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形势下,名师需要打造自己的专业基本功才能适应社会的新需求,实现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需求的无缝对接。在专业化阅读中形成的学习力,朝向学习目标的设计力,孕育风格思想的写作力应该成为名师必备的三种专业基本功,强化名师的专业基本功需要让名师在情境中提升学习力,在实践中提升研究力,在对话中提升反思力,通过三个强化的策略精益教学的素养,淬炼教学风格。
【关键词】名师;专业基本功;强化理念;强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06-0028-05
【作者简介】朱水平,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江苏南通,226300)副校长,高级教师。
什么是名师?郭华认为,“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是由于他们对教学的深刻理解、准确把握以及基于此的创造性的实践,同时也是由于他们在实践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教育话语。”因此,名师是具备个性化、创新性的教育主张或思想的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相比,名师的专业基本功不再仅仅强调其基础性,更多的应该指向于专业性、个性以及对时代的适应性。笔者以为,名师应具备三种专业基本功,以下就名师专业基本功与强化策略进行探讨。
一、名师的三种专业基本功
(一)在专业化阅读中形成的学习力
1.“无用”之“有用”。作为名师,其阅读应该是区别于一般教师的。名师的阅读应该更广泛、更淡定,更不急功近利。中国人最讲究“实用”。我们做一切事情,包括阅读在内,都容易被“功名、权力、财富”标准所左右。如果一件事物,不能直接地被“应用”,如果短期内无法见得效果,如果没有眼下能看得见的利益,我们便觉得它是“无用之物”,然后便丢之弃之。殊不知,人世间的很多“大用”,都是从看似无用的事物中衍生出来的。
2.“深井式”阅读。朱永新在《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中说:“一个理想的教师,一个要成为大家的教师,一个想成为教育家的教师,他必须从最基础做起,扎扎实实多读一些书。”教育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极富挑战性的,需要具备专业化的知识、技能以及专业化的品质。教育教学中如何尊崇脑科学原理?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如何区别对待?如何让知识顺利地被不同层次的教育主体所接受?仅仅依赖课本和教案,依赖自己的教学经验是不够的。每个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恰当的方法,而每个方法的诞生都应该是知识与经验的量变到质变。这些都能在有教育目的的广泛阅读中获得。
名师应该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观察现象,发现问题,主题阅读,深刻反思,总结规律,如此循环往复,能够让名师找到隐藏在教育教学现象背后的规律,找到教育教学与生活实践之间的结合点,能把教学实践转化为教育规律和教育理念,让教育理念引领并指导教学实践。一切都从实践中来,最终还回到实践中去。笔者身边的一位普通的高中老师,就是在一段时间内进行人物专题化阅读——陶行知系列著作閱读,进而成长为这个领域中对陶行知颇有研究的专家,并以此为核心进而辐射阅读了杜威、尼采等大家的著作。因此,深井式的阅读是让教师从一个“教书匠”成长为一位名师的通路。
3.“无字”之“有字”。窦桂梅在《回到教育原点》一书中这样说:“读书,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即拓展文化视野。有了积淀才有教学的高度才有教学的广度。”作为名师,要有“学习敏感度”。一个具有“学习敏感度”的名师,会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别人看似不重要的事情当中学到东西。
古人讲究传道授业解惑,最原始的“传道”“布道”就是口耳相传,以交流自己的思想,这是另外一种学习方式。阅读经典的作品能够学习,同样听专家的课堂,参与高品质的学术交流,见贤思齐,“读大师”我们总能在其中切身体会并收获属于自己的技能、技巧和知识。
我们常说“以学定教”,要使教学过程具备吸引力,教者就需要了解他的学生们现有的习惯、爱好、倾向和知识体系。“读学生”是每个名师必备的能力。只有读懂学生,才能明白学生之所需,才能给予学生之所要,才能真正地给予学生爱与公平。
名师还要善“读生活”,所谓“生活无处不是书,书中无处不生活”,用生命与生活对话,在点滴中反思生活,在反思中寻找灵感,在灵感中擦出教育的“火花”。
(二)朝向学习目标的设计力
名师成长不仅在课堂之中,还在课堂之外。课前,教者面对文本如何解读并赋予其新的有意义的教学价值?如何利用文本独有的特质确定教学目标?该目标的达成需要建立在哪些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哪些能力是学习该教学内容必备的?上一步教学环节的设计如何与下一水平的教学内容相关联?这些关联对促进学生学习产生怎样的作用?让教学过程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学生的需求并吸引学生,教者必须合理设计、安排教学的先后顺序。课堂中,教者是否能利用教材本身独具的价值以及学生原有的思维自然资源进行有目的地引导,是其设计能力强弱的外在体现。教学设计必须以帮助学习过程而不是教学过程为目的。教学设计以有目的的学习而不是“偶然”学习为目的。教者只有具备较强的教学设计力,才能让学生经历连续的、一系列的思量,前后不仅连贯,而且有序,彼此之间因果分明,相为应接,互为印证。从这个角度看,好的教学设计能让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每一个阶段都是由此及彼的一步,每一步都会留下供后一步利用的存储和铺垫,就像是一趟列车,一根链条,而不是零碎的大杂烩。
(三)孕育风格思想的写作力
名师不缺教学实践,名师也不缺教学经验。可以说丰富的教学阅历是名师成长的沃土。但是光有实践和经验还远远不够。名师在阅读、实践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反思、总结的能力非常重要。只有反思才能发现规律,只有反思才能产生新的问题,然后又带着新问题去学习;在学习中获得灵感,又带着灵感去实践;在实践中形成主张,又围绕主张去探索。在这样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实践中,淬炼自己的技艺,形成自己的风格,孕育自己的思想。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与思的结合对于提高自身的修养至关重要,只有学与思结合才能产生属于自己的观点,才会诉诸笔端,才会内化到自己的心灵深处。每个名师都会有自己的教育教学专著,都会有数不清的读书笔记,都会有自己的教育教学感悟和随笔,这些都基于较强的反思力和写作力。
二、名师专业基本功的强化理念
(一)实景驱动理念:在情境中提升学习力
名师专业基本功的打造和强化更应该注重“在情境中学习”的理念。所谓“在情境中学习”就是通过参与实践性的情境活动获得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就是从传统的被动性地接纳转变为在实践中主动建构;通俗地说,就是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根据文化背景的差异而不断变化的参与性实践活动”“是对不断变化的实践的理解与参与”“任何知识都存在于文化实践中,参与到这种文化实践中去,是学习的一个认识论原则”。因此,名师的专业基本功打造和强化必须在具体的、真实的情境中进行。最近刚结束的南通市班主任基本功大赛改变了以往的笔试和班队课比赛的模式,设置具体的问题情境表演考验参赛者的教育理念、教育智慧和现场的教育机智。在具体的情境表演中,助演者现场不断地为各位参赛选手设置问题表演情境。试想,如果没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足够的阅历,参赛者如何应对突发的教育问题?在情境中学习,在情境中运用,二者就像鱼和水的关系。
(二)实战激发理念:在实践中提升研究力
当前,实践取向已经成为教育学习的趋势。所谓在实践中研究,就是名师的专业基本功需要在教学实践中研究,在教学研究中强化。因为,名师的专业基本功中的实践性知识和实践性智慧基于真实的实践情境。也就是说,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对话,才能形成重构和建构,才能推动自己的实践性知识和能力的发展。而名师的教学主张或思想的也是基于实践情境中的真实问题而产生的。最终,名师的专业基本功也是要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为教育教学实践服务的。因此,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应该成为教师专业基本功强化的重要策略。
(三)反省优化理念:在对话中提升反思力
波斯纳曾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并以此强调反思对于教师经验提炼和专业成长的重要意义。名师的培养应该有一个共同体,在对话中反思就是名师不仅要学习共同体中其他成员的先进理念和思想,专业化的技能和技巧,更要在实践活动中对彼此的问题或经验进行对话和反思,以实现自身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的重构与再造。名师原有的专业基本功具备鲜明的个体性、情境性和默会性,它是名师原本教育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彰显,但是其本身又不具备“增值性”,往往会让名师就此止步,僵化不前。同伴之间的对话能够打破这种“僵局”,让名师在学习他者的同时,对自己进行反思和重建。当然,这种学习应该是批判式的,创新性的。
三、名师专业基本功的强化策略
(一)裸课厚内:精益教学的素养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古之学问者成就大事业、大成就的三重境界。教师备课也同样需要实现这样的三重境界。
1.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作为名师,不依靠任何教学参考用书进行文本解读的能力非常重要。它需要教师能在文本解读与阅读教学之间,在教学价值的指引下,建立起联系机制。而这个机制的建立首先需要名师们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拥有大的解读视野。所谓大的解读视野,并不是指向宏观层面文学理论的解读,而是指像孙绍振教授所说的那种微观中的大视野、大境界。例如,在绘本《长大做个好爷爷》的文本解读中,如果我们从宏观层面上抓住文本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文眼”——“小小熊,生命就像一件珍贵的礼物,千万不能浪费啊。”并以此为主线来解读文本,我们就会有可能因为解读视野的“大气”最终实现阅读教学的大气。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面对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我们常常觉得文本中可以提供给孩子阅读的信息太多了,即使一个词,都有其道理所在。但我们又清楚地知道,教学中不能指望一网打下去就捞光所有的“鱼”,因而,交给学生捞“鱼”的方法,让学生捞适合他的“鱼”,就是备课选择的原则。但是,什么才是适合学生的?即使从学生阅读体验的角度去选择合适的解读,也同样会有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教学点。教师在解读教材时,由于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的不同,对于文本中所包含的信息往往会采取成人化的视角。备课常常是深入了却不能浅出。因此,教师要在文本完全读透的基础上,广泛涉猎,仔细对照。尤其是涉猎经典的优秀教学设计,看看哪些内容自己想到了,别人也想到了,哪些内容自己没想到,别人却想到了。别人有的,我选择性地吸纳,别人没有的我要思考是否合乎教学规律,并发挥使其成为自己的特长。经历这样的备课过程,名师才能快速提升自己的备课能力。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第一次备课时,我们面对的是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独特感受,并将其还原到文本恰当的问题中。第一次备课所有的理解和感受往往是带有自我性的,是支离破碎的,或者是纷繁杂乱的。第二次备课的广泛涉猎会打开我们的思路和视野。但是到底什么才是适合的,这就需要我们关注阅读的主体——儿童。再精深的文本解读,再精致的教学设计,如果學生无法主动参与也只是水中月镜中花。因此,备课的第三重境界就是边教边改,在自己的设想与实际的课堂之间寻找细节中的顺利与困难处,再次,进行修改和备课。教师在解读教材进行教学设计时,由于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的不同,对于文本中所包含的信息往往会采取成人化的视角,对文本的解读常常是深入了却不能浅出。只有经历课堂的检验,才能做到真正从儿童的视角出发,看看哪些是学生所感兴趣的,哪些是学生所需要的。例如,在绘本《长大做个好爷爷》的教学中,我第一次设计的问题是:你从哪里读出爷爷是个好爷爷?因为问题比较空泛,全书的阅读缺少指向性。教学中学生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爷爷对我的精心照顾与陪伴上,缺少对人物内心的探究。初次试教后,我将问题调整为:爷爷说“生命就像一份珍贵的礼物,千万不能浪费啊”,那生命究竟馈赠给我们什么礼物呢?爷爷和小小熊在一起享用生命馈赠的礼物时,又是如何尽力做个好爷爷的呢?将文本的阅读指向于爷爷留给小小熊的精神财富。
(二)反复研磨:与自己同课异构
新课程改革随之带来的就是教学领域的变革,要求有新的教研方式来适应。同课异构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和挑战。所谓同课异构就是一个教师或几个教师针对统一教学内容开展几次不同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学科,教材的解读具备多元性和多角度,加之教学主体——学生的主体性,这就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名师除了借助于校级或区级乃至更高级别的教研活动同课异构进行教学研讨,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针对个人的同课异构因为小、巧而更实用。它可以让教学实施过程更加遵循教学主體的自主性,可以让教师探索教材处理的创新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还可以增加教师教学探究的反思性。例如,《疯狂星期二》是一本无字绘本,如何将无字绘本吸纳进语文课堂,让它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服务?笔者前后进行了8次不同路径的尝试。第一次,仅仅停留在将其作为看图写话的素材层面上,教学后发现,课堂根本没有发挥无字绘本最大的作用;第二次,将教学调整为“猜读”,让学生通过这种形式体会作者暗藏在故事里的不断的“惊喜”;第三次,开始引导学生关注绘本创作中的表现手法……最终,我将文本的阅读定位为: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用图说故事的奥秘。这样的定位不仅和无字绘本的特点相契合,也符合学生的阅读兴趣。儿童是读图的高手,发现奥秘的过程就是解开密码的过程。
(三)风格培育:理念的淬炼与升华
教学风格属于教师个性化的行为,是教师一贯的、持续性的个性化教学行为。名师的专业发展与教学风格的形成是相辅相成的。教学风格的发展与成熟意味着教师对教育的理解达到新的层次,教育教学水平迈上新的台阶。作为名师,首先要能区分有效教学风格和无效教学风格,要能根据自身特点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Grasha的“教学风格自测表”通过对教师的个性、心理、教学偏好等方面的测量,能有效帮助教师发现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找到属于自己的角色定位,并促使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模式和习惯。
同时,教学风格的形成还依赖于学生的偏好。在学生眼中,具备幽默、开朗、乐观、积极、客观、诚实、公正、耐心等特质的教师更受欢迎,这样的教师课堂的组织形式更为多样,激励手段更为有趣,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得更为紧密。他们关注学习的主体,关注学习的过程,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和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因此,名师风格的培育需要以学生为主体,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并进行适当地调整。
作为教育主管部门,不仅要激发名师的发展内驱力,还要给予一定的外部环境,帮助其实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追求,促使其形成成熟的、稳定的教学风格。如江苏省实施的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就是典型的搭建平台,促使每一位名师将其教学实践理论化,日常的教学行为系统化,教学理念和追求普及化,以帮助其形成成熟的教学风格。笔者所在的南通市名师第一梯队也对所有培养对象提出了教学主张和教学风格的相关要求,要求每一位培养对象在一定的培养周期内(五年)围绕自身的特点,寻找适合的研究方向,在导师团的指导下进行长线的系统性思考。所有培养对象经历长达五年的淬炼,为自己“私人定制”,形成属于自己的积极的、有推广意义的个性化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