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
摘 要:通过分析目前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着形式化、随意化、宽泛化和碎片化等问题,从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适切性、学科性和系统性等四个方面提出应对策略,以此增强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
关键词:初中英语;传统文化;认知水平;学科特征;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32-0022-05
一、引言
在義务教育阶段开设英语课程有利于学生了解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发展学生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跨文化交流是双向而不是单向的。跨文化交流意味着吸纳和传播,两者不可或缺。然而,在基础英语教育阶段,学生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甚是明显。学生在英语课堂中接触了大量西方文化,却对自己国家的文化了解不深,这种失衡导致了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相对低下。2014年教育部颁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了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近两年,有着“指挥棒”作用的各地中考英语试题也增添了不少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考题。
尽管《纲要》中对学科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提出了明确要求,中考英语试题也传递出要重视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导向,但一线教师并未对此引起足够重视。不少初中英语教师对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偏差。一些教师感到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难以操作,何丽芬老师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英语教师赞成文化的引入特别是中国文化的引入,但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重语言知识的讲解而轻文化的渗透,对如何进行文化的融入特别是中国文化的融入还比较迷茫。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形式化。有些教师只是将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写在教案的目标中。一些教师认为,英语课堂中只要教授了一些具有中国文化元素的单词便是有效渗透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师未能认识到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导致了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流于形式,失去实效。
其次,随意化。有些教师在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漠视了初中生的心理状况,缺失了对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与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关性的关注,将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演变成了简单的灌输和空洞的说教,所渗透的内容偏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不符合学生的心理和成长的需要。
再次,宽泛化。有些教师在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忽视了英语学科的特征,缺失了对英语学科特征的关注。英语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属性,可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所以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内涵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
最后,碎片化。教材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大多散落于各单元,不少教师不善于将这些散落的文化元素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缺失了对学科教学中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与范畴的研究。碎片化的呈现形式导致学生不能系统地学习和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给学生的理解和认知带来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英语学科中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必面面俱到,但应在结合英语学科特色和学生年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性地选择和呈现。
一线教师有必要提高对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认识,并结合初中生年龄特点和英语学科特征采取切实可行的渗透策略。基于此,本文拟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初中英语学科教学中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谈几点个人看法。
三、对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认知其必要性
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首先是为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与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历经沧桑而积淀传承下来的精华,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智慧的基本元素和珍贵结晶。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增加学生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做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在英语课堂中渗透中国文化也是实现英语学科人文性的有效手段之一。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者可以从素材选择、课堂讨论、文本解读等环节有意识地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感受优秀文化的魅力、获取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促进学生将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有效地实现英语课程立德树人的目标。
例如,在讲授译林版初中《英语》教材8B Unit 4 A good read时,学生在Comic Strip板块获知:In fact, Eddie doesn't like books.笔者追问:In ancient China, a man named Kuang Heng loved books very much. Do you know his story? 在追问中引出了传统故事《凿壁偷光》,匡衡苦读的案例让学生心灵受到了极大的触动,古人刻苦读书的精神也激励着学生克服困难,奋发向上。学生在聆听传统故事的过程中,人生观、社会观和价值观得到了正确的引导。
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同样是为推动优秀文化的传播、应对国际舞台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失语”。学生只有拥有自己的本国文化,并对其充满自豪与自信,才有资格进行必要的跨文化交际,才有可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处于平等地位。
某日,外宾到我校参观。他们欣赏了我校美术社团的剪纸作品后赞不绝口。外宾向社团成员询问剪纸的相关历史,但美术社团的学生只能提供一些浅层信息:Chinese paper-cutting has a long history. Our city is famous for paper-cutting.简单陈述后,学生跟外宾在传统文化交流上出现了障碍,无法再深入讨论。究其原因,学生对剪纸文化的由来、背景、目的等了解不深,缺乏对剪纸文化知识足够的积累,平时也没有关于剪纸文化英文素材的输入,因此无法用英语进行深入地描述和表达。于是,便错失了向外宾介绍中国剪纸文化的好机会。
只有学好中国文化,才能唱好中国“声音”。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适时、适度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让学生在提升人文素养、拥有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同时进行跨文化交际,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广者。
(二)把握其适切性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现有的英语水平。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其心理水平与英语语言能力迥异,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广度和深度。只有贴近学生年龄层次的呈现形式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传统文化内容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只有以生为本,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初中基础年级可渗透知荣辱、懂自尊、讲文明、有爱心的人格修养教育,在高年级可渗透守诚信、乐奉献、勇创新、有担当的家国情怀教育。教师要丰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英语教学中呈现的形式。要遵循多樣性和灵活性原则,提供多种中国文化内容呈现的方式,促进学生多种思维能力的发展。可引导学生欣赏有关中国风俗习惯的英文电影,收听蕴含中国文化元素的英语新闻。这些既可调动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又使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了解更简单、容易,可谓一举两得。胡钦钦、刘富利老师还尝试形式上的创新,让学生在5分钟左右的时间内,以情景短剧的形式,分组表演东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该形式花费时间不多,可在保证教学进度的同时寓教于乐,让学生亲身体验东西方文化差异。此外,教师还可采用讲故事、讨论、辩论等多种形式呈现和渗透传统文化。笔者在讲授译林版初中《英语》教材8A Unit 4阅读“My cousin and DIY”时,首先呈现了陶行知先生所写《自立歌》:“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接着,笔者和学生讨论:“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is poem?”学生很自然地说出:“We should do things by ourselves.”在诗词文化熏陶之下,学生很自然地进入本课DIY的主题。
初中生思想活跃,善于接受新鲜事物。他们正处于人生价值观建构的关键时期,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找准切入点,采取灵活多样的传统文化融入方式。2017年12月14台湾文学家、著名诗人余光中病逝,其代表作《乡愁》广为流传。笔者在上课时和学生一起学习了赵俊华翻译的《乡愁》,以此对余光中先生表示哀悼。
Homesick
As a boy, I was homesick for a tiny stamp, —I was here, Mom lived alone over there.
When grow up, I was homesick for a small ship ticket. —I was here, My bride remained over there.
Later on, I was homesick for a little tomb. —I was here, Mother rested over there.
And to-day, I am homesick for a shallow strait, —I am here, The Mainland lies over there.
学生在品读英文版《乡愁》的过程中,读出了游子的思归之情,在诗词品读中,学生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三)体现其学科性
学科性是基于英语学科特征提出的要求。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结合英语学科的特征、遵循英语教与学的规律。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到足够量的本土文化,并不断变换形式让学生尝试表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果学生能顺利用英语介绍祖国文化,他们便能在交流中体验到英语学习的成就感。
英语学习过程中少不了朗读。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可采取“读一读”的方式来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带领学生朗读名家翻译的蕴含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诗词歌赋、名言警句,让学生在朗读诗词歌赋、名言警句的英文翻译当中感悟语言之美并体验名言警句的思想内涵。笔者在教授译林版初中《英语》教材7B Unit 1的生词thousand时,呈现了毛主席诗词“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英文翻译“Ten thousand years is too long, seize the day, seize the hour.”让学生朗读。学生在朗读毛主席诗词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珍惜时间的理解与感悟。
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为培养初中生的跨文化意识,教者可以采取“比一比”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中西方文化对比,理解语言的差异,从而促成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进而提升其使用英语交流时表达的准确度。例如,金虹老师在讲到中西方节日时,将中国的中秋节(the Mid-Autumn Festival)和西方的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中国的七夕节(Chinese Valentine's Day)和西方的情人节(Valentine's Day)进行比较,得出异同。同时还将和七夕节相关的词汇“bridge of magpies”(鹊桥),“the milky way”(银河),“matchmaker”(月老)等一并向学生介绍,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表现相异时,教师应及时恰当地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和分析,清楚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的不同特征和表现,充实自己的多元文化底蕴和内涵。
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终要落脚到运用。在英语教学中,只有将中国文化真正融入到英语的应用实践中,才能实现英语学习的终极目标——在英语交流中,推介我国。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可以给学生布置“写一写”的任务,让学生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递出去。例如,学完译林版初中《英语》教材7B Unit 6 Outdoor fun一课之后,笔者设计了让学生向外国朋友介绍中国传统户外运动——放风筝的写作任务。这种学以致用的活动可让学生深度关注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增强其民族自豪感,也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兴趣。
(四)注重其系统性
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关注其内涵,重视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系统性。《纲要》指出,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一线教师要学习和领会《纲要》精神,明晰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任务和主要内容。
英语教材中蕴含着许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信息。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归纳教材中蕴含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创新呈现方式,在英语课堂中巧妙渗透。笔者参考权五铉对传统文化的分类,将译林版初中《英語》教材(7A-9B)中蕴含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了归纳(见表1)。
教师也要善于对教材中呈现的表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适当延伸和阐释,让学生能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表层部分隐含的深层含义。譬如,在呈现译林版初中《英语》教材7B Unit 6 Outdoor fun一课放风筝这一中国传统体育活动时,笔者向学生补充了:刚开始人们放风筝是为传递信息。后来,放风筝逐渐演变成人们追求幸福生活、摆脱厄运的一种寄托。此外,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还根据教学需要适时添加一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以使教材的中国文化内涵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见表2)。
此外,学校英语教研组应发挥集体力量,归纳整理出本地区的特色传统文化,并尝试编写优秀传统文化英语校本教程或地方教材,让学生通过系统地学习以便更好地传承和推介家乡优秀传统文化。
四、结束语
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初中英语课程的内涵,拓宽英语课程和教材体系。一线教师应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多渠道提高自身的中国文化素养,积极探索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路径。当然,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非要将英语课堂变成中华文化大展堂,教师在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要秉持适度的渗透原则。
[本文系南通市中小学教研(第十一期)重点课题“译林版初中英语教材的人文内涵及其教学策略研究”和“基于‘经历教育’理念下的初中英语‘趣·味’课堂的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程晓堂.关于当前英语教育政策调整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4,(5):58~64.
[2]黄 俐.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与价值观[J].英语教师,2012,(8):44~49.
[3]何丽芬.高中英语教材中的中国文化融入现状分析[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8,(4):84~87.
[4]胡钦钦,刘富利.高中英语教材之中国文化调查[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13,(11):23~28.
[5]金 虹.论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意义[J].课程·教材·教法,2013,(8):77~82.
[6]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Z].2014.
[7]刘润清.英语教育研究[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8]沈晓敏.韩国小学社会科教科书中的“传统文化”[J].全球教育展望,2012,(9):83~90.
[9]译林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七年级上)[T].译林出版社,2012.
[10]译林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七年级下)[T].译林出版社,2012.
[11]译林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八年级上)[T].译林出版社,2013.
[12]译林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八年级下)[T].译林出版社,2013.
[13]译林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九年级上)[T].译林出版社,2014.
[14]译林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九年级下)[T].译林出版社,2014.
[15]游翔文.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必要性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8~89.
[16]张岱年.中国文化优秀传统的生命力[J].中国文化研究创刊号,1993,(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