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基于主题、证据和反思的专业化听评课

2019-09-10 07:22张菊荣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2019年1期
关键词:课堂观察主题专业化

【摘 要】无专业主题、无专业方案、无专业思维以及课堂观察的“贵族化”,导致当前听评课的整体水平仍处于“业余”状态,这是一个技术难题,更是一个文化难题。破解这个难题,需要我们对作为专业化听评课的“课堂观察”进行重新理解:课堂观察是基于主题的听评课,要根据观察目的选择好观察主题,并进行清晰地解释、分解;课堂观察是基于证据的听评课,要根据观察主题收集、整理、分析相关信息,以支持观察结论;课堂观察是基于反思的听评课,反思要对“主题”与“证据”进行一致性思考,要明白、精准、精细,要揭示现象背后的意义,要具有建设性。长期实施这种一线教师能做乐行的课堂观察,开展基于主题、证据和反思的专业化听评课,就是在建设听评课的新文化。

【关键词】课堂观察;主题;证据;反思;专业化

【中圖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06-0007-05

【作者简介】张菊荣,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江苏苏州,215200)总校长,高级教师。

当前,从整体上看,教师的听评课仍处于“业余”的水平,主要表现在“三无”。第一,无专业主题。日常听评课是这样的:拎着本子匆匆忙忙到同伴的课堂,漫无目的地听了一节课,听到哪里想到哪里,听课是“无主题变奏”。评课时,“我是随便说说的”“我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第二,无专业方案。举凡专业,总要先设计专业方案。而我们日常的听评课,却不需要设计方案,既没有观察主题的确立,也没有观察工具的开发,更没有观察过程的设计,处于非专业化状态之中。第三,无专业思维。观课是蜻蜓点水式的,评课是“想当然”与“拍脑袋”的,听评课之后的收获是碎片化的“一地鸡毛”,是靠“撞运气”的。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缺少“主题”“证据”“反思”的一致性,思维方式是业余的。当然,也有不少学校探索通过课堂观察改变这种状况,追求新的听评课文化,但又把课堂观察搞得过于烦琐、复杂,成为只能偶尔为之的“贵族研究”。抓住课堂观察的基本特征,构建一线教师能做乐行的课堂观察,开展基于主题、证据和反思的专业化听评课,是听评课文化的变革,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一、课堂观察是基于主题的听评课

没有主题就没有研究,主题是问题的另一种表达。当我们说“我在研究一个问题”的时候,这个问题就是你研究的主题;你不能说“我在进行研究,但我不知道在研究什么问题”。课堂观察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一定是基于主题的听评课。主题是课堂观察的灵魂,课堂观察的一切话语要与主题相统一。

1.观察哪些主题?这是教师们开展课堂观察遇到的第一个问题。这就取决于你想研究什么样的问题。一个新手教师,觉得课堂提问是一个问题,可以把“如何进行课堂提问”“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作为主题;一个成熟教师,觉得课堂评价非常重要,可以把“课堂评价如何促进学习”“课堂评价模型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作为主题。可以从课程原理层面着手,如“学习目标实现了吗”;也可以从学科教学特征着手,如“学生是否有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可以观察教师的教为主,如“教师的课堂巡视路线图”;更应该观察学生的学,特别是个体学生的学,如“第一小组学生小组学习是怎样进行的”。可以说,问题无处不在,观察主题也无处不在。需要注意的是,不管你选择怎样的主题,都应该是“可观察”的,要切忌的是:第一,主题太大、太空、太泛,把“看不到的”或者“大而空”的问题作为观察主题,如“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第二,主题太多,一次观察恨不得把所有的问题“一网打尽”,恨不得把所有的问题全部解决。

2.如何解释观察主题?观察主题确立之后,需要对主题进行解读,解读之后要形成自己的表述。教师通常喜欢“百度”,习惯于查阅各种资料来考察主题,这本没有错,但我们在解释主题的时候,千万不要止于照搬“理论”。我看到太多的教师在解释主题的时候,用了很多自己也听不懂的术语,好像这样才显得“学术”,显得“理论”,其实这是没有消化与转化之故。不要害怕自己的“肤浅”,一定要勇于表达——你是怎样理解这个主题的,就怎样解释这个主题,不使用自己没有消化过的“术语”。有些复杂的主题,如果有必要,还可以图文结合的方式来表达。比如,笔者曾以“教学是否专业:基于课堂评价模型的理解”为主题进行课堂观察,就采用了图文结合的方式。“图”即“课堂评价模型”,“文”为:“评价即证明目标达成,证明学生不仅仅是‘学过了’,而且是‘学会了’。在这里,评价不是简单的‘棒棒棒,你真棒’,而是一项项学习任务,我们称之为‘评价任务’。评价任务用于检测目标是否达成。所以,我们可以从学生完成评价任务的过程中判断学生是否达成目标,然后采取教学决策。在这个评价模型中,学生在完成评价任务的过程中出现的学习信息非常重要,这种信息我们称之为‘评价信息’。收集与处理评价信息,是教学是否专业化的主要标志。”

3.如何分解主题以转化成研究工具?课堂观察要开发研究工具,这种工具,有笼而统之的“工艺学法”,包括录音、录像、照相等;更需要开发适合“本次”使用的观察工具,即通常所说的“观察量表”。怎样设计量表,是一线教师开展课堂观察中最为头痛的问题。关于观察工具的开发,笔者有几点建议:第一,要将“量表”作为课堂观察的基本工具。量表可以“拿来”,但更要量身定制。量表的开发要与主题的理解高度匹配,量表是为了理解主题服务的,量表是对主题的“表式理解”。怎样理解主题就怎样设计量表,以“体现主题理解”“方便使用”为原则,决不搞烦琐化。第二,“量表”只是常用的工具,不是唯一的工具,只要能够体现主题理解的、便于观察分析的工具都是好的观察工具。不是所有的课堂观察都需要量表,比如“教师是如何巡视的”这个主题,只要准备一张座位表就可以了。第三,笔者特别倡导把“观察清单”作为观察工具。观察者把主题分解成三四个小问题,以这些问题为“观察清单”到课堂上去收集证据,这是一种极为简捷又最能体现课堂观察特征的观察方法。比如,关于前例中“教学是否专业:基于课堂评价模型的理解”的主题,笔者将之分解为四个问题,形成一个“观察清单”:(1)教师是否完整地呈现评价任务?(2)教师是否收集了学生的“特殊信息”,如错例、特例等?(3)教师处理信息时,是否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水平?(4)课堂上是否出现了学生丰富多彩的信息?课堂上用这个“清单”对照收集信息,作出判断,既方便快捷,又直指主题。

4.主题如何使用?这要看教师的观察目的与能力,根据需要而定。在一节课上,可以用不同的主题,这就像是用多架摄像机录像一样,从不同的角度来诠释课堂。这不同的主题,可以由不同的教师或观察小组来承担。同一个主题,也可以用于不同的课,用于不同教师的“对比观察”,用于同一教师的“跟踪观察”。一切按照观察的目标来进行。

二、课堂观察是基于证据的听评课

一般而言,课堂观察要带着主题进课堂,然后在课堂中寻找可以用来说明主题的证据。当然,当我们成为课堂观察的“熟练工”之后,也可以在课堂信息的现场提炼主题。

1.观课的过程是证据收集的过程。第一,我们要收集什么样的证据?收集什么样的证据是由主题决定的。我们要收集的证据,必须与主题相呼应,即我们要收集“证明主题的证据”,要用课堂信息来回答主题。比如,我们认为在“教师是否完整地呈现评价任务”这个问题上,得出的结论是:“第一、二项评价任务能完整呈现,但第三项任务的呈现呈碎片化”,那么,我们要提供课堂证据来证明这个结论。课堂信息极其庞杂,我们在选择“证据”时,还要注意“典型性”,要用典型的证据来说明关于主题的观察结论,而不必堆砌所有的信息。第二,我们如何收集信息?这就要使用观察工具。首先,课堂笔录自不可缺失,任何先进的辅助工具都不能替代“人”。课堂笔录可以结合“观察量表”“观察清单”同时使用。其次,要充分利用好“手机”,它是集录音、摄像、照相等功能于一体的最便捷的信息收集工具。如果没有录音,我们很难回放、分析课堂的对话“原句”;如果没有照相或摄像,我们很难收集学生作业过程中写了又擦去的过程。第三,向谁收集信息?教的信息与学的信息,都是重要的,但我们目前要特别重视对学生学习信息的收集。是否重视学习信息的收集,这是课堂观察与传统听评课的分水岭。传统的听评课,教师坐在学生后面,目光聚向教师,记录的都是教的信息;课堂观察则要求我们坐到学生中间去,必须将目光转向学,充分收集学的信息,以学论教,而不是“以教论教”。

2.主题研究的过程是证据整理的过程。课堂40分钟或45分钟,匆匆而过,留下了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要成为课堂观察的“证据”,还需要一个精致化的过程,即证据整理。首先,我们可以将录音、录像等进行有选择性地“回放”。其次,在“回放”的过程中,进行“剔除”与“选择”,将“有用”的信息進一步精准捕捉与描述(其实,信息本身无所谓“有用”还是“无用”。这里所说的“有用”,是在“主题”的背景之下的,能够说明主题的典型信息即是“有用”的信息。在A主题下的“有用”信息,可能在B主题下是“无用”的);最后,我们要将信息进行精准地表达,以使听者、读者能听得懂,成为真正的“证据”。在这里,精准表达要有“受众意识”,是说给一起听课的人听的,还是写给报刊发表的?受众不同,表达就不同。

3.证据的呈现必须“使人明白”。证据呈现的形式包括:一是讲述与文字,口头的讲述与书面的文字是最基本的呈现方式,可以是对信息的具体描述,也可以是“对话”实录;二是影像,即录音、录像、图片等;三是统计图表,尤其是一些“量的描述”,可以通过统计图表的方式来呈现;四是观察量表,将完成的观察量表作为证据呈现,也是课堂观察证据呈现的常用方式。证据呈现的方式可以多样化,但要以“使人明白”为原则。在实践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没有相关证据怎么办?这依然是可以“呈现”的。呈现一张没有“证据”的空白表,其实也是一种证据。比如“学生成为评价主体了吗”,结果,在课堂上没有找到“学生成为评价主体”的证据,那就是“学生没有成为评价主体”的证据。这样的“证据”,也能“此时无声胜有声”,带给人很大的震动。

三、课堂观察是基于反思的听评课

课堂观察“功夫”在课外,在“主题”与“证据”之间建立反思,这才是至关重要的。课堂观察的反思不是泛泛而谈的空洞之谈,而是精准的、明晰的、情境性的、精细化的、勾连性的、意义性的诠释。课堂观察通常会有一个文本的成果,即“课堂观察报告”。一个完整的课堂观察报告,应该包括四个基本内容:第一,主题解读,即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主题是什么;第二,研究过程,即简单介绍课堂观察的全过程;第三,观察结论与分析,即给出结论,并以证据证明;第四,建议。在这四个基本内容中,其中“第三”与“第四”,都涉及“反思”,在“第三”的“结论与分析”中,要进行关于主题与证据的分析,即解释清楚为什么这样的证据可以证明这样的判断;在“第四”的“建议”中,要对本次观察的主题进行再思考,即通过本次课堂观察对该主题有哪些新的认识。在这样的反思中,要注意几个问题:

1.要注意精准而明晰。课堂观察中的反思要清清楚楚地表达判断,清清楚楚地表述观点。比如,笔者在观察以“语文课堂学生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主题观察某教师执教的《理想的风筝》时,逐项分析教师各项任务中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分析第一项时,先回顾了其学习过程,然后给出结论“从过程上说,是非常完整的,也是基本有效的”,并以证据说明之。继而,又提出“但是,教师对这些丰富资源的处理,我以为还不够到位。第一,资源收集工作不充分;第二,资源收集意识不坚定;第三,资源处理工作不到位”。每一条,都以具体证据来说明之。比如为了证明第二条,我是这样分析的:“全体同学都参与了‘生产资源’的工作,但只有1个学生有机会讲述18处他认为精妙的用词,教师急于‘老师给你们补充两个’(补充了“油亮”“泛”),而没有把‘补充权’留给别的同学。”

2.要注意情境性与精细化。课堂观察的反思不能脱离情境进行,而是要在情境中进行精细化描述,不能止于概括性的判断与粗条线的模糊描述。比如“大部分同学会做了”“同学们都回答得较好”之类的话,就不是课堂观察要求的反思。要具体到“在怎样的情境下,有多少学生具体说了些什么”。在涉及“具体说了些什么”的时候,要通过听录音整理出原话,而不是大概说了些什么。

3.要注重意义理解,提出建设性意见。课堂观察的反思,是意义反思,而不是只描述现象。要透过现象说本质,要揭示出“意义”来。没有意义而止于现象,就没有课堂观察的深度。课堂观察的反思,也不止于意义提示,更重要的,要在意义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建设性意见来。

如此,基于主题、证据和反思,听评课就显示出专业性的特征来。当这种方式成为一线教师日常听评课的主要方式的时候,一种新的听评课文化就会形成,听评课的“静悄悄革命”就会实现。这种新的听评课会具有这样的特征:研究学,从单纯的观察教师到从观察学生的学习开始研究;改进教,通过对学的研究,讨论教的改进;提升评,提升教师的课堂评价素养;成就人,大量的事实证明,没有研究、不会研究的学校,教师队伍就会缺乏活力,专业研究的精神力量不可低估。

【参考文献】

[1]张菊荣.教学是否专业:基于课堂评价模型的理解——《间隔排列》一课的课堂观察报告[J].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2018(5):10-14.

[2]张菊荣.语文课堂学生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2017(2):21-24.

[3]蒋银华,张菊荣.为创生学习信息而教[J].教育视界,2018(6):47-50.

猜你喜欢
课堂观察主题专业化
劳动教育课程的常态化、专业化还有多远
幼儿园保育员专业化现状调查与分析
区域教学视导: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助推器
我国航天航空产业专业化水平测算与分析
我国航天航空产业专业化水平测算与分析
高职教学“课堂观察”方法的有效性探究
高中数学“课堂观察”教学有效性初探
教师提问有效性的课堂观察探析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