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海斌
摘要:学生处和总务处应共同建立完善的学生行为规范管理制度和德育体系,从而实现两个部门的“双驱”和“互动”,构建学校德育与后勤管理的“双驱互动”管理模式。具体内容包括:开展警示教育、惩戒教育、责任教育等。主要方式为:基于信息化的教师“全员参与”,基于课程化的“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
关键词:德育后勤管理双驱互动
我校是一所普通公办初级中学,承担丽华、朝阳、富强等多个老小区及周边社区的常州籍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初中学段的义务教育任务,致力于为周边社区居民和流动就业人员随迁子女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学校周邊小学优质生源基数较小,且因择校、归乡等问题导致严重流失,同时,70%左右的在校学生来自外来务工家庭,从小就缺乏较好的家庭教育环境,部分学生缺失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和遵纪守规的行为习惯。
一、学生行为习惯问题给后勤管理带来的困难
学校的“校安工程”已于2016年竣工。“新学校”投入使用以来,我们一方面规范管理、精密实施,从质量、进度、廉政等方面狠抓工程建设,努力为“新学校”塑形;另一方面,注重顶层设计、系统思考,广泛征求并融合各方意见,以“赏识”文化为主线,重建学校的文化景观,努力为“新学校”铸魂。
但是,随着“新学校”的建成,新学年伊始,学生的行为习惯问题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诸多困难。例如,不少学生缺乏节能意识,经常出现开无人灯、无人水、无人电扇等浪费能源的不良行为;缺乏垃圾分类、保护水源的环保意识,时常出现乱丢垃圾、乱吐痰以及污染水源、破坏土壤环境的不良行为;缺乏爱护花草、植树造林的绿化意识,经常出现践踏草坪、采摘花草等破坏绿化的不良行为;缺乏爱护公物、珍惜环境的道德意识,经常出现随意破坏课桌椅,践踏墙面等损坏公物、破坏环境的不良行为。更有甚者,追逐打闹引发打架斗殴,存在安全隐患。为此,学校总务处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经费忙于设施、设备的维修,学生处也需要花费精力教育学生,形成“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的低效管理模式。
同时,由于受到管理对象和管理职权的限制,学生处等部门或班主任老师无法及时、全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特别是部分设施、设备,由于教育不及时或报修不及时,出现不断遭受学生破坏的现象,无法体现对学生品德教育的时机原则和时效原则。
如何在后勤管理中体现对学生行为习惯的教育,如何发挥后勤管理部门的德育渗透效能,进一步提高学校后勤管理和德育工作的效率,是我们必须思考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二、“双驱互动”管理模式的初步构建
德育不仅是学校学生处的主要工作,作为后勤保障部门的总务处也应改变以往简单处理学生破坏学校公共财物的方式,由学校学生处和总务处共同建立完善的学生行为规范管理制度和德育体系,从而达成两个部门的“双驱”,建立相互协助、相互补充的“互动”德育过程,构建学校德育与后勤管理的“双驱互动”管理模式。
(一)“双驱互动”管理模式的具体内容
1.开展警示教育。
学生犯错前的警示教育更有利于避免学生因“蝴蝶效应”导致的轻易犯错和连续犯错,特别是能够减少学生普遍犯错导致的物品维修工作。为此,总务处根据上级规章制度和学校管理需求,制定了《学生破坏学校公物处置办法》《学校校产损坏赔偿清单》等制度。这些制度既是学生处德育工作的补充,也是总务处加强学生德育的准则和“利器”。特别是在开学初,学校总务处在班级校产检查工作中对学生的现场教育,直接通过鲜明的案例警示学生破坏行为的后果。实践证明,这些“前教育”的警示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再去检查学生班级课桌乱涂、乱刻、乱画、乱贴等现象时,学生会主动接受检查,充分表露出他们在思想意识中已经形成了破坏公物要赔偿的行为准则。
2.开展惩戒教育。
夸美纽斯说:“犯了过错的人应当受到惩罚。但是他们之所以应受惩罚,并非因为他们犯了错……而是为了使日后不去再犯。”因此,学生破坏行为发生后进行惩戒教育是一个必需的教育过程。这种惩戒教育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时效性原则。研究表明,一个人在犯错后的短期时间内最为紧张。犯错后长时间没有被发现,往往会导致悔改意识淡薄,增加犯错的胆量。为此,一旦发现学生的破坏行为,作为直接管理部门的总务处应该第一时间对学生进行教育,而非隔一段时间。如果找不到破损公物的责任人,总务处或学生处也应该第一时间进行宣传教育,而不是听之任之。同时,根据“破窗原理”,总务处应该第一时间对受损校产进行维修恢复,对学生进行现场教育,通过提高教育的时效性,强化在后勤管理过程中的道德教育。
第二,宽容性原则。惩戒教育只是教育手段,而非目的。初中生是发展中的未成年人,教育工作者要有一颗宽容的心,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在教育、引导的基础上实施适宜的惩戒。只有当惩戒中饱含宽容与关爱,才能使学生在接受惩戒的过程中感受到老师的含辛茹苦,进而对自己的错误行为进行反思和纠正,使惩戒教育的效用最大化。为此,我校采用“奖励卡”积分换奖品的激励机制,通过“奖励卡”正面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加强对学生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和管理。
第三,发展性原则。惩戒教育是在学生个体身心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教育方式之一。学生的发展存在两种水平,即已有水平和可能达到的水平,二者之间的差异为“最近发展区”。制定惩戒方法时,应该把目标放在“最近发展区”,对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惩戒,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为此,我校采用《校产损坏处理记录表》《校产损坏处置汇总表》《好人好事记录表》(学生做20件好人好事)和《学生文明巡查员登记表》等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让犯错的学生担任“文明巡查员”,促使其由从“他律”变为“律他”和“自律”,通过反思改正错误,端正思想和行为。
3.开展责任教育。
人们把众多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而学生看到损坏公物置之不理的行为,是典型的责任感缺失。为此,学校组建“学生节能委员会”“学生安全委员会”,首先加强部分学生的责任感,然后通过“鲶鱼效应”,让这些学生在班级中发挥榜样作用。通过个体的介入,对群体起到激励作用,使每一位学生产生参与感和责任感,通过舆论效应和监督效应,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规范行为。
(二)“双驱互动”管理模式的主要方式
1.基于信息化的教师“全员参与”。
在发现学生有追逐打闹、欺凌暴力、恶意破坏等错误行为时,教师如何才能及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学校网站的OA办公系統关联的手机APP系统,能够让教师在校园及时发现、记录学生的优秀行为或不良行为。教师可通过手机APP系统扫描学生校园一卡通的条形码,登录学生行为管理平台,获得学生信息,并对学生行为进行评价。基于信息化的学生行为管理平台,能够让每一位教师成为学生的德育监督者,提高学校后勤工作和德育管理的效率。
2.基于课程化的“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
仅依靠学校的教育是单一、欠缺的德育,构建“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是学校德育的重点,而这种教育模式应该是完善的课程化德育模式,需要形成常态德育课程和主题德育课程相结合的德育教育体系,从而系统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一方面,通过常态德育课程,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突破口,立足细节,引导学生从言谈举止、穿着礼仪等方面规范自己的行为,促进学生文明素养的形成。学校通过成立“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使学生在自我管理、互相帮助中共同成长。
另一方面,通过主题德育课程,寓德育课程于主题活动中,利用传统节日、纪念日等开展主题活动,形成以活动为载体的课程体系。这样的主题活动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任何时候都与美好的情感为友、与高贵的心灵为师、与顽强的意志为伴。“生命教育”“感恩教育”“红色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帮助学生体验了生活、体验了情感,形成良好的个人品行修养。
此外,我们还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区,开展才艺特长展示、环保劳动服务等志愿者义工活动,使其在“区校共建”中进一步了解社情民意,融入社会,提升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校还组建了“家长委员会”“家长护校队”“食堂膳食委员会”。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不失为促进家长参与德育工作的有效举措。此外,“学校家长会”“社区家长会”等更有效地提高“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管理效率,充分发挥了学校、家庭、社区协同推动德育实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栴等.智慧型教师的诞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 杨玉君,刘静.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时效性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2).
[3] 柳海民.现代教育学原理[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