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琳
内容摘要:外国文学作品向来是语文教材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学习品读外国文学作品,可以使学生通过阅读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体会不同的思维模式,使学生开阔视野扩宽知识面,进而更好的认识世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但初中学生学习外国文学作品也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不熟悉外国文学作品相关背景知识,教师的教学观念偏应试化等。
关键词:外国文学 教学 部编版教材
新的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更增加了外国文学作品的整本书阅读,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挑战。那么在新教材背景下,在整本书阅读这个任务的驱动下,应该如何提高外国文学的教学效果,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现状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外国文学作品虽然一直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因为外国文学在中考中处于边缘地位等原因,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学习外国文学作品也有一些困难。因为外国文学作品是翻译过来的,不同出版社的翻译水准不一,有些低水平的翻译导致语言晦涩难懂。而且学生外国文学的基础知识普遍薄弱,缺少对异域文化的了解,外国文学作品很难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二.如何改进初中阶段的外国文学作品教学
1.添加背景知识
外国文学作品是翻译过来的,如果学生对其文化背景,地域,时代等不够了解,就很难理解作品的内容,更无法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所以教师在授课时应加入外国文学作品背景知识的介绍,可以使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主流文化以及意识形态,来帮助学生理解外国文学作品的主旨。
例如新教材九年级下册中的《海燕》。我国很多学生并不认为海燕这种海鸟有什么特殊之处,而在俄语里“海燕”一词含有“暴风雨的预言者”之意。所以在高尔基的笔下,海燕是给人一种鼓舞人心的强大力量的勇敢形象。这是外国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属于某个民族特有的文化,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将背景介绍清楚。
又例如新教材九下中的《变色龙》,创作于各种社会矛盾激烈交织,沙皇统治下的封建社会正在走向末路的重大变革时期。但统治者仍在挣扎,任用两面派官员,竭力强化警察统治等。了解了这样的背景后,就不难理解契诃夫为什么会刻画奥楚蔑洛夫这样一个警察形象,也能更好的理解作者所讽刺、揭露的是那个穷凶极恶的沙皇专制主义。
2.要考虑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由于地理位置、气候、社会意识形态等多方面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始终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中华民族是讲人情,所以中国文化更重“情”,情感制约着人的价值取向和心理机制。而西方文化更重“理”,强调通过概念、判断、推理来认识和思考社会、自我、自然,强调对事物作较为理论的、冷静的、抽象的把握。
“情”与“理”的冲突,导致了以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来理解某些外国文学作品的价值观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在教授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学作品时,要尽可能的创设与该国相应的文化知识的情景,拉近学生与作品之间的距离。
如七年级下册中茨威格写的《伟大的悲剧》,写的是失败的英雄斯科特带领其他四个队友在归途中悲壮牺牲的故事。特别是其中奥茨为了不成为朋友们的负担,在一个暴风雪的早晨理智的做出了决定:“我要到外边去走走”。其他人都知道他在做最后的道别,却也是因为“理”而没有去阻止他。这里需要教师结合中西方文化差异加以讲解,才可以使学生消除隔阂更好的理解这一行为。还有本文的标题, 全军覆没的悲剧却要用“伟大”来形容,所以一定要结合西方文化思想,从古希腊的“悲剧是把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讲起,到作者想要表达的“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这样讲解的文章才可以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
又比如九年级上册的《我的叔叔于勒》中冷漠的亲情,以中国重“情”的传统观念来看,菲利普夫妇的因为于勒没钱了而不认亲兄弟的行为让人难以置信,但当学生了解了西方重“理”的传统以后,就很好理解以钱为真理的菲利普夫妇会做这样冷漠的决定了。
3.进行对比阅读
每一个民族文学都有其自身的优点,通过与中国文学的对比阅读,我们可以发现其他民族文学的优点。
可以通过同题材文章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在相似的文章题材的对比中,让学生先读我国的文章,再读类似的外国文章,既可以降低阅读和理解难度,更可以在对比之中认识到外国文学作品某些方面的优点。
例如新教材六下的《别了,语文课》和七下的《最后一课》,所写题材都是关于不能再学习母语的,但前者是因为自身原因要移民所以不能再学了,后者则是因为祖国战争失利后失去了学习母语的权利。按教材的安排,在学习《最后一课》时可以把前一年学过的《别了,语文课》拿来作比较阅读,从立意等角度进行对比阅读教学。
也可以通过不同文章相似人物形象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在相似的人物形象的对比中,体会到中外文学作品各自的优势。
比如六年级下册的《青山不老》和七年级上册的《植树的牧羊人》,所写的都是致力于植树造林的人物。《青山不老》重在强调“以有限的生命创造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植树的牧羊人》的重点则在于,天天和树打交道的牧羊人,通过亲身经历证实了孤独者“找到了过得美满幸福的好办法——爱让生活多份阳光”
通过同题材文章和相似人物形象的比较阅读,可以促进学生阅读与和理解能力的提高,并可以使他们从更易接受多元文化。
三.如何过渡到整本书阅读
1.外国小说整本书阅读的意义
借用叶圣陶老先生曾经提到的“把整本書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就可以得出外国文学作品整本书阅读的意义。
首先,可以大幅扩大学生的阅读空间。读不同国家的整本的书“可以使学生对于各种文体都窥见一斑,都尝到一点味道”。其次,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有限的时间内要读完整本外国文学作品,不但可以练习总分重点章节的精读,也可以练习速读。第三,更是有助于学生养成阅读习惯。读整本外国文学作品能够给学生带来阅读的成就感,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和阅读兴趣的提高很有帮助。
2.以理解内容为目标制定阅读策略
部编版新教材在单篇外国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加入了整本书阅读,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作品通读,因为大量的阅读功课是要在家里完成的,所以教师必须要制定一个切实有效的阅读策略,来引导和管理学生的阅读活动。
要想帮助学生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并有所收获,就必须让他们理解外国文学作品里的内容,要知道书里发生了什么,谁参与了情节的发展,这些情节发生在哪里,并能做到复述总结所读的内容。最基本的方法是制作阅读表格来引导学生阅读进程,要求学生填写文本的章节大意、阅读时的疑点难点,做片段摘抄和评析等。因为课堂时间有限,还要养成利用课外时间阅读的习惯,培养阅读的持久性。那么可以按照如下顺序建立阅读链:
分析整个故事的历史背景——确定主人公——确定书里有几个故事——在每个故事阅读前先提出自己的问题——根据情节发展制作人物的行动地图——阅读后结合问题,复述最重要的事件——在每章结束时进行总结——从某个角度总结每个故事蕴含的深层道理——最后制作阅读表格总结
以九年级下册的《简爱》为例。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将要迎接中考,不可能像六七年级学生一样有很多时间进行阅读,所以制定切实有效的阅读策略更为重要。
我们以一个月为期限进行这次阅读,要求学生每周抽一两个小时进行阅读,利用每周一节的文赏课分析研讨,分四次完成这本书的阅读。因为作品题目《简爱》已经明确告知了主人公是谁的,所以下面的规划都是围绕主人公来进行的。
第一次课:分析整个故事的历史背景——书中序言明确指出,十九世纪中叶,工人阶级要平等要独立的运动热情高涨。夏洛蒂通过一个孤女争取自由求平等的奋斗故事,既反映了当时英国妇女受歧视受压迫的悲惨地位,也反映了英国妇女反压迫抗歧视的斗争精神。然后确定书里有几个故事——以时间线来划分——可以划分成里德太太家、孤儿院、桑费尔德庄园、婚礼上、遇到圣约翰、重逢几个部分。
第二、三次课:在每个故事阅读前先提出自己的问题——简爱在这里遇到了谁?对她怎么样?她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结果如何?带着明确的目的性去读,能迅速确定阅读的核心内容。然后根据情节发展制作人物的行动地图——简爱在里德太太家受尽了欺侮,被送进达劳沃德孤儿院后遇到好友又失去了她们,到桑费尔德庄园做家庭教师,与罗切斯特从不合到相爱,婚礼上知道罗切斯特另有妻子并离开,遇到表亲圣约翰,决定回到罗切斯特身边。
第四次课:对每章进行总结——分析讨论这个阶段简爱的性格如何,她所坚持所向往的是什么。最后要制作阅读表格总结,简爱在每个阶段遇到的事情,都是在完善她的人物形象,使她得到成长。把这些已经读出来的东西以表格的形式整理出来。
这样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更可以有效提高阅读效果。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外國文学作品,与中国文学作品一起发挥着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塑造学生的人文素养的使命。所以要改进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整本书阅读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上海市嘉定区怀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