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雁平
【摘要】幼儿期是幼儿重要的成长期,在这一阶段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促进作用。我们在养成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时,通过多角度思考,多种形式渗透,将幼儿园、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结合起来,改变原有的说教模式,以环境、日常和教学相结合的活动为载体,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其行为习惯发生变化,最终达到帮助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教育途径;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此话生动而又深刻地诠释了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即习惯与个体的命运息息相关,习惯为个体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从当前独生子女所处的家庭环境下,幼儿所接受的道德熏陶和教养不容乐观,家长重智轻德的教育,导致较多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任性、规则意识不强等不良的道德和行为习惯,以致在幼儿园群体生活中出现一些这样的状况:活动结束后,椅子凌乱、柜子、抽屉、书包里的物品杂乱无章;区域活动或自主游戏结束后,材料没放回规定的地方,桌面地上有杂物;图书室应按规则取放的图书异常杂乱、阅读不感兴趣、不能友好地与同伴的相处、缺乏安全意识等等。由此可见,对于即将进入小学的大班幼儿来说,尽快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势在必行。
一、以课题研究为抓手,进行有效探索
本研究试行通过多种教育途径,对大班幼儿的行为习惯培养进行研究,研究过程中采用了行动研究法,重点采用了观察记录法,借鉴于其他研究者对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的实践,结合研究者的思考,本研究从培养大班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阅读习惯、社会交往等方面入手,探究如何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以至为大班幼儿做好幼小衔接而养成好的行为习惯。作为研究者,我们希望通过多种教育途径,培养幼儿在生活卫生习惯、阅读习惯、社会交往习惯及安全习惯中,能有系列的目标、实施途径及执行计划,通过有效的培养方法,最终试图寻求可以让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在此过程中,需经常思考如何让幼儿感受到新鲜感、乐在其中,且不断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幼儿在不知不觉的生活环境、游戏活动中,达到既定的目标。基于以上的种种思考,开展本研究。
二、以幼儿发展为目标,逐步推进实施
1.定目标
①生活卫生习惯
能主动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穿脱衣服和鞋袜,收拾玩具、整理学具、 擦桌子、做值日等;珍惜粮食,有健康的饮食习惯;学会正确的刷牙、洗脸、擦鼻涕、及梳头、扎辫子方法;感知天气变化而主动增减衣服、主动喝水;主动保护眼睛,不在强光或过暗地方看书,学会自律;能自觉安静入睡,睡姿正确;做事有始有终,有责任感。
②阅读习惯
喜欢阅读各类能理解的图书,愿意与别人分享自己阅读的快乐,有良好的阅读习惯;看书时专注、安静、不打扰别人,能从前到后一页一页、轻轻翻看图书,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阅,能爱护图书,不撕不折,保持图书干净、平整,有认识标记、符号、文字的兴趣和愿望。
③交往习惯
对人热情大方,会使用礼貌用语;有礼貌待人的文明行为,当同伴和身边熟悉的人遇到困难时,能主动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能大胆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爱好、想法和感受,并想办法吸引同伴和自己一起游戏,感受与他人分享、合作的快乐。
④安全意识
能自觉遵守基本的安全规则和交通规则,有安全意识;在突发危急事件前不慌张,有自救常识;有自我保护意识,未经大人允许不给陌生人开门;学会保护自己的身体,不允许别人触摸自己的隐私部位。
2.制计划
根据研究目的,以幼儿现有的行为习惯,有针对性地以多种途径实施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①环境渗透;②日常生活环节;③教学活动;④区域活动;⑤自主游戏活动
三、以多种教育途径为载体,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1.环境渗透教育
以“6S”的创新理念,创设优雅、卫生、安全的教育环境,培养幼儿良好的收拾整理习惯。我们通过推行“6S”管理,培养幼儿对物品的收拾整理习惯,并通过简洁清楚的标识,提示幼儿在日常行为或游戏结束后,整理材料。如,在为养成幼儿良好的饮水习惯时,我们制作幼儿饮水记录标识,每位幼儿都有自己的姓名和8个可移动数字,每喝一次水就移动一个数字,直至移动到8,这样就完成了一天的喝水量。这样有效的可操作性的标识,不仅增强了幼儿喝水的自觉性,更助于老师的检查督促,收到很好的效果。又如,幼儿上洗手间、盥洗、站队等等生活的环节上,都有明显的标识,我们尽可能让幼儿参与标识的设计,体现与环境的互动性。通过“6S”的创新理念,创设“共享书屋”,培养幼儿阅读习惯及收拾整理习惯。书屋中每个细节无不渗透标识的管理,我们为每本圖书贴上编号,墙上挂上与编号一致的借取号码,幼儿姓名与借书卡对应挂在墙上小布袋上,幼儿借书时把与图书相对应的号码挂在自己的借书卡上,全过程幼儿自主完成,在接近400本图书的“共享书屋”里,幼儿可有序地自由取阅,老师不用监管。环境标识的作用,不但培养了幼儿良好的收拾整理习惯,还培养了幼儿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由此可见,环境的教育功能是在润物细无声中渗透着。
2.规范行为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规范幼儿的日常行为,并提出要求。例如,如何使用礼貌用语。早晨来园、傍晚离园我们该如何做?我们有困难需要帮助时该怎么做?接受了同伴的帮助我们该说什么等等,提出这些话题让幼儿发表自已的看法,让孩子们互相监督,并创设环境:图文配对,让幼儿通过操作,懂得何时需要使用礼貌,使用什么礼貌用语。这种日常中对幼儿礼貌行为的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幼儿良好的礼貌习惯,与同伴的交往更融洽、更快乐。
3.情境教学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促进幼儿好习惯的形成。如,组织幼儿开展丰富多彩的情景教学活动“粮食来之不易”,和幼儿一起观看粮食的种植过程、组织幼儿在安全的情况下走进厨房,直视叔叔阿姨如何把原材料制作成可口饭菜的每一个环节,只见孩子们小声嘀咕“叔叔阿姨做菜真不容易呢”“我们真不能浪费粮食了”……从而懂得珍爱粮食,逐步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又如,为培养幼儿良好的交往习惯时,我们创设以物换物的情境教学,让幼儿从家中带若干件物品来园,在置换的过程中,让幼儿学会如何才能快乐地以自已的物品换取别人的物品。在交换过程中,只见幼儿不断调整自己的语言和思想行为,经过几次的活动,孩子们懂得同伴间的友善、真诚最能赢得信赖;在互动时,小东告诉笔者,他换来礼物的经过:“其实小悦的小玩具,我是不太喜欢的,但是因为她太想得到我的滚珠盆了,她说学琴老师有,但需要有10颗星才能得到,太难了,因为小悦平时跟我是好朋友,所以我换给她。”由此可见,日常建立的友谊是多么重要啊!我们在培养幼儿的安全习惯时,特邀请了民警进园给幼儿讲解安全防范意识:如何保护自己、课室实地演习了“地震逃生”“突发火灾逃生”等,幼儿聚精会神,还大方与民警叔叔互动,大胆提问:妈妈说,不能让别人触摸身体,为什么?我们家对门的叔叔来敲门,我们能开吗?等等,民警叔叔都作了详细的解释,幼儿在情景教学中掌握了很多的安全知识,在日常中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安全习惯。
4.激励贯穿日常
表扬、鼓励,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首要。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也是在摒弃其不良的行为习惯,因此,此过程是让幼儿学会辨别是非,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当幼儿做得好时,老师给予恰当的支持、赞许,并且鼓励要及时,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如,吃饭桌面干净了、碗里不留饭粒,马上表扬他珍惜粮食,引导幼儿回想我们观看过的粮食种植过程,知道粮食来之不易;经常检查孩子的书包,书桌抽屉,表扬会收拾得整整齐齐的小孩,到了小学一定很受欢迎;对热爱看书、并且姿势正确、懂得保护眼睛的幼儿也要加以鼓励;对懂得使用礼貌用语、与同伴友好相处的幼儿经常在班上为他们树榜样。日常,老师经常关注守规矩、好习惯的孩子,适时给予一个微笑、撫摸他的头、对他的表现表示肯定。
四、家园合力教育,强化幼儿好习惯的形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只有家校间达成共识,形成教育合力,才能达到培养目的。我们通过家校通、家长群,互动形式的家长会,从理论上丰富家长的育儿知识,提高家长的育儿水平;首先让家长知道,家长在家的言行是孩子的模仿的典范,不好的习惯,是导致孩子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因此,时刻警醒自己,不良的嗜好要纠正;同时要有正确的教养方式,不溺爱、不纵容,帮助孩子分清是非,哪些事情该做与不该做,该如何做。在潜移默化中,孩子在家的好习惯就会慢慢形成。家长经常在互动中畅所欲言:小茵爸爸在谈到孩子为何如此热爱看书时说到:“陪伴是最好的老师,每天晚上,我经常和孩子一起看书,或一起听书,然后起讨论书中内容,孩子的阅读习惯就这样慢慢养成了”;小斌妈妈在说到如何养成小孩子收拾习惯时,说:“我把幼儿园的做法搬到家里来,环境的标识起了很大的作用,从前的孩子玩具图书玩过了乱堆乱放,现在,都能在标识的提示下整理归类,孩子养成了好的收拾习惯后,做事比以前专注并且有条理。”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需通过多种教育途径实施,作为一线的幼儿教育工作者,理应重视日常中每一环节的教育,抓住教育契机,关注每一位幼儿,让幼儿在一种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文波.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8.
[2]赫志敏.幼儿园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思考[J].才智,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