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俊福
摘要:为解决课堂“只见知识,不见知识的知识”这一实际问题,现以人民教育教育出版社(2012)九年级化学上册“燃烧与灭火”这一课题为切入点,谈谈问题驱动下的三阶课堂。
关键词:燃烧 问题驱动 三阶课堂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认知过程中存在三大学习发展水平,即:独立尝试而达到的已有水平(原有水平);协作探究而达到的现实水平(现有水平);挑战潜力而达到的可能水平(发展水平)。下面以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九年级化学上册《燃烧与灭火》这一课题,谈谈如何有效设计问题驱动学生学习认知三大发展水平。
【问题引入】燃烧所产生的火,它是光明的使者、是热量的源泉。到目前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使用火的历史,那么燃烧到底需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呢?
环节一:演示如图所示的三组对比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初步探究燃烧所需条件。
【温馨提示】木材燃烧所需最低温度(即着火点)为250~330℃;煤燃烧所需最低温度(即着火点)为700~750℃.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从实验一、实验二、实验三现象对比得出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呢?(学生积极思考后作答)
【学生回答】实验一木条燃烧而石头不能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有可燃物。
实验二玻璃杯外的蜡烛正常燃烧而被玻璃杯罩着的蜡烛熄灭,说明燃烧学要空气(或氧气)。
实验三小木条燃烧而小煤块不燃,说明燃烧需要使温度达到着火点。
【教师追问】沙子、棉花、水、红磷、白磷、纸、木材、酒精、岩石等哪些是可燃物?(联系生活迅速作答)
【学生回答】棉花、红磷、白磷、纸、木材、酒精是可燃物,沙子、水,岩石不是可燃物。
环节二:演示课本实验7-1(如下两图):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并回答教材中所罗列的四个问题:(对照现象思考作答)
【提示】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所提供热水的温度为80℃。
【问题1】实验中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问题2】由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
【问题3】由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但是在通入氧气或空气后能燃烧的事实,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问题4】综合上述讨论,从中可以得出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要求学生对照现象分析思考作答)
【教师追问】我们已学习了哪些燃烧反应?(要求学生迅速回答)
【学生回答】镁条在空气中燃烧、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硫磺在氧气中燃烧、蜡烛在空气中燃烧、氢气燃烧、一氧化碳燃烧等等。
【教师追问】在课本演示实验7-1中,白磷燃烧產生的大量白烟会危害人体健康和污染空气,有没有比较好的方法既可探究以上实验又能解决空气的污染问题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相互交流作答,然后进行展示)
【教师再次追问】上图中,虽然能解决燃烧产物对空气的污染问题,但燃烧放出的热量会使试管内气体膨胀冲开试管口上的胶塞,有什么好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呢?(再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相互交流,然后进行展示)
环节三:拓展设问,通过问题发展理解认识水平,突出学以致用。
【教师追问】为什么燃着的蜡烛一扇就灭,而煤炉火却越扇越旺?
(引导学生从燃烧条件和灭火方法上去分析作答)
【学生回答】蜡烛燃烧放出的热量少,用扇子扇会使产生的热量随空气的流动而散失,从而使温度降低到蜡烛的着火点以下,所以一扇就会熄灭。但是煤炉中的燃料多,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多,用扇子扇不能使温度降低到煤的着火点以下,反而会使空气流通,增加更多的氧气,所以会越扇越旺。
【教师追问】如何解释“釜底抽薪”和“杯水车薪”这两个成语?
(理解成语,从化学角度去理解分析作答)
【学生回答】“釜底抽薪”利用的原理是清除可燃物;“杯水车薪”利用的原理是水太少不能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以上教学内容通过问题提出,既突出了化学学科的特点,让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同时也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又锻炼了学生思维,突出了知识的学以致用。
当然,问题驱动式的教学实施对教师是一种挑战,挑战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如何设计出好的问题?二是如何面对学生生成性的问题?这需要教师能着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只有将问题设计好了,教学中我们才可以做到举重若轻,游刃有余,学生掌握的知识才会更加牢靠,教学质量的提升也就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叶澜.《改革课堂教学与课堂教学评价》.教育研究,2003.
[2]朱强国.《问题驱动教学模式探讨》.江西教师网,2012.4.29.
[3]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化学上册.教育部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