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礼琴
民间游戏是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传承下来的,具有很强的生命特性,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蕴含的文化意蕴值得现代教育借鉴,是稀缺的教育资源,幼儿园游戏化课程构建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民间游戏的教育价值。实践证明,在幼儿园游戏化课程中融合民间游戏,对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综合素养。
1.民族性和地域性是民间游戏的首要特征
在岁月变迁中不断地累积传播后,民间游戏上升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来看,其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浓郁,各民族、各地域都有糅合着自身生活特点的、与民族音乐相融合的民间游戏,在游戏中很好地反映了民族和地方特色。
2.民间游戏的可行性较高
容易改编和表演是民间游戏另一个显著特点。开展游戏时场地区域、游戏环境和参与人数几乎不受限制,只需要为幼儿留下足够的活动区域即可。幼儿可以自己定位在游戏中的角色和参与方式,自主选择游戏方式、游戏材料。在游戏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幼儿,因而游戏传播的速度较快。
3.民间游戏的娱乐性较强
民间游戏娱乐性强、趣味性浓,是民间游戏在幼儿中能够长期流传的主要原因。在游戏的玩耍中,播放符合幼儿年龄特征的音乐《丢手绢》和歌谣,幼儿一边投掷手帕、追逐奔跑,一边唱歌、念童谣,有效地展现了民间游戏的趣味性。
1.收集整合适宜幼儿发展的民间游戏
民间游戏源于人类的实际生活,有着极为丰富的活动内容。不过,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迅速提高,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民间游戏淡出人们视野的速度逐渐加快。幼儿园要动员广大师生家长广泛收集民间游戏:组织开家长会,让幼儿家长改变对民间游戏的认识,支持幼儿玩民间游戏;面向幼儿家长发放问卷调查,完成对民间游戏的收集、统计;搜集有关民间游戏的书籍;寻求非遗中心等相关社会部门和民间老艺人的支持和帮助,以获得更多、更专业、更准确的游戏素材。游戏是幼儿生活的主题,在收集活动中,跳绳、捉迷藏、扔沙包、捡竹竿、弹珠、踢毽子、秋千、滚铁环、老鹰捉鸡、田间蚱蜢、夏天蝉……这些耳熟能详的民间游戏都可以出现在幼儿的游戏活动中。收集的民间游戏应该根据游戏基础课程的要求进行筛选整合,筛选出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经典民间游戏加以传承和推广,将民间游戏分为益智、体育、艺术和民间童谣说唱四个大类。在幼儿园开放的区域活动中,不断丰富幼儿的游戏内容和活动空间,使民间游戏融合进幼儿日常游戏化教学中。
2.构建良好的游戏环境和条件
民间游戏课程开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良好的游戏环境和条件。民间游戏教材的获取既要符合幼儿园自身的特点,也要尊重当地的民间习俗。在幼儿园,幼儿学习和生活的活动室实际上就是有趣的游戏室,他们每天都和同伴和教师在这样的活动室中交流玩耍。活动室的合理设置,室内外游戏环境的合理构建直接关系着幼儿的活动乐趣。如,我园优化民间游戏户外场所,重新合理规划场地,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创设了宽松的户外游戏活动环境。课程游戏化建设以来,我们将过去只能用来观赏的绿泻园进行改造,增加实用价值。我们伐掉一些小的树木,为幼儿留出更多的游戏空间。将粗糙的树干用厚厚的布包裹起来,在高的枝丫上挂上幼儿喜欢的动物玩偶,使幼儿跳一跳可以够得着。我们在树林里挂上云梯,摆放轮胎、油桶、绳子。将梯子架上大树、院墙,引导幼儿制作鸟窝、趣取鸟蛋,在树林里或爬、或走、或躲藏。利用园内的自然资源为幼儿构建良好的游戏环境,让幼儿勇敢探险。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村落的天然景色,带领幼儿到原野中捕获昆虫,倘若条件许可,捕获的昆虫可制作成昆虫标本。民间游戏不仅可以节省幼儿园的开支,还可以保护环境,使幼儿更亲近自然,亲近生活。
3.投放适合的民间游戏材料
游戏材料是幼儿游戏的重要载体,对幼儿游戏的开展与充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投入材料,可以为小班幼儿提供体积大、形状单一、色彩鲜艳的材料;可以为大班和中班的幼儿提供较大的積木,同时添加一些小积木、废料、玩具车等辅助材料。如,用牙膏盒做房子,用卷纸芯做小树,引导幼儿在不同的主题中独立地使用它们。教师应该意识到,幼儿尽管缺乏使用游戏材料的经验,但他们往往能够不受规则限制,根据材料的层次结构使用材料。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幼儿设计和制作自己的游戏材料和道具。如,在民间游戏主题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利用塑料桶制作大鼓,或者利用蛋糕盒、纸板盒制作伞,或者为幼儿提供相应的纸箱、水桶,制作舞龙道具。在制作素材的过程中,使幼儿可以在感受相应的民间文化的同时,提升游戏趣味性,提高综合素养。
4.拓展延伸富有时代气息的民间游戏
由于传统的民间游戏内容相对简单,伴随幼儿智力的不断提高,幼儿会逐渐丧失游戏兴趣,幼儿园应加强对民间游戏的拓展,引导幼儿发散思维。所谓拓展法就是将两三个民间游戏结合起来。如,教师将跳格子和石头剪刀布这两种游戏相结合,按照幼儿的年龄特点制定新的游戏规则,使传统民间游戏的游戏内容得以扩展。在民间游戏中添加童谣,激发幼儿游戏的参与欲望,满足幼儿的审美要求。发散引导法是对原有民间游戏的深入挖掘,引导幼儿发散思维,对原生游戏进行再创造。如,民间游戏“炒蚕豆”,民间玩法就是两个人面对面手拉手,边念儿歌边翻跟头。有一次玩游戏,一个孩子落单了,没人跟他炒了,一个念头闪现:“可不可以三个人炒呢?”经过尝试,原来可以三个人、四个人甚至五个人一起炒,极大地丰富了游戏的趣味性和创造性。之后,我们把创新的“炒蚕豆”游戏配上适宜的音乐安排到晨操中,避免了晨操枯燥的队列队形变化和简单的动作练习,使晨操更具娱乐性和创造性。
5.发挥教师主导和幼儿主体的作用
幼儿民间游戏大多是由幼儿发展起来的,这就决定了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出现一些小突发事件时,教师要如何去引导和鼓励幼儿。在游戏场地、游戏材料和游戏形式上有很大的调整空间,教师要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实际情况调适游戏方式和游戏内容,提高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虽然幼儿是民间幼儿游戏教学的主角,但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容忽视。教师要利用自己的教学经验,结合创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有指导性的提问,如,在羽毛球比赛中,除了传球,还可以降低难度只用球拍作游戏,使幼儿适应游戏过程,积极参与游戏,进一步培养幼儿的自主创新能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民间游戏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教师开展幼儿园课程的宝贵资源,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秉承传统游戏的基础上,开拓创新。要认真对“民间游戏”进行选择和大胆改进,使两者有效融合,促进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市高新区孙庄幼儿园)
(责任编辑 来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