经磨难仍不断创造新成就,关键在于始终重视思想建党和理论强党。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理论建设领域每有新成果,都会提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任务,这一任务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价值。新的历史方位,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在这一进程中,我们取得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党和国家理论建设领域的最新成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不断深化对最新理论成果的学习与研究,在整体把握和深入理解的过程中,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教材的认识与贯通,明确教学目标、完善教学设计、充实教学内容、聚焦教学重点,尤其注重学习习近平同志清新质朴、自然平实的话语表达与用典“金句”,灵活运用具有时代朝气、青春气息的生动语言,将新理论融入新教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内外,“将谈人生、述理想的‘大道理’娓娓道来”,[3]引导大学生在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深刻认识中,增强担当意识,树立远大理想。

(二)新理论与新论断深度结合

在十九大报告32000多字的篇幅中,有8处提及“理想信念”。报告中明确提出“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等重要论断。习近平同志也在不同场合强调:“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得‘软骨病’。”[4]这些重要论断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引导大学生牢记时代使命,“补好理想信念之‘钙’,解决好人生‘三观’这一‘总开关’问题”,[5]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践履者提供了思想引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站在新时代这一伟大历史方位上,深入思考和准确把握新理论和新论断蕴含的时代内涵、传递的时代价值、展现的时代气韵、表达的时代内容,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所未有的崭新气象和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奋斗精神从容自信地展示好、宣讲好,将理想信念的形成发展脉络与规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历史必然和现实坚守、新时代背景下爱国主义精神培育路径和挑战等问题理解透、阐释好,引领大学生坚守理想、坚定信念,自觉把人生追求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在投身民族复兴伟业进程中成就精彩人生,在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中绽放青春梦想,使伟大梦想“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6]。

二、价值使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主导性和多样化的辩证关系

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就是在多样化的社会实践中洞悉大学生思想动态总趋向,确立大学生思想文化领域主旋律的过程。“多样化和主旋律都因对方存在而彰显出自身的意义。”[7]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必然遵循这一客观规律,并集中体现“主导性和多样性辩证统一”的辩证关系。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十八大后在国家层面对价值目标的新论述和新阐释,印证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性的地位,“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依托”[8]。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深刻把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上的价值坐标、精神意蕴和实践指向,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性的内涵阐释和内容疏解,注重运用既丰富多样又主题鲜明的展现方式、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温度的表达方式,充分运用真理的力量、逻辑的魅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价值指向和现实意义真正“走心”,“避免教与学分离、不抬头与满堂灌并存”,[9]真正让教材活起来、让课堂火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成效润物无声般进入教材、进入课堂、进入学生头脑。

(二)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辩证关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新时代我国文化领域的“主旋律”演绎得更加精彩,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过程覆盖到高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不同学生群体,需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从教学实践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要发挥显性教育功能,积极引导“主旋律”,走入大学生精神成长的主舞台,也要注重隐性教育的潜在力量,探索了然无痕的潜移教育和感化艺术,因为教育教学“不仅有理论逻辑的整合力,更有心灵情感的浸染力”[10]。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深度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与社会实践中,使其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思想理论功底上打牢根基、在学生价值取向上精准把握、在教学设计上提炼归纳、在教学内容上科学布局、在教学环境上营造氛围,把握好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辩证关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深入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构成、价值内涵、理论表现、评价尺度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脉络实现从教学表层的“泛泛而谈”向教育深层的“答疑解惑”转变、从教学场景的“情绪认同”向教育价值的“情感认同”转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过程中增强大学生的使命精神与价值追求,转化为大学生的情感认同与行为习惯。

三、中心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学生综合素养

2019年的到来意味着当年的“世纪宝宝”逐渐成为高校大学生的主体。这些“00后”是党和国家寄予厚望的新一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取得实效,必须立足于新一代大学生群体的主体性发挥。这种主体性体现在大学生“明确的接受主体意识与接受意愿,以及接受的相应知识准备和接受能力”[11]等方面。脱离了大学生群体的主体性,教师即使投入再多心力,其结果也只能是蜻蜓点水,自说自话。恩格斯说:“就单个人而言,行动的一切动力必须通过头脑转变为意志动力,才能最终行动起来”。[1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激发学生主体意识,传递社会公德价值。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做到因人、因专业、因时代发展而持续更新教学内容、表达时代价值:对于文科学生侧重于讲授“格物致知、达济天下”的爱国情怀,对于工科学生侧重于讲授“严谨专注、敬业创新”的工匠精神,对于理科学生侧重于讲授“拼搏进取、追求真理”的奉献精神,对于医科学生侧重于传授“悬壶济世、仁心为怀”的大爱精神。使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中感受大德、启迪大智、行走大道,自觉将个人理想与国家民族梦想紧密结合,“在国家与个体、理想与现实、历史与现在的平衡中实现自身的价值。”[13]

(二)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立德树人的关键在于要有一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14]为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审慎面对宏大叙事的政治教育与关乎个体生命体验的微观回应之间的逻辑命题。如果处理不好这一逻辑命题,很可能会产生与时代发展相悖的教育方向,如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依旧片面强调崇高理想价值、单纯拔高人之道德能力和义务,“用刻板化的价值强加给受教育者,忽视作为道德主体的受教育者的有限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出伪善的人格。”[15]这种倾向偏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会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处于苍白空洞的状态,甚至面临“出局”窘境。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要做好经师,又要做好人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2018年新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培训及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的四个座谈会为学习契机,运用好知识的力量、情感的力量,讲好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其作为重要的理论问题加以深化研究,以储备足够的教学理论,在融会贯通中增强德育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在课外实践过程中,坚持以德立身、以德施教,坚持教书和育人、言传和身教、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的有机统一,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引导大学生在接触社会情境、感悟人的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完成道德养成与人格塑造的育人使命,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在细处、实处。

四、重要使命:培育大学生法治思维

(一)转变教学理念

传统大学生法治教学主要依赖固定教室开展授课,这种授课方式容易导致纯粹传授法律知识、讲解法律内容的“满堂灌”教学模式。事实上,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育过程,不是“你说我听”的单向线性关系,而是彼此共鸣的多元共振关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注重发挥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综合作用,特别是要充分发掘实践活动中的情景教学在增强大学生法治思维能力和坚定法律信仰的积极作用,使法治思维外化为一种日常习惯与行为准则。这表明大学生的法律信仰并不会自发产生,必须根植于法治实践并通过这种实践过程增强“共振”效应,强化大学生法治思维。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育必须通过持续不断地法治实践,才能得到巩固和养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开展法治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仅局限于思政教材的书面解读和内容阐释,还应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如“2018宪法修正案专题研讨”“新时代大学生法治培育愿景宣讲”等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在沉浸式的法治实践情境中体验、感悟法治精神,反思、规范自身行为,树立、坚守法治信仰。同时,树立“主導与主题”相统一的教学理念。这一教学理念是指在大学生法治教学过程中,既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引导者”的主导作用,及时对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与诉求进行点评和归纳,又要发挥大学生“本位化”的主体作用,引导大学生自觉参与到培育法治思维的学习实践中,真切理解法治思维的精神内涵。将这一教学理念贯穿大学生法治教学全过程,将教材体系传变为教学体系,实现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转化,在激发大学生互动学习的过程中培育大学生法治思维。

(二)改进教学方式

在教学理念转变的基础上,实现教学方式的优化至关重要。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6]这彰显了新媒体在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根据《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全年新增网民5653万,互联网普及率为59.6%。”[17]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资源的主要途径,这为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育提供了全新的信息传播、话语表达、互动交流等平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在教学方式上有所创新,尤其应注重运用新媒体实现由传统教学向现代教学的转变。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过程“需要运用新媒体提供的应用场景与传播渠道”,[18]增强各类教育教学新媒体平台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笔者使用的一款移动云教学平台——蓝墨云班课为例。作为一款由北京蓝墨大数据技术研究院开发的以移动网络+移动智能设备为技术支撑、以教师在云端创建班课(群)为空间基础来开展课堂内外互动、即时反馈的免费移动云教学平台,自推出以来,因其实现课前诊断号脉、课中即时互动、课后评价反馈等教学应用场景,极大满足了高校师生全天候在线学习的需求。这一全新课程移动教学受到广大师生的认同和喜爱。截至2019年7月,全国已有1000多万大中专学校师生受益,其中包括笔者所在学校的近万名学生使用蓝墨云班课开展教学活动。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专题“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思维培育”为例,该学习模式设计为几个环节。一是课前线上自主学。课前发布导学案,将提前准备好的有关社会主义法治思维培育的课件、视频、测试题等教学资源通过电脑传到蓝墨云班课,预设情境化学习场景,引导学生预习社会主义法治思维培养的相关内容。二是课中师生互动学。教师根据授课知识点,将社会主义法治思维的含义、特征等导入蓝墨云班课,精讲社会主义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与培育途径,创设学生背景知识和教材理论知识的场景。三是课后交流分享学。运用蓝墨云班课“头脑风暴”版块讨论“如何做一名知法、守法、护法的新时代大学生”话题。通过问题研讨与观点碰撞,完成“帮助学生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的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课后制作以“社会主义法治思维培育愿景”为主题的宣传画并上传微信朋友圈。将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思维与维护社会主义法治权威结合起来,有效完成“培育大学生法治思维”的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式,将线上线下教学方式深度融合,将教材的文本阐释变成课程的人本演绎,保持大学生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用户黏性”,突破大学生法治教学的“时空阻隔”,引导大学生在真实真切的教学情境中拥有获得感、增强感受力,进而实现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育。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2018-12-10)[2019-06-18].http://edu.people.com.cn/n1/2018/0911/c1053-30286253.html.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01).

[3]沈壮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年版)修订说明[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05).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278.

[5]黄蓉生.切实担负起新时代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的几点初浅体会[J].思想教育研究,2018(03).

[6]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编.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69.

[7]沈壮海.把握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辩证法[N].人民日报,2016-9-27(03).

[8]王树荫.党的十九大精神融入“基础”课教学的基本思路[J].北京教育(德育),2017(11).

[9]李睿.青年教师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大支柱[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04).

[10]冯培.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升华价值观教育感染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5(05).

[11]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73.

[13]郭奕鹏.新时代批判性思维培养与高校思政教育立德树人关系探究[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8(04).

[1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9.

[15]卢岚.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归因与超越[J].理论与改革,2011(01).

[16]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01).

[17]CNNIC发布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9-02-28)[2019-03-16].http://www.cac.gov.cn/2019-02/28/c_1124175686.htm.

[18]彭冰冰.真理·真情·真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三重维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03).

责任编辑  杨慧芝

作者简介:胡华,茂名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讲师、基础教研室主任。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2016年度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重点建设项目“基于互联网云平台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项目编号:16JDSZK033);2019年度广东省学校德育科研课题《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到课程思政——构建广东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研究》(课题编号:2019GXSZ110);广东省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联盟2018年度重點立项课题《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解释力研究》(课题编号:05);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科研项目2019-2020年度立项课题《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907Y92)成果。

猜你喜欢
理论课法治时代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办好思政课铸魂育新人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辩证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两个关键”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