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央
摘 要:面对高考压力,语文教学有两大苦痛:一学习无效,二教学效率低下。对此,现阶段迫切需要语文教师反思教学,使课堂教学真正有实效。本文以《项脊轩志》教学为切入口,引发对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着重探讨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明确“目标”与“策略”这两核心问题,以达到教学更有效,更精准的目的,求得语文教学内容的真味。
关键词: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教学策略;真;有效
一、语文教学现状
在学校举办的“教学展示周”活动中,我上《项脊轩志》这篇课文。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学习本文用生活中的典型细节来表情达意的方法。为此,设置了如下教学流程:
1.自由诵读全文,找出文中直接点明作者在小屋中生活感受的句子,说说这个句子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2.作者喜在何处?悲在何处?请找出相关的句子并试着翻译。
3.面对诸父异爨、母亲离世、祖母去世的人事变迁,作者的感情表达极有层次,请结合具体词句简要分析。
4.清代黄宗羲说:“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細事见之,使人欲涕。”结合词句,选取你感受最深的一处,谈谈它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5.明确细节描写的作用。
课很“顺利”地结束了,一切按我原先计划进行,无任何课堂意外,即使是师生碰撞的火花。可我课后却高兴不起来,总感觉教学内容出现了问题,但问题在哪儿?是课堂内容安排?是教学流程?课堂的真味到底在哪里?
二、“真”目标
应慈军老师说:“想清楚了再教,会教得清楚一些。”我想,清楚地教应先从让教学资源有真味入手:
(1)文本的资源解读要“真”。解读文本,寻找教学资源,是确定课堂教学材料的基础,那文本解读应从何处着手?尝试用孙绍振经典文本解读三层次法。
第一层次:显性的、表层地感知连贯。这一层次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作品所呈现的叙事和观点材料,也就是我们经常问学生的“本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什么观点?”《项脊轩志》表层以“轩”为线索,记叙了“百年老屋”的几经兴衰,也回忆了作者的家族变故以及母亲、祖母、妻子的琐事。
第二层次:隐性的,在显性感知过程以下的,是作者“意脉”变化流动的过程。《项脊轩志》以“轩”寄托的情感为线索,在叙述“百年老屋”的几经兴衰,回忆家族变故以及母亲、祖母、妻子的琐事中,有对亲人的深沉怀念,更有作者复兴家族的强烈责任感。对所抒发的情感,既有明写,更有暗写。在从明写到暗写的变化中,流动的是作者内心难言的伤痛,甚至还有可理解为“家族人伦空间的毁坏与修补”的内涵。
这样,通过两个层面的解读,我们就可以明确本文可教的知识点了。
(2)教学任务的确立要“真”。
明确文本的知识和能力,它们是课堂教学的内容。但教什么还得从文体、文本、学生中来,它们是教学的依据。
根据两层解读法,确定《项脊轩志》可以教的知识点:情感的思路与文章的脉络,项脊轩中人、事的变迁细节,四个女人的形象,作者情感,平淡中蕴含深情的语言,抒情手法,景的意境等。教学任务从真实的学生入手,结合真实、有真味的文本资源解读,相信课堂教学会有效许多。
三、“真”策略
巴班斯基说:“是教学目的和内容选择方法,而不是相反。”即“怎样教”是由“为什么教”与“教什么”来选择的。我们从将教学内容问题化,抓住文本关键细节,进行批判求真教学等方面入手探讨。
(一)抓文本关键细节,牵一发而动全身。
在教学中,对文中有表现力的词语进行咀嚼推敲,可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项脊轩志》抓“小鸟时来啄食”中的“时”,领会作者对美好环境的喜悦;引导学生体会“矣”“泣”“长号”,明了情感表达的层次性;细品文中反复出现的“门”,对“家族人伦空间败坏的修复”的内涵也就能理解了。
细节也可以是一个标点,一点变化,一处矛盾……“细处”教学,让我们挖掘出文本更多的美点和亮点,它是落实教学目标的实际展现,置于教学的整体框架之中,不为猎奇而剑走偏锋。
(二)学会批判求真,反思自己的教学。
让课堂教学有实效,有真味。我们始终要从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维度来反思,在教学实践中以教什么、怎样教、教得怎么样三个核心问题来检查自己,总结经验,提高教学水平,优化教学质量。
《项脊轩志》教学反思过程:
1.教学目标:学习本文用生活中的典型细节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教什么?学习细节描写是否是有效的教学目标?从文体、文本、学生三方面确定目标:对作者情感的正确理解。
2.请自由诵读全文,找出文中直接点明作者在小屋中生活感受的句子,这个句子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问题设计过于简单,是无疑而问,不必问。
3.作者喜在何处?悲在何处?请找出相关的句子并试着翻译。
4.面对诸父异爨,母亲离世,祖母去世的人事变迁,作者的感情表达极有层次,请结合具体词句简要分析。
怎样教?问题表述语言不简练,可做如下修改:
文中何处写喜?何处写悲?哪些语句有层次性地表达作者的悲情?
5.清代黄宗羲说:“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结合词句,选取你感受最深的一处,谈谈它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6.明确细节描写的作用。
怎样教?教学环节拖沓,与第4问内容重复,可删除。
我相信,一次大胆地批判求真过程便是语文教学的一次求实效,求精准,求真味的过程,更是一次自我教学能力历练成长的过程,。
高中语文教学现状,虽不是我们说改变就能改变的,但我想,只要永远在追求语文教学“真”味的路上,就必定会无限地靠近。
参考文献
[1]应慈军.《礼拜二午睡时刻》不应忽视的几个细处[J].语文学习,2012.
[2]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研究[J].语文学习,2007.
[3]詹丹.语文教学与文本细读[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
[4]巴班斯基.中学教学方法的选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