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阅读中的文体教学

2019-09-10 07:22李丽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9年4期
关键词:事理说明文自然段

李丽

【教学目标】

1.厘清说明顺序,与《太阳》对比阅读,感受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内容角度的不同。

2.品读关键词句,再次对比,体会事理说明文用词的准确、严谨及情感强烈、观点鲜明的特点。

3.整体对比,让学生通过作者的布局谋篇,总览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的不同。

【教学过程】

一、初次对比,发现内容角度不同

1.太阳和地球都是宇宙中耀眼的星星。课前同学们都做了回顾,谁来说说学过的《太阳》一课的说明方法、文章特点和文体类型?

作者运用了这些说明方法,从“远、大、热”三个方面介绍了太阳的有关知识,让我们了解太阳这个星球。

2.如果再来介绍地球,你会介绍它的哪些方面?

而这篇文章中作者围绕地球又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呢?下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尝试给每段列个小标题。(提示学生尝试用词来概括:美丽、渺小、易碎、不能移居、保护地球)

【方法提示: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段列小标题能帮我们厘清课文内容。】

3.可是作者为何不像《太阳》一样,只把这一事物的特点介绍清楚,而要选择这些内容来写呢?

预设:因为作者的表达目的不同,所以两篇课文不仅内容、角度不同,语言风格也不相同。

二、再次对比,发现语言特点不同

(一)我们首先来走进课文第1~2自然段,欣赏作者眼中地球的“样子”

请同学们默读这两个自然段,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星球?你是从哪个关键词体会到的?圈圈画画并在一旁批注,体会作者所用的说明方法。

(生自主探究→抓住关键词在小组内交流→集体探讨)

集体探讨:

1.学生交流第1自然段,通过“晶莹”“薄薄的水蓝色‘纱衣’”感悟地球的美丽可爱。

教师引领:

(1)“晶莹”一词让我们体会到了地球的美。请你想象着她晶莹的美来读读这句话。(一读)

(2)那么“纱衣”指什么?(生看图说)换成咱们这样说行吗?为什么?

【写作提示:不行!因为这个比喻——“水蓝色‘纱衣’”,就把“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那模糊抽象的样子变得具体形象,而且语言也特别生动。】

这是一个怎样的星球啊?(学生深悟——美丽)想象那美丽的样子,请你再读这句话。(二读)

(3)多么飘逸多么漂亮啊!这样生动形象的比喻说明,在这一段中还有一处。请你读读并说说体会。(“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

想象一下:来到地球,在地球母亲这个大摇篮中,我们能看到什么?(联系生活想象交流)那山那树那鸟那虫……那一草一木以及我们人类,都在这里生存繁衍。母亲——摇篮,多么贴切的比喻,多么温馨的画面啊。请你再来读读这句话。(三读)

这就是我们的地球,一个美丽壮观、和蔼可亲的星球,带上你的赞美再来读。(四读)

地球因美丽而可爱,因对我们的养育而可爱,这是一个“可爱”的星球,让我们一起读。(齐读整段)

2.学生交流第2自然段,用宇宙的浩大感悟地球的渺小。

教师引领:

(1)半径是6300多千米,一个科学精确的数字。但单拿出这个数字,让马儿急速奔跑,如果不眠不休大约还得跑105个小时。要是绕一圈,无数匹马儿接力还得马不停蹄地跑一个月呢。

这么大的一个星球,可跟茫茫宇宙相比,就如一叶扁舟,不见踪影,那宇宙该是多么大,用个词来形容就是?(浩瀚无际、 广袤无垠……)

【写作提示: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方法的交叉运用,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宇宙无垠,地球渺小。】

(2)如果宇宙是沙漠,地球就是沙漠里的一粒沙;如果宇宙是森林,地球就是森林中的那一片落叶;如果宇宙是大海,地球就如大海里的一叶扁舟。设想:一叶扁舟行驶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你有什么感觉?

稍有风吹浪打,它就会颠覆在巨浪之中,不见踪影船毁人亡。它是那么的渺小那么的容易受损伤。所以,宇航员遨游太空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这就是我们的地球,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摇篮。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可爱而易碎)带着这样的理解一起再读——“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3.对比感悟语言的生动。

这就是作者眼中的地球。对比一下这两篇文章,都是在介绍星球的样子、大小,看看它们的写作风格一样吗?(生对比交流)

【写作提示:《只有一个地球》语言更加生动、带有浓浓的情感。】

(二)读第3~7自然段,感受语言的严谨及作者鲜明的观点

还有一些地方也能让你感觉到它容易破碎。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3~7自然段,请抓住关键词句谈谈你的体会。

1.学生交流:“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的矿产资源的枯竭。”

教师引领:

(1)“不加节制”是什么意思?结果呢?(枯竭)

(2)你知道的矿产资源有哪些?(铜、铁、金……)

——这所有的矿产资源,都要几百万年,甚至几億年地质变化才能形成,用完可能永远消失不可再生。容易破碎!

2.学生交流:“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

教师引领:

(1)“本来”这儿有什么潜台词?(它突出了这些资源原先可以再生的特点,强调了现在已经不可再生。)“本来”一词去掉行吗?

【写作提示:如果去掉就变成了以前现在都可以再生,不符合事实。这就是本文语言的一个特点——准确、严谨。】

(2)人们随意破坏,不顾后果滥用,一系列的破坏行为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灾难。你知道哪些?(生思考发言,教师出示图片和一系列调查数字。)

面对图片和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此时此刻你有怎样的感受?(痛心、憤怒、可怕、心情沉重……)请把你的心情融入到这段文字中读一读。

3.那么,地球上资源枯竭,灾难频发,我们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

教师引领:

(1)40万亿千米是一个什么概念呢?以目前一般飞机的飞行速度来估计需要600万年时间才能飞到。一个直观的数字表明了范围之大、距离之远,远到人类无法到达。

(2)而“至少”是什么意思?(最少)言外之意呢?

【写作提示:这一块范围是肯定了的,考量了的,而40万亿千米之外的情况呢?还不能确定。不能确定的不说,这再次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谨性的特点。】

4.感悟作者的情感及鲜明的观点。

读到这里,我们终于明白宇航员遨游太空发出了的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那我们只能怎么做?(板书:保护地球)我们只能这么做,我们必须这么做,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让我们一起向全世界呼吁!(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说了这么多,讲了这么多,其实作者的目的是什么?

【写作提示:大家看,地球可爱、渺小易碎、无法移居。作者从这几个方面说明地球的特点,为的就是要表达出自己的心声“只有一个地球”,进而呼吁我们保护地球。这就是作者鲜明的观点】

三、整体对比,总览文体特点的不同

同样是写两种事物,一篇是为了介绍太阳这一事物,介绍这一事物是什么,所以就科学地介绍了它的特点,这就是事物说明文。而本文呢,意在通过这一事物,揭示为什么只有一个地球,揭示只有一个地球的科学道理,这就是事理说明文。

现在你们知道这两篇课文哪儿不同了吧?(表达目的不同,一个是说物,一个是说理。所以内容选择和语言特点也不相同。)

事理说明文,又叫科学小品文或文艺性说明文。它比起普通说明文,除了准确形象外,语言还更加生动,观点特别鲜明。课下,推荐大家再阅读一篇事物说明文《中国石拱桥》和一篇事理说明文《桥之美》(节选),继续感受这两种说明文的不同。

(作者单位:山东邹平市第一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猜你喜欢
事理说明文自然段
说明文阅读专练
秋天
阅读教学中的人文事理解读
剧有诗书气自华
美丽的秋天
联意义 析事理 用思想
说明文阅读复习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