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的创造性实施策略

2019-09-10 07:22秦红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19年3期
关键词:劳动素养德育课程劳动教育

秦红

【摘 要】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德育课程中的劳动教育的开展已初具成效,但仍存在劳动教育实践不成体系、学生缺少劳动体验、教师缺乏相关专业素养、劳动教育的支持不足等问题。学校需要长远规划劳动教育,建立一体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搭建劳动实践平台,提高学生手脑结合的综合能力;聚焦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实践创新的劳动素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关键词】德育课程;劳动教育;劳动素养

【中图分类号】G40-0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23-0047-03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这些都告诉我们,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一、当前义务教育德育课程中劳动教育实施的现状

从上海义务教育德育课程实施情况看,自1981年以来,虽然义务教育德育课程建设不断发展变化,但劳动教育始终是中小学德育课程的重要内容。从劳动教育的实施现状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是内容和目标明确。《上海市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试行稿)》《上海市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都对劳动教育的内容与目标做了明确的规定,突出了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几方面的教育培养要求,并贯穿于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之中。

二是教学内容安排循序渐进。基于课程标准编写的义务教育德育教材形成了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逐步推进的劳动教育教学序列。上海市小学德育课程中关于劳动教育的内容为:劳动创造幸福的教育、尊重劳动者的教育、珍惜劳动成果及勤俭节约的教育、以工匠精神进行劳动教育创造的教育、劳动技能与习惯的培养。初中阶段的劳动教育教学安排则是:七年级,学会生活自理;八年级,懂得爱护公共设施是尊重劳动成果的表现;九年级,了解在新时期艰苦奋斗精神具有的内涵。

三是教学方法多样。很多优秀教师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创新了榜样激励法、情境感染法、故事反思法、行为辨析法、操作指导法、生活模拟法、活动体验法、以评促学法等八种比较成功的教法,对中小学生劳动教育观念的形成、劳动能力的培养、劳动情感的建立、劳动习惯的养成、劳动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义务教育德育课程中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劳动实践教育不成体系。

单靠课程教学,没有其他的教育协同,学生的劳动习惯难以养成。多年以来,虽然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劳动教育要保证一定的课时量,并制订了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但是由于德育课程不纳入升学考试,因而往往得不到学校的重视。虽然劳动教育在劳技课、班队主题教育活动、学生实践中有所涉及,但都各自为政,不成体系,教育效果不明显。

2.劳动教育实践的平台不够,学生缺少劳动体验。

单靠学校教育,没有家庭和社会提供的实践平台,学生缺少劳动体验,无法实现知行合一。学生的劳动知识技能可以靠课堂教学来实现,但是学生的劳动精神和劳动品质的培育却必须靠实实在在的实践。目前,家庭教育中劳动教育缺失,家长只注重分数,对孩子劳动教育重视不够,忽视劳动习惯培养已成为普遍现象;社会劳动实践平台缺乏,学生很少有参加劳动实践的机会,客观上也影响了劳动教育的效果。

3.教师的理解和落实不够,缺乏教育自觉。

没有全体教师的教育自觉,劳动教育的实效难以发挥。很多时候,劳动教育被一些教师看成是带有“观摩”“娱乐”性质的教学活动,这不仅不能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愉悦,还让学生潜意识里把劳动教育看成是一件带有任务性质或表演性质的活动,加上许多教师自身缺乏劳动素养,使得劳动教育的价值不能得到体现。

4.社会支持力度不够,缺乏相应的教育环境。

当前社会存在轻视劳动及劳动者的现象,具体表现为普通劳动者的劳动权益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一些人梦想一夜暴富,期望不劳而获。这些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群体和部分教师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的形成。

三、创造性实施义务教育德育课程中劳动教育的策略

1.长远规划,建立一体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我们要把劳动教育贯穿于基础教育全过程,根据各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科学制定教育内容,加强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劳动教育课程的有效衔接,体现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有序化、层次化,实现劳动教育课程的一体化。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都十分强调和重视基础教育中的劳动教育,把劳动教育贯穿于基础教育的全过程,这些经验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2.搭建劳动实践平台,提高学生手脑结合的综合能力。

实施劳动教育,除了學校开设的劳动教育课程外,我们还需要搭建多种劳动实践平台,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建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切实促进劳动教育的落地落实。

学校要与家庭和社会密切配合,发挥学校教育对中小学生发展的主渠道影响,与社会通力协作,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例如,积极创设“劳动最光荣、劳动创造美”的校园文化环境,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和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建立劳动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实地劳动;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懂得劳动在孩子长远发展中的积极意义和作用。此外,现代劳动教育应注重拓展校外劳动形式,鼓励学生到社区、企业、农村等地开展社会调查和志愿服务等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悟劳动之美,形成正确的劳动观。

3.聚焦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实践创新的劳动素养。

劳动素养,涉及劳动态度、劳动能力(技能)和劳动习惯等要素。其中,劳动态度是指人们对劳动的心理倾向,具体表现为愿意劳动还是拒绝劳动、尊重劳动还是鄙视劳动、喜欢劳动还是厌恶劳动、热爱劳动还是逃避劳动;劳动能力是指劳动者所具有的为一定的劳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智力;劳动习惯是指个体在劳动的过程中经过反复的练习形成的并发展成为个体从事劳动的一种需要自主化的行为方式,是建立在劳动态度基础之上的一种较高层次的心理行为。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将“实践创新”作为六大核心素养之一,其中有一项内容就是“劳动意识”,所以劳动素养也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要根据全国教育大会提出的“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要求,把它作为劳动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科学设计培养路径,并将之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实现从知识传授到素质培育的转变。

4.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劳动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我们要倡导“劳动致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思想,反对不劳而获的懒惰思想,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成果来之不易,要珍惜劳动成果,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及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情感,促进中小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总之,重视劳动教育是当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教育事业的迫切要求,扎实推进劳动教育,培养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积极投身于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当前我们应当高度重视的时代课题。

【参考文献】

[1]黄燕,韦芬.现代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与创新路向探析[J].现代教学,2018(Z2):10-14.

[2]文新华.论劳动、劳动素质与劳动教育[J].教育研究,1995(5):9-15.

猜你喜欢
劳动素养德育课程劳动教育
“阳光菜园”:提升留守儿童劳动素养的策略研究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简谈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
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教学探讨
体验式学习模式在中职学生德育课程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浅论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农村初中生劳动素养缺失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