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阅读,关注图与文的“共生共长”

2019-09-10 07:22徐杰
关键词:图文共生图画

徐杰

摘要:《爷爷变成了幽灵》是一个非常温暖的故事。践行黄厚江老师的“共生教学”理论,执教时关注绘本故事中图画与文字之间的“共生共长”。读出图画里隐含的文字信息;读出文字里隐含的画面感;在绘本图文的土壤里,“长”出新的图文;图与文,还可以相互修正,更趋完美。

关键词:绘本阅读共生共长画面文字

《爷爷变成了幽灵》是一个非常温暖的故事。

艾斯本最喜欢爷爷了,可是爷爷突发心脏病去世了。爸爸妈妈告诉小艾斯本,“爷爷变成了天使”“爷爷变成了泥土”,可是小艾斯本根本无法想象爷爷变成天使和泥土的样子,因为爷爷是他最喜欢的人。

有一天晚上,爷爷变成幽灵回来了,是因为爷爷生前忘记了做一件事才变成一个只会不停游荡、不停叹息的幽灵。爷爷忘记了一件什么事呢?爷爷回忆了自己从小时候到成年后的往事,艾斯本也想起和爷爷一起做的好多事,他们都沉浸在愉快的回忆之中……不过这里面依然没有爷爷忘记的那件事。最后,爷爷说:“我想起来了,我想起来我忘记什么事了。”爷爷说着,不再笑了,“我忘记对你说再见了,我的小艾斯本!”于是爷爷跟小艾斯本郑重道别,然后爷爷开心地走了,小艾斯本也从悲痛中走出来,上床睡觉了。

我在执教《爷爷变成了幽灵》导读课的时候,践行黄厚江老师的“共生教学”理论,特别关注图画与文字的“共生共长”。

一、读图,读出图画里隐含的文字信息

艾斯本回忆“你和我有关的事”,有四幅圖,我把它们投影出来,要求学生读图,以艾斯本的口吻,用“你,我,我们”说说图画的内容。学生所描述的文字,比绘本原有的文字,更生动、形象、具体。比如,对于第四幅图,对于“你挠我痒痒”,学生补充了很多充满生活情趣的细节:你在看报纸,我故意捣蛋,你一把捉住了我,挠我的胳肢窝,我笑得透不过气来……

绘本故事的文字是极为简练的,在阅读绘本过程中,要根据图画内容,设计课堂活动,从而“生成”更多的文字信息,丰富绘本原有的文字内容。这是训练读图的能力,也是在训练想象力和表达力。

二、读文,读出文字里隐含的画面感

绘本的文字,是很有画面感的。有些文字直接对应图画,有些文字里隐含着多幅图画,不局限于配图的“这一幅”。

比如,对“我们在看一场无聊的电影时,打着呼噜睡着了”这段文字,我让学生设计并描述画面。学生的描述非常有创意,有人说艾斯本捧着爆米花,依偎在爷爷怀里;有人说爷爷搂着艾斯本,张大嘴巴在打呼噜;有人说艾斯本与爷爷打呼噜,口水流下来……

读文,脑海里浮现出一幅又一幅图画,这些“生成”的图画,又与绘本书上的图画相互作用,缀连成完整的画面故事。

三、在绘本图文的土壤里,“长”出新的图文

艾斯本和爷爷回忆了很多事,但都不是爷爷忘了的那件事。我请学生回忆自己与爷爷一起生活的某个画面,用几句话描述这个画面,用上“你,我,我们”。

天下的爷爷爱孙子孙女的方式是相通的。学生的描述,是基于绘本故事的,但是又融合了他们自己的生活。这就打通了绘本的图文与学生的生活,两者相互作用,相互成全。学生随后分享了各自的“作品”,他们的讲述有温度,也有才情。

四、图与文,还可以相互修正,更趋完美

这个绘本故事,有一个瑕疵。爷爷跟艾斯本道别的图画设计很好,有一种浓浓的、特别的氛围,但是文字部分却未能把这种氛围传递出来,通俗地说,就是“图文不配”。

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总觉得是一个“鲠”。于是我请一位英语名师帮我找到了英文原版。终于发现,“图文不配”源于翻译问题。

我曾经努力尝试,按照我对图画的理解来翻译,也一直不满意。后来发现,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徐榕对这个绘本的这幅图有一个翻译,文字很好,我把两段话摘录如下:

【彭译】爷爷对艾斯本说,你要乖一点(但也不用太乖)。他们还说好了要时不时地想着对方(不过,不用一直想着)。当艾斯本说要把爷爷的照片挂到墙上去时,爷爷开心极了,就对着艾斯本的耳朵吹了一口气,吹得他的脚尖都痒起来了。“也许我又要见到你奶奶了,”他说,“我会代你向她问好。”

【徐译】于是,爷爷让艾斯本靠近自己,他捏住艾斯本的手,温和的目光好像要把艾斯本裹住:“再见,艾斯本。”“再见,爷爷,请代问奶奶好。”他们郑重地做完这件事,然后,爷爷开心地走了。

我把这两段译文都拿来,让学生自己读,然后判断哪段话与图更契合,说理由;还可以自己设计一段文字,来配这幅图。

总而言之,绘本阅读过程中,图与文,不是简单地叠加,做加法,而是相互作用,共生共长,这是做乘法。

猜你喜欢
图文共生图画
画与理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在体验中走向共生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
图文配
图文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