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波
古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对比,是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具有一定联系的事物进行比较,以彰显各自不同特点、辨析事物异同的一种思维方式。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对比策略,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洞察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当、谋篇布局的巧妙,促进学生阅读感知能力、辨析思维能力和创新表达能力的发展。
一、合理遴选内容,紧扣本质属性对比
1.对比遣词造句,感受语言运用的精准
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就是要关注文本的语言。入选教材的文本都是文质兼备的典范之作,无论是典型的句式结构,还是关键性词语的运用,都是作者精心斟酌的成果。教师需要运用自身的专业视角,合理遴选出适切的对比内容,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文本的语言中,通过对比的方式让学生明晰文本语言的精妙。
如《开天辟地》一文中,作者将天地尚未分开时的状态描写为“混沌一片”,并比喻成“大鸡蛋”。如果草草一读,并不会觉得其中蕴藏着怎样的玄机,但如果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补充还可以比喻成什么,很多学生都会联想到“大黑洞”“鹅蛋壳”“大气球”等,但问题来了:为什么作者不将“混沌一片的宇宙”比喻成这些,而非要说成是“大鸡蛋”呢?在对比之下,作者比喻的独到和精妙之处就会自然体现:首先,鸡蛋中有蛋清和蛋黄,这与下文中宇宙有“清浊”之分形成了对应关系;其次,地球上的生命由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开始出现,这就如同鸡蛋能够孵出小鸡,可以孕育生命一样。从这两个角度来审视就不难发现,作者将当时“混沌一片的宇宙”比喻成“大鸡蛋”是多么的精准。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要让词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只有在深入对比之中,才能发现寻常词语中所蕴藏的不平常魅力。
2.对比写作策略,感受表达方式的独到
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在文本内容上纠缠,而需要密切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和写作策略,感受作者表达架构的缜密。
如在教学《黄河的主人》时,很多学生都会产生这样的困惑:艄公就是黄河的主人,是这篇课文的主人公,但作者写艄公的语句实在太少,这是为什么呢?很显然,学生产生这样的困惑,主要就在于他们并没有真正明白作者是運用侧面烘托的写法凸显艄公的人物形象。为此,教师可以尝试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假如我们将不是描写艄公的语句全部剔除,并将描写艄公的语句进行再充实、再丰富,将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学生在对比中发现,缺少了黄河波涛汹涌的衬托、缺少了羊皮筏子小巧轻盈的映衬、缺少了乘客谈笑风生的点缀,艄公技艺高超、镇定自若的形象自然会大打折扣。
教学至此,学生便能充分感受到侧面烘托所形成的表达魅力,这远比教师一味地传授与讲解来得更真实,更高效。
二、设置多元视角,紧扣文本特点对比
1.紧扣相同语境,在同一篇课文中对比
文本的表达和语言运用,是作者根据具体的语言情境做出的智慧选择。但由于表达要求的细微性,很多作者在一些言语表达的细节上仍旧显示出不同的变化,而阅读教学紧扣这些细微之处的变化,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就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对文本语言的辨析意识。
如《泉城》一文以精妙、生动的语言再现了珍珠泉、黑虎泉、趵突泉等泉水的形态,其中对水流动态的描写成为教学的重点。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描写泉水状态的动词,如珍珠泉,作者用“涌”字,而趵突泉,作者则用了一个“冒”字,同样都是泉水从底部向外冲,为什么却用两个完全不同的动词呢?对比之下,学生发现这两个词都表达出泉水内在的力量,展现了泉水蓬勃的生命活力,之所以运用不同的动词,主要就在于珍珠泉相对细窄,泉注直线向上冲击,用“涌”字更加妥帖,而趵突泉向上冲的面积较为宽大,“冒”字更能凸显这一状态。
在同一篇课文中进行对比,最大的优势在于表达的情境相同,便于学生快速而高效地展开对比,所获得的对比效益也更加鲜明。
2.紧扣相同主题,在不同篇课文中对比
即便是相同文体的文本,在表达视角、素材选择和语言风格上作者也会选择完全不同的表达策略。因此,教师可以将相同文体、相同主题的全文或语段,展开横向、纵向的对比,探寻不同作者所选择的不同策略,提炼所形成的不同表达效果。
同样都是写景类文本,《三亚落日》和《烟台的海》两篇课文就在创作的诸多方面存在着不同。精读完毕之后,教师可以设计一节联系统整课,让学生共同探寻、罗列两篇课文的不同特性:其一,描写对象的类型不同,一篇为转瞬即逝的自然现象,一篇为相对固定的自然景物;其二,描写视角不同,《三亚落日》以分阶段、细腻化的笔触展现了“落日”的具体过程,而《烟台的海》则是以四季的顺序架构了全文支撑点,展现了烟台的海在四季中的变化;其三,情感抒发不同,一篇纯粹描写自己观看日落的内心感受,而一篇是基于烟台的海四季的特点,着力描写了人们的不同生活状态。
有了这三个维度的对比,学生对写景类文本的分类以及各自的表达特色就有了更加鲜明的洞察与认知,不仅丰富了语文知识的储备,同时也积淀了扎实有效的写作方法,可谓一举两得。
三、尝试不同策略,紧扣阅读质态对比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积极尝试运用对比策略不仅可以有效地改变教学方式,还能历练学生的分析探究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但谈及对比策略,事实上根据对比内容和对比维度的不同,还有众多的对比策略。一般来说,还有调序对比和归类对比。
1.调整顺序,在对比中历练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要求无外乎精准、生动、有序。对于语言表达顺序的历练,就可以让学生运用对比的策略,洞察作者精细考量的巧妙,从而在顺应文本表达思路中不断历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如《变色龙》一文对于变色龙外形的描写有两处,一处在第7自然段,一处在第9自然段。这两处的外形描写为什么要分开放在两段呢?教师将两处语段调整顺序后,学生立刻发现不合适。第一处外形描写,作者才初见变色龙,并没有机会细细打量,描写的应该是变色龙整体轮廓等外形,而第二处是从细细“端详”的角度来描写外形。所以,两个语段如果调换顺序,在表达逻辑上就会错乱。教师让学生在调整顺序之后展开对比,不仅发现了两处外形描写视角的不同,更为关键的是明白了作者创作的思路,可谓一举两得。
2.归类统整,在对比中历练辨析探究能力
教师可以紧扣教材中的同类材料,组织课堂内外之间的对比,帮助学生做好丰富的素材积淀。如在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文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梳理出普罗米修斯盗火的过程:盗火、被罚、获救、重生。依托这样的经历,教师可以补充伐桂的吴刚、重生的哪吒等神话故事,引导学生紧扣经典神话故事的片段,提炼、概括出神话人物拥有的共同特点,进而从更高的维度和层级来理解故事内容,拓展认知视域,在归类统整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历练学生的辨析探究能力。
当然,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其他的对比方法,但不管方法如何变化,其根本性宗旨始终都不改变,即揣摩作者的表达策略和创作思维,领悟文本的核心要旨,在删减、调序、联想和勾连的过程中,引发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敏感意识,达成言意兼得的教学效果。
对比是小学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运用对比的策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涵,掌握文本的内在规律,增大语文教学的整体容量,在拓展学生认知性思路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内在思维意识的不断发展,提升学生对文本及其语言的鉴赏品析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启东市紫薇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