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凤
摘要: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历史凝结了诸多传统文化和智慧,在新课改素质教育推行下,学校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影响,而语文教学肩负着相当大的责任。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教师不再以教材内容为唯一,开始重视传统文化与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教育;语文教学
传统的教学中,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内容是以教材为主导的,主要是帮助学生获取基本的文化知识。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我们发现语文教学不仅是基本文化知识的传授,还要带给学生文化的熏陶以及精神层次的积淀。而中国传统文化走过了历史的长河,拥有丰富的内涵和非凡的意义,学习传统文化是激发人民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以及归属感的最好途径。因此在小学教学中,教师要与时俱进,积极拓展教材上的内容,促进学生的发展。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带来,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也越来越多。很多人认为科学和互联网技术才是真正值得学习的东西,从而忽略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新课改下,教师也逐渐开始重视将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但却忽略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这就造成很多学生从小就觉得古文、古诗枯燥乏味,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这样就更加体会不到传统文化的精髓。事实上,无论是从现实意义还是从文化传承角度考虑,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中国五千年文明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小学阶段是学生培养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重要阶段。学生们的自我观念基本是在这一个时期形成的,因此要重视对小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及爱国情怀。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把握教育基本方向的同时渗透进传统文化。
其次,在小学阶段,学生无论是知识的储备还是对整个世界的认识都是很有限的。而中国文化经历了五千年的历史沉淀,蕴藏着丰富的故事及有趣的知识,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就能够逐渐地拓宽视野,丰富他们的精神层面。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首先,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从简单的识字开始。如果仔细研究,我们会发现,中文中每一个汉字都拥有丰富的内涵。教师可以在识字环节运用多媒体手段,解汉字的来源及相关的文化背景等,这样不仅能够让课堂活起来,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例如“家”字,它是会意字,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宀”,表示与房室有关,最早的房子是用来祭祀祖先或家族开会。下面是“豕”,中国书法即野猪,野猪是比老虎、熊还危险的动物。在古代野猪是非常难得的祭品,所以最隆重的祭祀是用野猪祭祀。简单的讲解我们就会发现汉字的妙趣横生的地方,此外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视频播放相关故事视频,活跃课堂,调动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此“家”字的理解。
其次,课本仍是我们教学任务中的主要内容。学生使用的语文教材虽然有诸多的版本,但都是在学生发展现状以及教育基本纲要基础上制定的,从内容上看都强调了基础知识以及传统文化的学习。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多有涉及,尤其是古文、古诗词的学习。如王安石的《元日》一诗,是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诗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讲述各地不同的春节习俗,体会春节团圆的思想。还有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关于重阳节的诗篇。除了思乡之情,教师还可以将诗中登高、插茱萸的习俗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重阳节的习俗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发现,在发现中积累。除了上述的两个古诗,小学课本中还选用了李白、苏轼、杜甫等的作品。让学生在学习古代汉语的同时体会诗人所处的年代和环境,感受使人在诗句中蕴含的爱国情感。在神话寓言故事的学习中, 后羿射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传说,让学生体会到了神话中的英雄及他们身上的品质,同时对穿越历史长河逐渐形成的民族精神有一定的感悟。教师要做的不仅是对课本内容进行讲解,同时也要能够对知识进行拓展迁移,才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
最后,文化并不是只存在书面上的东西,它是真正来源于生活并经过提炼的一种符号与烙印。因此要想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文化的内涵,就要积极地开展实践活动。小学阶段,学生普遍活泼好动,善用直观、形象化的思维方式。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在传统文化节日的时候开展适合小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例如,在清明的时候外出踏青,了解清明祭祖扫墓追思的传统习俗,聆听介子推的故事;在重阳节的时候参观敬老院,让学生自觉帮助老人,形成尊老爱幼的良好道德品质等。在端午节的时候了解各地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同时搜集爱国诗人屈原的相关故事并进行学习交流。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每一个延续下来的节日都跟传统文化密不可分,让学生在节日的氛围里体会文化的魅力与精髓,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
语文的学习并不像数学那样有一个简单明确清晰的过程,它需要个人有丰富的经历且能够投入一定的感情,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个人的文化底蕴。小学阶段古文及古诗词的学习一直都是一个难题。如果教师能够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就能够利用现代汉语体会古典语言的魅力,同时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也能体会到现代汉语的演化过程,感受语言、文化的魅力。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民族文化是民族自信心的體现,随着国家对新课改的推行,语文教学不断创新,在关注与时俱进内容的同时也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学生语言能力、文化素养的培养。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教师可以从每一个细节出发,立足教材内容,同时对教材进行深度发掘,将文化的学习拓展到实际生活当中,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以及文化积淀。
参考文献:
[1]官国富.渗透传统文化,提高学生语文素养[J].黑河教育,2018(10).
[2]王庆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渗透新课程研究[J].2019.02.
[3]潘茂军.论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渗透[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