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丽丽
摘 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有效的朗读。指导非常必要。感情范读,激发兴趣;逐句领读,培养语感;巧用齐读,提高能力;创设情境,读出个性;借说促读,巩固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指导 范读 齐读 兴趣 语感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贯穿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每个学段的目标中。叶圣陶在《<精读指导举隅>前言》中写道:“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这句话是说,学生上课除了认真观察、留心去记之外,还要用口多读,用耳细听。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留足时间让学生主动地去读课文,形成语文阅读能力,引导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尤为重要。因此,朗读是语言实践的一种最为重要形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教学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其是语文阅读教学和语言学习的重要方法,增加情感投入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文章中作者情感的变化和文章中所包含的中心思想,相对提高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质量。
通过从事多年的语文教学,对于小学阶段的朗读教学我谈一谈自己的一点儿理解:
一、心入于境,读出作者的情感表达
朗读要入情,指的是在朗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去体会文章中作者情感的变化,然后用表情表现出来,提高朗读表情的运用。朗读要体现出文章的基本情感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向学生说明具体的语文运用形式,如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朗读方法的运用的时机和具体运用的技巧,该怎么读,什么时候读,什么时候不适合等问题,都需要教师认真地去进行指导。让学生在进行语文文章学习时,即能够得到感情的学习,又能够得到理情的指导,让学生能够理解地去朗读文章,而不是机械地去模仿。例如在朗读《秋天的味道》这节课时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多练,然后利用音乐、图片、实物等工具创设情境,例如将枫叶、银杏叶、秋菊等代表秋天特色的物品带入课堂,让学生能够真实感受到“秋天的味道”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能够沉浸在秋天的氛围中,然后引导学生从“秋天有什么特色?”、“秋天有哪些物体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是怎么产生的?”、“你们觉得秋天的味道是什么?”等问题来引导学生深思,然后让学生能够沉入到文章的情感,然后让学生带着欣赏和感动的色彩去朗读文章,能够带来更好的朗读效果。
二、情会于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悟
对文章情感的学习最终体现在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上,因此在进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情感投入时,要将这种情感进一步升华,让学生通过对文章情感的体现去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语文不是无情物,作者的思想就蕴含在文章的句里行间,只有深入地去挖掘文章的语言文字,就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深处的思想。例如在学习《永远的丰碑》这节课时时,老师可以向同学讲述一些影响巨大的丰碑故事,如“火烧邱少云”、“黄继光以身挡弹”、“红军长征”、“飞度卢沟桥”等等抗日战争中涌现的一批批、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然后将同学们带入到这种钦佩的情感中,在通过问题来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中心思想,如“丰碑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称这些事为永远的丰碑?”、“现当代还有什么事情可以称为永远的丰碑的?”等问题,然后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朗读,就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将情感融入到对文章中心思想的学习和理解中,能够帮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形成更好的思维线路,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读出疑惑,实现朗读与阅读教学结合
朗读同时也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应该加入自身的情感,如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疑问时将这种疑问在朗读的语调、语序中表达出来,能够更好地与文章进行互动,也能够让老师和同学更加清晰地了解你在学习过程中的疑惑和困难,进而采取更适合的措施去帮助你解决这些疑问,实现语文朗读与语文阅读教学的结合,提高学生的朗读效果和阅读学习效率。例如在朗读《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文章时,学生可能对“这个题目什么意思?”、“铁球同时着地有什么奇怪的?”等问题产生疑惑,這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发问:大家都知道铁球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但为什么它能作为一篇文章出现在这里呢?这两个铁球有什么特别之处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同时落地的?去读读看。这时学生再进行朗读就会特意地去注意这些问题,然后跟心中的疑问进行对比,解决这些问题,在不能自己解决的情况下,也会更加清晰向教师提问的题目,这种将疑问带入朗读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
四、读出个性,发展学生的朗读特点
学校教书育人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然后再将这些方法通过自己的方式延伸、发展,进而形成一个个特点有趣的“人才”,语文朗读教学也不例外。学生在学习朗读技巧的同时,也要根据自己个性的特点来改变和发展朗读方式,最终形成自己的特点,如有的同学擅长诗歌朗诵,有的同学适合童真朗诵,这些擅长与不擅长之间的差别主要在于学生的朗读习惯和语言运用技巧,如性格活泼、机灵搞怪的学生比较喜欢运用轻快、多变的语调进行朗读,而喜欢抒情的学生则喜欢根据情感的变化去朗读,教师和学生们都不必去强求朗读方式的统一,根据学生的特色,让学生读出个性、形成自己的朗读特点才是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情感投入的根本目的之一。为了促进学生的这种个性发展,教师要适当地改变朗读的评价方式,如以增加文章朗读的吸引力、特色和变化为朗读效果的一个评价指标,能够降低学生的心理压力,进而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去发展自己的特长和个性。
总之,在朗读训练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重视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重点就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活动开展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探索措施,希望给今后的语文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燕敦军《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几点新探讨》
[2]刘雪飞《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策略研究》
[3]《小学语文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