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陈明
摘要:现代生活,如何发展和提高学生基本活动能力?以及如何科学规范的通过基础运动器材实现自我身体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基本活动能力;体育课堂;课外练习;兴趣培养
假期在一个大型小区散步时,看到其原生态公园里修建了一处高空攀爬设施,有原木、绳网、吊板、高空独木桥等等,整个设施中没有头盔、保护绳和下方的拦网、沙池等安全措施,尤其整个路径的中间处修在了靠近大斜坡的边上,离地面大约3M,外边1.5米远就是斜坡,给挑战的人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我观察了一下,在场的大人、青少年和小孩都有,但基本上都是在起点和终点这两处离地不高容易返回的地方尝试,很少有全程完成所有项目的。也有个别家长鼓励孩子完成全部项目,但这个孩子走了一小段就回来了,两腿直打颤。由于缺乏保护设备,在上面的安全全靠双臂紧握一根钢缆,要想完成这一圈20多米的所有项目,的确太难,包括几个成年人,也是在走了一段之后放弃。抛开现代人安全意识加强这个因素不谈,不能完成所有项目的主要因素还是基本活动能力缺乏,平时疏于锻炼,核心肌肉力量、力量耐力以及动作的协调性均达不到较长时间完成高空攀爬的要求。
其实平时很多人都玩过这样的户外高空攀爬项目,但基本上都是在有相应的保护措施下完成,因为安全系数较高,玩的人就比较多,也不怕出意外。而上文中描述的无保护高空攀爬致很多青少年不敢踊跃一试,则反映出现在的青少年缺乏最基本的活动能力。尽管现在生活水平提高,青少年在身高、体重等方面的数据比30年前的青少年提升不少,但作为人类最基本的跑、跳、攀爬、负重、耐力等基本活动能力却并未见同步增长,反而是生活水平提高以后因为缺乏锻炼、缺乏小伙伴间课余活动场地、学业压力加大加重等原因而逐渐退步,尤其城里孩子更甚。
时代在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城市化进程压缩了青少年及儿童们的活动空间和时间,加上现在对人才的要求和培养同30年以前大不相同,智能化发展也让很多传统的劳动力隐退导致基本活动能力减弱,而学生综合能力提升下课外时间也被大幅压缩,让学生把多余时间全部用在玩乐上势必会影响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因此像传统的通过课外活动来提高青少年儿童基本活动能力的模式,现在基本上都被摒弃了。
那么现如今如何发展和提高学生基本活动能力?仅靠学生自己和家庭教育来完成这一任务显然不可能,在保证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前提下,学校体育教学和课余锻炼将更多的承担这一任务。笔者针对此设计了如下三条具体策略:
第一个策略是以体育课堂为教学主阵地,传授基本功。体育课堂学习每周时间有限,课堂上教师首先应把关键的动作内容传授给学生,鼓励学生课余参加各种业余训练队,让学生能够在课余的活动中条件反射式的形成动作的完整表象,建立遇到相应事物自觉产生应激动作的能力。如从高处跳下后顺势前滚翻,避免重力性接触产生骨折。其次是基本内容教学游戏化,如侧手翻教学就可以从跳橡皮筋开始着手,先用跨越式跳高跨越,随后达到一定高度时让学生侧手翻脚尖压皮筋过去,再过渡到完整教学。再次是课程内容要全面,尤其单杠、滚翻、爬竿、跳箱、山羊等危险系数较高的项目要全程开展,做好保护措施,加强安全教育的同时鼓励学生大胆练习,切不可因噎废食放弃这些最能提升学生基本活动能力的项目。同时也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强壮筋骨和形成胆大心细、处亂不惊的心理素质。
第二个策略是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加大课外练习密度和力度。课外锻炼作业的布置考虑两个原则:一是以最基本的生活中会遇到的动作为主,比如双手负重行走,可以针对此设计学生双手提矿泉水瓶上楼梯或者跨过自设“小水沟”,水瓶的重量可以根据自己能力采取大小瓶装水、沙、石子等;培养他们的核心力量和负重能力。二是学生有新鲜感,不枯燥,能主动锻炼,比如课堂上教会学生用废旧包装编织袋制作玲珑球,让学生回家后练习对墙投掷,再比如对墙打乒乓,培养学生控制力、协调能力等。而教师则要充分利用班级群在课余时间和家长沟通交流学生课外锻炼完成情况,家长也可以及时反馈孩子锻炼意见,让学生、教师和家长间无缝连接,避免传统的体育家庭作业因为链条不完整而流于形式的弊端。
第三个策略是严格技术动作结构考核,强化能力提升(主要目的是督促学生平时刻苦练习)。在单元练习完后及时考核,根据其表现综合给分。评分侧重于技术动作完成优美度、熟练程度上,弱化绝对成绩,让学生都能从考核中得到肯定和赞誉。如完成单挂膝摆动上单杠动作时,重点放在连贯的摆动上杠,只要能够摆动后借力翻上,都可以得优;成骑撑就可以在同学和老师的保护帮助下完成,鼓励他们在老师和大人的帮助下多练习,以最佳状态完成完整动作。学生通过单双杠以及支撑跳跃等的练习,就能够懂得高空下握力的重要性,同时还可以大力发展学生身体多个部位的力量以及协调能力。
设计增强学生基本活动能力时重点要放在保持学生兴趣上,千万不要简单布置跳绳、深蹲、仰卧起坐这样枯燥乏味的内容,动作尽量要贴近生活化,实用化,不要和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简单对接,避免陷入消极应付和应试的窠臼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