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图像化阅读的策略研究

2019-09-10 07:22刘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9年4期
关键词:林海音旧事城南

刘璐

整本书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让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入。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整本书阅读已经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那么,在教学中,该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呢?在本栏目中,几位老师结合具体课例,介绍了自己的教学策略和具体做法。

当前推进整本书阅读,已经成为拓展学生课外阅读、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的主要方式。这在理论是上可行的,但在实践中却缺少具体方法,缺少操作性,从而导致整本书阅读大多停留在美好想象中。怎样把理论变为实践?笔者以《城南旧事》的阅读为例,运用图像化阅读策略让学生走进整本书阅读。

一、拓展延伸,从一篇课文到一本书

课外书推荐应遵循一定的规律,如果随意推荐,就有可能导致学生不适应,或者阅读不适宜。教师应以教材为引子,进行整本书阅读推荐。对于教材,编者充分考虑到学生课外阅读因素,在编撰过程中节选了不少名著内容,或者与名著有关的内容,目的是进一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对于课外整本书阅读,教师一定要认真研读教材,准确把握编者意图,从一篇课文开始拓展延伸到一本书,有序推进课外整本书阅读。

以小说《城南旧事》一书为例,与之内容相关的教材是《冬阳·童年·骆驼队》,它是《城南旧事》小说中的后记。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冬陽·童年·骆驼队》为引子,逐步渗透《城南旧事》整本书阅读。具体教学环节如下:

1.整合“学咀嚼”场景,引导学生走向整本书

品读《冬阳·童年·骆驼队》中的第4小节,看骆驼、学咀嚼,引导学生借助想象朗读课文,从中感知童趣。播放《城南旧事》视频片段,结合书中描写片段进行点评,还原童趣。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对于视频,学生的感知比较形象具体。通过视频与文学之间的对比,借助想象,在引导学生感知文学表达魅力的同时,也引导学生从单篇课文阅读走向整本书阅读。

2.整合“议驼铃”场景,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围绕“爸爸为什么会说‘我’的想法更美些”进行探究,从拉骆驼之人的角度体验情感。阅读《城南旧事·惠安馆》中关于“我看赶马车的人抽打他的马”的描写。

通过对比阅读,感受两者之间的相通之处,站在马与妞儿的角度进行体验,从中感受林海音的善良与天真,激发学生阅读《城南旧事》的兴趣。

3.整合“问去向”场景,激发学生走近作者的欲望

引导学生自由阅读第11~14小节,思考如将“夏天它们到哪里去”这句中“它们”替换成“骆驼”,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不同。让学生阅读《城南旧事》一书中“我们看海去”“惠安馆”两个片段。

通过对比阅读,一方面学生能从中感受到林海音好问的特点,另一方面也能从中感受到妈妈的温柔,激发学生再次走进《城南旧事》一书,从而一探作者的童年故事。

4.拓展阅读,丰富学生对文本人物的体验

拓展《城南旧事》一书相关资料,呈现记者采访林海音画面,了解林海音坚持说纯正的北京方言,目的是思念那不曾忘却的北平故里。这样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本回环结构的特点。

从课内到课外,再回到课内,一方面形成“互文”,以便体现作者那种强烈的思乡之情,另一方面也能从对林海音的认识到对童年情感的体验,激发学生对《城南旧事》一书的阅读兴趣。

二、形象压缩,从一本书到几幅图

整合文本与《城南旧事》书中的片段,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走进“城南”一起回忆童年“旧事”。这种方式,更好地激发了学生阅读《城南旧事》一书的兴趣,从中走近林海音,一探其童年的乐趣。这种方式,让学生有了表达的欲望,也为教师进一步推进《城南旧事》的阅读交流创造了条件。

对于整本书阅读交流来说,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是让学生围绕文本情节、人物特点进行点评,说说感受,积累经典语句,等等。这种方法过于单调,过于直接,不仅会给学生一种管中窥豹的感觉,而且还容易让课堂教学流于形式。教师可以借助图像,通过让学生画小说人物关系图的形式引导他们立体走进《城南旧事》一书。除此以外,还可以让学生围绕故事情节、北京元素进行画图,以便有效激发学生阅读《城南旧事》整本书的兴趣。

针对这一理念,这节课第二板块的设计如下:

1.小组合作,借助图像走进小说

全班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进行分组,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个要求进行构图。如各小组选择过于集中,教师可以在征求他们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务必让所有小组都有构图任务。

多媒体出示:

(1)画小说人物关系图;(2)画故事情节导图;(3)画北京元素一览图。

2.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深入小说

(1)围绕小说人物关系图进行交流,感受自传体小说的特点,围绕文本主要人物展开;(2)围绕故事情节导图进行交流,感受自传体小说情节是由不同故事构成的;(3)围绕北京元素一览图进行交流,从中感受北京文化的特点。

借助图像进行交流,学生很快就会发现,在人物关系中“小英子”是中心,各色人物都是围绕她展开的。但是在交流中,也有细心的学生从中发现,假如秀贞与思康是真正的夫妻关系,那么秀贞就不可能会“疯”,同样也不会有这个故事发生。对于这一点,教师应从人性深处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

故事情节图中“驴打滚”“我们看海去”属于线性单一发展,而“惠安馆”这一故事情节是双线并进的发展模式,“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是围绕中心事件向四周发散的形式展开,等等。在具体整理中,教师可以从中适当渗透相关人物、故事叙事模式,以便让学生适度了解小说的叙事结构,为推进《城南旧事》整本书阅读奠定基础。还有,对北京元素,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围绕小吃、街道,还有建筑、方言等进行分类,让学生管中窥豹,走近作者。

三、图画策略,从图画到整本书阅读

文字是抽象的,图像是具体的。教师可引导学生把相应文字进行压缩,并整理成几幅图像,让学生走进《城南旧事》,走近林海音。这种方式,让学生从中了解故事情节、人物关系,还有环境特点,等等,这也是阅读整本书的一种方式。只不过这种还原内容与表现形式,可能会随着小说的体裁、内容而有所变化。这种阅读方式,可以简称为“图像化阅读策略”。

图像化阅读策略主要是依据相关认知规律,通过线条、图形,还有词汇、图像等形式,把文本中的相关内容、故事情节,乃至结构、语言等方面建立相关联系,以整合图像与文字,在让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的同时有效提升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

与传统阅读模式相比,图像化阅读策略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可以借助多种感官引导学生将文字内容进行图像化加工,借助直观思维帮助他们对文本内容进行梳理,让阅读有序进行。二是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思维也正逐步由形象向抽象过渡,而图像化阅读策略,有助于学生对整本书理解得更加全面,更加深刻。三是图像化阅读,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并进行创造性的表达。

图像化阅读策略形式多样,可以围绕文本人物、故事、环境,甚至是思维等方式进行绘图。整本书阅读,在不同的阶段,也应用不同的图像进行表示。图像化阅读策略还处于探索与实践阶段,需要更多的尝试。

在整本书阅读中,教师以教材文本为引子,从一篇课文到一本书,再从一本书到几幅图,最后从图再回归整本书,是在引导学生从中发现规律,探索教学的过程,这是落实课标理念,乃至实现教材编者意图的主要途径。

(作者单位:江苏滨海县蔡桥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

猜你喜欢
林海音旧事城南
重庆科学城南开景阳小学教师作品
旧事组诗
城郊旧事
城南
林海音:这个世界有太多选择
林海音:这个世界有太多选择
林海音:这个世界有太多选择
微评
无解(外一首)
江山市城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