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兰
数的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数学学习必练的基本功。新时代下,数学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要从数的计算教学做起。培养数理逻辑是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措施,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數学计算教学的核心素养包括培养学生严谨、准确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而言,学生的计算能力较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算理模糊。很多的算理是很抽象的,不妨先将抽象的数学运算直观化,通过摆弄数学教具了解数学运算规律,当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了数学图式之后,再进行数学运算,就会形成图像表征,数学计算也就不难了。
我国传统教育历来重视运算技能的训练,学生在六年数学课上要做大量关于四则运算的口算、笔算、估算等,但是学生在数学考试中依然会在计算上出很多的错误。有的学生为自己找借口说“我粗心了”,但是对于“1+1=2”这样简单的问题却很少会有学生出错。因此,教师必须帮学生准确地分析计算能力弱的原因,并设计好的计算教学模式,才能保证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高。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一步步地去熟悉、去了解学生,然后才能锁定目标,全力攻击。因此,作为数学教师有必要创建一个核心素养条件,让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自信昂扬,让学生有自己主见,能侃侃而谈。比如,计算“50-37”时,可以用凑十法来计算,很多学生知道先算出“50-40”,然而会出现不同的答案,粗心的学生会在后面再减去3,这时因为算理不清楚,结果又减了一次3,导致最后答案错误。
在数的计算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高度重视数理逻辑分析,可以利用一些日常可见的实物,帮助学生进行数理逻辑分析。比如,针对一年级的学生,教师就可以借助小棒来帮助一年级学生进行数的计算,让学生数出10根小棒以捆为单位,从5捆小棒里减去4捆,就表示从“50-40”,从而可以顺利地理解“减去3”和“加上3”的逻辑推理。
数学计算教学的核心素养,可以将数学知识合理地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可谓是生活中无处不存在数学。因此,教师在计算教学中,根据数学教材及生活中的实例,设计适宜的数学问题,在数学计算与生活实例之间建立一个互相转化的关系衔接,从而帮助学生增强数理逻辑意识,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除法”时,遇到此类问题:一桶饮用水是18.6L,每个人饮水杯的容量是400ml,一家3口人每天两杯水,问这一桶水最多可以喝几天?
通过分析,需要将400ml转化成分数[25]L,将18.6L转化成18[35]L,这时问题就转化为:把18[35]L,分成[25]L的小份,每天用3×2份,可以分几天?
有两种算法:一是先算出一桶水可以分成多少杯,然后再除以3×2;二是先算出一家人一天会喝多少升的水,然后用18[35]除以得到的数。这两种算法的最后答案都是7[34],也就是说最多可以喝7天,最后不要忘记让学生把答案放回原题中进行验证。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数理逻辑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日积月累,需要细致、认真地对待每一次运算,长期坚持才能在大脑当中形成固定的脑回路,只有这样,数理逻辑能力才能见到成效。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合肥师范附小第二小学)
(责任编辑 吴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