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烨
摘要:在“以生为本”思想的深入影响下,传统教学目标忽视学生的局限性越来越突出。为了达到师生的有效互动,为了优化课堂的生成,教师必须完成从“手中有本”到“目中有人”的递进。
关键词:教学目标;手中有本;目中有人
教案是教师在授课前准备的教学方案,目标则是教案具体实施的要点。正确的教学目标设计可以达到教学的最佳境界。要上好一节课,最首要的就是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要上一节好课,就应当有优质的教学目标。优质的教学目标一般包含下列要素:明确的高水平的思考动词,要学习的明确内容,获取内容的方法,以及学习的最终作品或成果。在“以生为本”思想的深入影响下,传统教学目标忽视学生的局限性越来越突出。为了达到师生的有效互动,为了优化课堂的生成,教师就必须完成从“手中有本”到“目中有人”的递进。
一、以课标为纲,手中有书
以课标为纲,是设计教学目标的首要条件。心中有书,是设计教学目标的必备要求。教学设计应当包括这样几个要素:第一,学习者及其需要分析;第二,教学内容的分析;第三,教学目标的确定与阐述;第四,教学策略的制定与教学方法的选择;第五,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运用;第六,教学评价的设计。课程标准是我们设计教学目标的指明灯,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当避免“超标”和“不达标”,避免偏离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的教学目标我这样设计:
1.认识本文二类生字“晒、极、傍、越、滴、溪、奔、洋、坏、淹、没、冲、毁、屋、猜”,认识多音字“没”,正确、美观地书写一类生字“变、极、片、傍、海、洋、作、坏、给、带”,理解相关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我”是什么,“我”能变成什么。
3.通过学习课文,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变化,热爱探索自然。
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所以我设计如上的知识目标。对于课文中蓝色通道的会读生字,我让学生制作卡片找我过关。对于田字格中的会写生字,我让学生学习读音、笔顺、写法等,让学生掌握到位。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学习一篇课文阅读方面的必备要求,第一课时要求正确流利,第二课时要求有感情朗读,让学生知道我是什么,我能变成什么。很明显,课文的第一句“我会变”在刚开始学习时的朗读,与第二课时的朗读相比,明显不一样了。在第二课时中,学生可以读出“我会变”的神奇与惊喜。因此,我设计如上的第二个目标。
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我们义不容辞。因此,我设计如上第三个目标。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水有多种形态,可以变成多种样子,大自然是多么的神奇。我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让学生留心生活,关注周边环境,告诉学生不能只从书上获取知识,其实大自然有无穷的奥秘等着小朋友发现。
二、从“手中有本”到“目中有人”
关注“手中有本”,依托新课程标准,教师设计符合学生年龄段的教学设计,但只关注“手中有本”就会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目中有人”就是要做到心里装着学生,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及个性差异。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建设高效课堂,需要进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教师只有做到从“手中有本”到“目中有人”的转换,才能真正践行高效课堂。
(一)“好问题”,注入课堂活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好的问题能够激发孩子内心的文学气息。《我是什么》这篇课文主要从文中“我”的形态变化、生活地点、“我”的脾气三个方面来展开。笔者以“‘我到底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作为课文的主线。在执教第1、2自然段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文中的‘我可会变魔术啦,‘我到底能变成什么呢?请小朋友们认真读一读课文1、2自然段,找找答案。”学生通过自由读,并在与同桌的交流中,明白了文中的“我”是水。在執教第3自然段时,我设计这样的问题:“水不仅会变魔术,还生活在各个地方呢!请小朋友读一读第3自然段,看看水都在哪里生活。”鼓励学生在理解的同时配合动作表演着读一读。在第4自然段的学习中,我巧妙过渡:“水的变化和生活我们已经了解了,你们可不要小瞧它,它的脾气也阴晴不定哦。”我相机出示“有时候我很温和,有时候我却很暴躁”这一句子,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对“温和”和“暴躁”的理解,学生自然而然就明白了水的脾气。
(二)“巧引导”,动态生成新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的是具有主观意识的学生群体,每个学生的想法不同,智力水平不同,他们是鲜活的、不雷同的个体。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会考虑到学生可能会在课堂中出现的情况,但是预测并不能代替课堂衍生的本身。每节课都可能存在转瞬即逝的智慧或者是灵感的碰撞,也都可能存在突破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所做的预设。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教师在面对学生的疑虑,或是在面对一些无价值的信息,抑或是学生再跳一下就可以得到的知识时,都需要及时巧妙地引导。如执教《我是什么》一课,在理解“人们想出种种办法管住我,让我光做好事,不做坏事”一句时,一位学生怎么也想不起来到底有哪些办法可以让水光做好事。我立马引导学生:“水很暴躁,会淹没庄稼,冲毁房屋,这到底是由什么引起的呢?你可以往这个方面想一想。”他思考了一会,小声地告诉我,可以多植树。“真正的美需要煞费苦心的等待才能诞生。”教育学生不能揠苗助长,每个孩子都有其自身的性格特点,其基础也不尽相同。面对学生遇到的困境时,我们巧妙地引导一下,学生可能就会出现思维的灵感了。
(三)“多评价”,打造高效课堂
过去,评价学生似乎是老师的专利,以至于学生和家长视老师的评价为“圣旨”,这样就剥夺了学生对自己和对伙伴评价的权利。此处笔者所说的“多评价”旨在让学生一起参与课堂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相互间的评价和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同等重要的。课堂应当存在多个角度、多个维度的评价。从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来说,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对提高学生自我修养和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非常重要。学生评价,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相互之间的评价。学生是否优秀让学生自己衡量,让同学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如在《我是什么》一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对某一同学的回答进行评价,让学生对自己的朗读进行评价,对他人的朗读进行评价。当学生对他人提出评价时,他内心一定有一个参考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他对自我的衡量基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学会了如何客观、公正评价的同时,还获得了向他人学习的机会,看到他人的长处,弥补自我的不足。
心中有目标,教学便有了方向;目中有学生,课堂便有了温度。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做到“从‘手中有书到‘目中有人”,那一定能使教案充分发挥教学依据和指导的作用。
(责任编辑:韩晓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