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晶金
【关键词】未知的自己;投射;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40-0026-03
【设计理念】
初中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时期,但由于自身年龄、经历的局限,他们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容易片面、不客观。为帮助学生加强自我认识,客观地评价自己、接纳自己,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本课以“我的自画像”为主题活动,通过绘画艺术性表达方式帮助学生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种子的旅行
教师播放视频《种子的旅程》。
教师:你从视频中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学生1:种子在寻找自己的过程中有过好几次失败,也有一些迷茫。后来,它找到了真正的自己,它是花。
学生2:它在这个过程中一开始遇到了困难,很失落。后来发现自己是花,很开心。
教师:这是一颗种子的自我探索之旅。我们也像种子一样,从生命初期就在探索世界,我们也要寻找自己、认识自己,一边探索、一边成长。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导入,既激发学生兴趣,又让学生在观看过程中体验自我认识的过程,让他们明白需要经历一些困难才能收获真正的自己。
二、展示图片:猫咪照镜子
教师:现在,我们再来看一张图片。通过图片,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1:一只自以为是的猫。
学生2:从外形来看,它是一只猫,可镜子里它又是一头狮子。也许这就是它对自己的认识:外表柔弱、内心强大。
教师:猫通过镜子看见了勇敢睿智的狮子。也许这是一面魔镜,让猫咪看到了自己的内心,这是它对自己的认识。如果让你来照镜子,镜子里的你会是什么样的呢?
设计意图:通过对动物图片的不同看法和感受,引导学生看到外在的自己和内在的自己,从而引入下一个活动。
三、活动在线:我的自画像
教师:现在,我们来看看镜子里的自己是什么样。请大家保持安静,以一个舒服的姿势坐着,闭上眼睛,感受自己的呼吸,让自己平静下来。再次感受一下自己平稳的呼吸。现在,你的面前有一面镜子,看一看镜子里的你是什么样子的。如果你看见了,仔细地看一看并记住。如果你没看见,也没有关系,请你想一想用什么可以代表你,可以是人、物、动物、植物……,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某个抽象的画面。现在,请你慢慢地睁开眼睛,把你看到的、想到的,把你心中最能代表自己的形象画下来。特别强调,我们是心理课,不是美术课,不考查绘画水平。绘画是一种表达方式,体验自己最真实的感受,画出自己想表达的内容就可以了。
学生绘画,小组内交流:这幅画和你自己的联系是什么,为什么用这幅画代表自己。
全班交流分享。
学生1:我画的是山。我觉得代表了我自己,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不会放弃,会努力地去攀登。
学生2:我画的是一只乌龟,因为我平时做事慢吞吞的。不过,小组同学说我很细心,会把事情完成得很好。在龟兔赛跑中,乌龟最后胜利了,我就是那只胜利的乌龟。
教师:每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不一样,我们要相信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
设计意图:通过绘画这种非语言的形式将学生的内心投射出来,反映出他们内在的、潜意识层面的信息,将潜意识的内容视觉化。这是一种独特的自我探索、自我分析的方法,学生在表达、整理和分享过程中会触及被隐藏的自己,能对自己有一个较为具体的了解。
四、深化认识:我是谁
教师:现在大家对自己有了一定的认识。请认真思考并填写表格。(见表1)。可以从外貌、个性、爱好、特长、性格等方面描述自己。完成后小组内交流,问一问你的同伴,他对你的认识和你写的一致吗?再请他(她)帮你补充一下,他(她)眼中的你是什么样的。
表1 我是谁
我是谁?(写出5个我是一个的人)
1.我是一个的 人。
2.我是一个的 人。
3.我是一个的 人。
4.我是一个的 人。
5.我是一个的 人。
小组交流后全班分享。
教师:请同学说一说别人帮你补充了什么?你的感受如何?
学生1:同学说我是一个有点粗心但是很善良的人。我接受,自己确实有些粗心,希望自己在有些事情上能够更细致些。
学生2:我的小伙伴说我是一个优秀但不自信的人,是一个谨慎小心的人。今天我想尝试挑戰一下自己,所以才举手发言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思考、同伴补充,帮助学生更清晰、全面地认识自我。通过这一环节,了解别人眼中的自己,也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五、总结分享
教师:认识自我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面,随着成长,我们对自己的认识还会不断深入。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希望我们能发现更多未知的自己,遇见更好的自己。
【教学反思】
初中心理课以活动为主要形式,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这节课通过视频、绘画、小组交流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吸引他们积极参与。主题活动“我的自画像”用艺术性的表达形式投射学生的内心,这是一种独特的自我探索方法,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触及自己的内心,对自己有较为具体的了解。
在活动过程中,笔者特别强调心理课中的绘画是作为情感表达的工具,重点在于表达自己所想,而不是考查绘画水平。在展示环节,特别强调尊重和接纳每一幅作品、每一个人,课上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每个人不同的感受和理解。在分享环节,笔者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多关注平时表达较少的学生。
与其他学科的课不同,心理课更多的是通过活动让学生自己体验和感悟。但又不能让活动流于形式,所以更要尊重学生,引导他们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