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京园
摘要:合作学习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丰富语文课堂的教学形式,突出学生的课堂本位性中具有积极作用,在当前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能够通过有效组员划分、合理介入活动,以及创建多元评价等形式,提高合作学习活动的应用效果,构建精彩纷呈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合作;小学语文;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
从社会对人才提出团队协作的要求后,在教育中教师也开始注重对学生进行合作能力的培养,合作学习活动也因此进入小学语文课堂,成为教学的传统活动之一。但是,从目前语文课堂中應用合作学习活动的实况来看,存在部分课堂中应用合作学习活动效果不如预期的现象,究其根本是教师没有对合作学习活动进行优化造成的。那么如何针对语文课堂中应用合作学习活动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提高语文知识的教学效果呢?
一、有效组员划分
多元智能理论中指出,每一个学生都是相互独立的存在,在智力的发育水平上有着自己独有的特点。但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应用合作学习活动,教师往往有意无意地忽略学生之间的差异,而是按照座位相近的原则,进行组员的分配,造成最终的小组讨论结果具有差距,降低合作学习活动的应用效果。因此,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教师应当优化对组员的分配形式,更多地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同时利用差异性的优势促进语文知识的教学。
例如,在《童年的发现》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基于学生的阅读素养不同,对学生进行合理的组员分配。首先,教师先对班级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调查和分析,并按照学生的能力不同,对学生进行层级的划分。其次,教师按照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组员的安排,使得每个小组当中学生之间的阅读素养呈现差异化的分层。紧接着,教师让学生以安排好的小组形式,共同进行本篇文章的分析,并让小组中阅读素养较强的学生,对组内的其他学生进行指导和辅助,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促进《童年的发现》这篇文章的解读。
显而易见,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能够利用组员的合理分配,发挥学生之间的差异优势,从而强化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合理介入活动
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指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认为学生通过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知识进行理解,从而完成对新知识的建构,但其中同样指出了教师的重要性,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起到将学生所需要学习的内容带到学生面前的作用。因此,在应用合作学习活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教师也不能完全将课堂交给学生,而是应当有效地介入学生的交流活动之中,引导学生更好地完成交流活动。
例如,在《桃花心木》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通过提出讨论问题,以及观察讨论过程的形式,有效地介入学生的交流活动。从教材中的内容分析来看,本篇文章主要从了解桃花心木的形状写起,引出不管是树还是人,都需要有一颗独立自主的心的道理等,基于上述内容,教师向学生提出“文章中的主旨是什么?”的合作讨论问题,让学生能够以上述问题为导向,进行合作学习。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学生的讨论过程进行密切观察,当学生在讨论中遇到问题时,教师应当适时地出现在学生的身边,给予学生一定的指点,从而促进“文章中的主旨是什么?”这一任务的顺利完成。
不难看出,在开展合作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有效地介入学生的合作交流活动,能够为合作学习活动指明方向、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合作学习活动的应用效果。
三、创建多元评价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但是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评价的主体一般是教师,学生完全以被评价的客体所存在,这与现代教育理念的要求是背道相驰的。因此,为了实现课堂的高效构建,教师应当转变传统合作学习活动的评价形式,让学生也成为评价的主体之一,形成多元评价的结构。
例如,在《假如没有灰尘》的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活动后,教师就可以先对合作学习活动的小组进行整体评价,再对小组中的个人进行评价,让学生可以从教师的专业性评语中了解自己的问题,并进行改进。之后,教师让学生以原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组内成员互评,使学生能够在同伴的评价语言中,更直观地认知到自己在本节课合作交流活动中的表现,并基于同伴的意见进行更改。
总而言之,对传统合作学习活动的细节进行优化,能够有效提高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但是,真正突出合作学习活动的应用价值,却不是在一节课的教学中就可以实现的,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因此,在之后的小学语文课堂中应用合作学习活动进行教学,教师应当继续分析合作学习活动的优势,结合学生的语文知识认知特点,不断更新合作学习活动的细节,从而构建完整地在语文课堂中应用合作学习活动的教学体系,形成精彩纷呈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于广谊.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高效课堂策略探究[J].内蒙古教育,2016(35):54.
[2]吴玉妹.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有效教学策略的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6(35):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