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在新时代的发展趋向

2019-09-10 07:22朱雪梅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2019年1期
关键词:发展趋向课堂观察新时代

【摘 要】课堂观察是一种扎根于教学一线的教育科学研究方式,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在当前时代,课堂观察与传统的经验式听评课活动相比,能够建立多元化协作交往的评估文化,能够围绕结构化任务、基于观察工具开展循环跟进式研究。期待未来的课堂观察,能够依托信息技术形成数据驱动决策型评估系统。

【关键词】课堂观察;师生发展;新时代;发展趋向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06-0024-04

【作者简介】朱雪梅,南京师范大学数字化教育评价研究中心(南京,210097)教授、硕士生导师。

课堂是很神奇的时空与人的复合体,在有限的时间内,在特定的场域内,因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而产生无穷的变幻。课堂上,一问一答能够传递言语的力量,一项实验也许能激发出学生求知的渴望,一场辩论也许能碰撞出灵感的火花。可以说,课堂就像是永远的“黑箱”,蕴藏着太多的奥秘,而课堂观察就是为了揭示“黑箱”中的奥秘,为了探寻未知中的有知。

现代课堂观察诞生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后期,是基于经典评价理论中“决策导向评价模式”的理论应用,是通过设计带有行为编码的观察表直接或间接地采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数据与信息,然后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估,从而诊断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并提出改进问题的建议。课堂观察促进了课堂教学评价从经验走向了科学,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本期的4篇相关论文就是从不同角度阐释了课堂观察的应用效果,均是有益的尝试。

教育与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技术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社会属性、人文属性、工具属性必然因以上因素的变革而与时俱进。折射于微观的课堂中,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技术均会打上时代的烙印,而课堂观察自身的发展也必须与课堂教学的发展相匹配。当下,知识更新不断加快,世界的关联日益密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已经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课堂作为教育的主阵地,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改变。那么,设计什么样的课堂观察才能更科学地评估教学质量并促进教学质量提升?这是一个需要深入探索的问题。

一、新时代的课堂观察以师生发展为出发点与归宿

课堂观察是一种行动研究,我们首先要考虑这项研究的本真追求。在人本主义思想影响下,教育工作者普遍认识到,无论课堂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形式发生何等改变,有一点始终不能动摇,那就是课堂教学的本真追求——人的发展。同理,课堂观察的根本目标,也是为了使所有参与者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這是开展课堂观察活动的出发点与终极追求,是不能忘记的“初心”。

从当前广泛的经验式听评课活动看,通常存在着就课论课、只关注教学任务落实而忽略人的发展性追问等方面的问题,这势必导致听评课活动浮于浅表、流于形式。而课堂观察与经验式听评课相比,流程上既有前伸也有后延。“前伸”是要确立观课的目的,必须要回答为什么观课的问题,其首要的答案就应该是促进人的发展,这是课堂观察活动设计的起点,也是价值引领所在;“后延”则是指观课评课成果的转化与应用,要追踪教学过程中的优点是否得到发扬,存在的问题是否得到改进,并最终指向人的素养是否得到提升。这样,课堂观察便能形成一个循环跟进的闭环:从人的发展需求出发,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人的发展过程追踪,最终完成人的发展效益评估。

人的发展应该包含三类主体的发展。首先,是学生的素养提升,这是课堂观察最基本的追求。因此,课堂观察的主要对象应该是学生,要将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学习品质、学习能力及学习方式等是否得到进步作为诊断的核心依据。袁媛、余颖老师提出的“秉持儿童立场,要把儿童放在课程、课堂的中央,用儿童的方式引导儿童的学习”,这就是以学生素养发展为本的体现。其次,是执教者教学水平的提升。课堂观察最直接的目的是促进教学改进,这必定要落实于执教者教学主导行为的优化,并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能力提升。再者,是观课教师协作研究能力的提升。这是不可或缺的目的,否则就难以激发起参与者的热情,也难以形成课堂观察共同体的研究合力。

课堂观察作为课堂教学质量的一种评价方式,参与主体是多元的,只有将每个人的发展当作其出发点与归宿,才能激发参与者内心深处的成长渴望,并产生强大的推动力。

二、新时代的课堂观察以多元化协作交往为评估文化

传统的听评课活动是一种随意性很强的经验式观察与评判活动,由于在观课前未能设计系统的、逻辑性的、结构化的方案,执教者与观课者之间缺少沟通与反馈,因此普遍存在着评价主客体相对立、评价手段与评价理念相脱节、评价路径与教学过程相游离等问题。张菊荣在文中呼吁“开展基于主题、证据和反思的专业化听评课,是听评课文化的变革”。那么,新时代的课堂观察建立什么样的评估文化,才能真正起到促进人的发展之功能呢?

新时代的课堂观察应该是一个研究共同体有目的、有组织、有依据的评估活动。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认知与行动上的转变。为克服传统评课者与执教者相对立的问题,开展课堂观察活动前,首先要组建一个研究共同体。置身于课堂教学过程中与观察过程中的每个人均是这个共同体的主人,根据角色的差异,其评估方式也有所侧重,如专家诊断性评估、同行研究性评估、执教者反思性评估、学生习得性评估,从而形成多元主体相互协作、交互的良好氛围。这其中,最难实现的当属学生的参与性评估,林虹指出“让儿童成为自我学习的观察者”,说明将学生作为课堂观察的主体之一已经得到部分教师的关注。其次,研究共同体的观课、评课活动应该是有组织的协作活动。如果观课人员较多,那么在观课前需要进行职责清晰的分工,让每个人带着明确的目标与任务走进课堂采集信息,然后通过评课会议商定评估结论。再次,课堂观察不是对教学过程进行流水账式的实录,而是要聚焦主题设计相应的课堂观察量表作为信息采集的记录单,需要设计相应的评估标准作为诊断与改进建议的依据,这些都是课堂观察必不可少的工具。关于这一点也已经基本达成共识,如张菊荣老师就明确提出“要学会开发‘量表’作为课堂观察的基本工具”。

新时代的课堂观察应该是“教—学—评—研—管”的一致性行动,它拓展了传统听评课活动的内涵。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在建构主义原理下建立的“教—学—评”一致性评价理念已得到广泛认同。而未来的课堂观察需要更加强化其研究与决策功能,将其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笔者一直认为,课堂观察是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它应该以“课例”为载体,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充分利用各项评价工具,采用连环跟进的研究方法,通过课前会议、课堂观察、课后会议,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追踪、反思研究,诊断出偏差性教学行为,探究其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矫正的方案与措施,并重返课堂,重塑教学行为。在此研究的过程中,一方面,教师根据评估结论,调整、改进课堂中的偏差性问题,这其实就是对课堂的自我管理。另一方面,课堂观察的评估结论应该基于客观、真实的课堂数据分析,这样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报告能够为教学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从而使得管理方案更趋向理性与科学。总而言之,“教—学—评—研—管”一体化理念,应该成为新型课堂观察的文化基因。

三、新时代的课堂观察以结构化的任务为实施路径

如果认同课堂观察是一项扎根于教学一线的行动研究,那么,课堂观察就应该是专业性的活动,从提出问题到证据获取、推理分析、结论形成,直至评估结果的解释与应用,应该具备科学的思维逻辑与操作流程,这与经验式听评课方式有着本质的差异。因此,新时代的课堂观察需要设计结构良好的研究方案,它是基于具体的研究任务而规划观察目标、内容、工具及结论。首先,每一次课堂观察活动应该基于特定的现实任务而提出,应该聚焦问题解决而开展。如袁媛、余颖针对师生对话有效性问题的观察,是任务驱动下的课堂观察活动。

如前文所述,确定课堂观察的目标与任务后,需要研发相关的观察量表与评估标准作为工具,这是课堂活动实施的载体。而观察量表与标准的设计是一项专业性要求很高的活动,一般而言,观察量表需要确定一级观察维度、二级观察指标。那么,每一维度与组成指标的权重如何分配,每一指标的等级如何划分,以及各等级标准如何确立,均是对研究者评价素养的巨大挑战。而且,科学的课堂观察工具还需要经过试评后的信度与效度检验,这就加剧了开展课堂观察活动的难度。但只有科学的工具才能采集到针对性强的信息,才能获得有效的证据,也才能得出更加客观、准确的评估结论。

基于证据采集的课堂观察,其路径应该有着基本的范式,即对偏差性教学行为,建立以人为本的“评估-指导-塑造-再评估”循环跟进式行为矫正路径。可以从行为评估、行为指导、行为重塑等三个维度构建矫正策略,其中“评估”是基于课堂观察进行诊断与分析,“指导”是基于行为标准制定改进方案,“塑造”是基于课堂实践施行刺激与强化。在此结构化的项目实施过程中,解决存在的问题,促进人的发展。

四、新时代的课堂观察以数据分析平台为重要工具

现代课堂观察自诞生以来,一直未得到大规模的推广应用。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观察信息采集比较烦琐、人工分析数据的工作量大,导致课堂观察成为专业研究者所青睐的活动,却未能被广大一线教师接纳。而當今世界,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现在,“互联网+教育”的浪潮已经席卷而来,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为“互联网+”不只是一个技术路径,更是一个时代特征。那么,新时代的课堂观察走向数字化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可望彻底突破原有课堂观察的困境,使传统听评课活动迎来一场“静悄悄地革命”。袁媛、余颖老师开展的课堂观察就借助了互联网课堂观察数字平台和大数据分析技术,是值得肯定的前瞻性研究。

在此呼吁,新时代的课堂观察需要借助特定的互联网应用系统,通过嵌入供专家、同行、学生及执教者等多元主体选择使用的各类课堂观察工具量表,利用手机、平板电脑与计算机等移动终端,采用行为编码方式在听课过程中采集“教”与“学”的表现性数据信息,通过后台计算与图形化处理后,直接为评估结论提供客观的量化证据,实现科学的课堂诊断,促进人的发展。其划时代的意义是使课堂观察能够从经验的、主观的判断走向科学的数据分析,使得教学评价的全过程变得清晰可见。

可以认为,在大数据时代,教学、评价、管理的边界已经模糊,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理路,课堂观察必将是一个数据驱动的信息采集与决策咨询系统,必将从“用经验说话”的描述时代迈向“用数据分析,用数据决策,用数据创新”的云时代。

综上所述,如果将课堂观察安置于知识爆炸、技术巨变的新时代背景下进行重构,它势必在价值取向、内容结构、执行方式等方面形成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这对于广大教师而言是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令人担忧的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忽视主题与证据的经验式听评课活动已固化为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底色,想进行重新着色何其艰难。希望本专题的系列论文是一场价值召唤,希望越来越多的教师能够跨越低效听评课活动与科学课堂观察之间的鸿沟。

猜你喜欢
发展趋向课堂观察新时代
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向
高职教学“课堂观察”方法的有效性探究
高中数学“课堂观察”教学有效性初探
国际视野下的中国儿童音乐剧发展趋向分析
教师提问有效性的课堂观察探析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警察处置群体性事件中存在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