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青
摘要:对班级里的特殊学生,教师既不能简单训斥,遏制他的所有举动,也不能放任不管,而要顺应他们的天性,指导他们走上正确轨道。帮扶转化特殊学生,把握教育契机十分重要。教师应该把握住“新的开始,学生想改变时”“有了亮点,学生需鼓励时”“ 处于困境,学生盼帮助时”“犯了错误,学生有悔悟时”这几个关键时点,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特殊生;帮扶转化;切入点
笔者曾经接手过一个班,班里有这样一个学生:学习成绩不算差,但言行举止极不文明,集会、上课随意讲话,争强好胜却又蛮不讲理,打骂同学简直就是家常便饭。加上家长的不配合,他的行为搞得老师焦头烂额,同学对他也是“敬而远之”。这个孩子叫小峥。本文将以此生为例,探讨帮扶、转化特殊学生的切入点。
一、新的开始,学生想改变时
开学前,我给新接手班级的家长群发了信息,介绍了一下我自己。当天晚上,我就接到了小峥妈妈的电话。我感到很突然,对于该家长的“厉害”,我早有耳闻,比如明明是自己孩子的问题,她却非要在其他同学的身上找茬,还动不动就投诉老师“搞事情”。她现在打电话过来,莫非要“教育”我?没想到,家长先是客套一下,然后就介绍起自己的孩子,介绍和以前老师的一些误会。她说自己知道孩子有许多缺点,也承认自己以前很冲动,希望我这个新老师放心大胆地严格教育管理孩子。
从这个电话中不难听出,家长希望新的学期、新的老师是孩子自我反思、重塑形象的新起点,是教育、转换孩子的绝佳时机。其实孩子的心里又何尝不是这样想。开学之初,绝大多数学生对新学期的学习生活都有一种憧憬,内心都有一种进取的愿望。在这方面,特殊学生的希望则更强烈些。他们本能地期望在新的学习生活中,老师和同学能用新眼光看待他们;在行动上,他们也有进取表现,如开学后一段时间内,他们上课、做作业都比较认真,较少或不犯错误。一开学,小峥同学就带来了一大包书签给我做奖品用,他想在新学期、新老师面前努力改变以前的形象。
“人之初,性本善。”叶圣陶认为,“本能”是“教育的原料”,“儿童的某一本能倘若有善的倾向,便应该设法使他们尽量发展,渐渐成为有意识的习惯”。这种“想上进”的心理需求,是转化特殊学生的有利时机。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就都不可能在他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因此,教师此时应抓住机遇,通过谈心、表扬等多种激励手段,对特殊学生的这种上进心予以强化和巩固,促进其转化。
二、有了亮点,学生需鼓励时
冷眼、嘲讽是特殊学生经常受到的待遇,表扬、鼓励往往与他们无缘。我们往往被成见所左右,对优等生的点滴进步都尽收眼底,而对特殊学生的明显优点却熟视无睹。但现实告诉我们,看不到特殊学生的优点和进步,没有对特殊学生的肯定和鼓励,就不可能实现特殊学生的转化。所以,我们应学会用放大镜看特殊学生的优点,用平常心看待特殊学生的缺点。
小峥的父母因为工作太忙没有时间陪伴孩子,每天放学,小铮就自己写写作业,上上网,所以他对电脑很感兴趣,打字速度很快。了解到这一情况以后,我就常常找他帮我打打材料,做做表格。虽然花费了他不少玩耍的时间,但他每次为我、为班级做事的时候都兴致勃勃。看得出来,在他倔强的外表下,他的内心是多么希望自己能得到老师、同学的认可。他的种种不合常规的行为也是出于这一目的,即在班集体中获得一种存在感。
特殊学生并不是每个方面都落后,他们有的只是学习成绩落后,在其他方面表现不错;有的是行为表现不好,学习成绩并不差;有一部分特殊学生甚至可能在体育、音乐或美术等方面有特长。即使是每门功课都落后、行为完全失范的个别学生,也有他們的长处,如讲义气、保守秘密等。教师要成功地转化特殊学生,就要看到他们的长处、他们的进步,不管是哪一方面的,只要是闪光点,哪怕是十分微小的闪光点,都可以着力给予表扬、鼓励,让其获得一点成就感,满足他急于获得认可的欲望。
三、处于困境,学生盼帮助时
学生在遇到困难、受到挫折、遭到打击时,稚嫩的心灵要承受巨大的压力,有时就好像是掉进了无底深渊一般。处于这种情形的学生,应该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关心,否则极有可能走入极端境地。教育者应该及时地表达关切、理解,伸出热情之手,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为他们排忧解难,这样,能抚慰他们的幼小心灵,产生平时难以获得的良好效应。
因为小峥对电脑很感兴趣,打字速度快,我推荐他参加了学校的信息兴趣小组。正当他的长处即将变成“闪光点”的时候,他却因为不遵守课堂纪律被信息老师“请”了出去。倔强爱面子的他不知道向信息老师检讨保证,也没有勇气告诉我,一个月后,他才告诉家长,表示还想进信息小组。家长只好向我求助。我告诉他们,既要让信息老师接受小铮,又要保护小铮的自尊,是很困难的。后来,经过我的谈心教育、与信息老师协商,他终于回到了信息小组。后来,小峥在全市信息技术比赛中获得了速录第一名的好成绩。
叶圣陶在《给学生阅读的自由》一文明确指出:“教师和学生,无论如何不应该对立起来。”“教师和学生是朋友。” 在《如果我当教师》中,叶圣陶进一步提出“我要做学生的朋友,我要学生做我的朋友”的主张。要“做学生的朋友”“学生做我的朋友”,就要爱学生,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事实证明,一次坦诚的交谈,一次假日的家访,一个亲昵的动作,对于正常的学生来说可能只是“锦上添花”,但对于陷入困境的学生可是“雪中送炭”,很可能使其铭心刻骨,终生不忘。
四、犯了错误,学生有悔悟时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身心尚处迅速发育成长过程中的学生,更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但只要不是自甘堕落、一意孤行,学生一旦有了过错之后,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经过思想斗争,往往又会表现出某种悔悟之意。这种“悔悟”是学生知过改过的开端,也是教育者进行激励的大好时机。
好转一段时间后,小峥的表现又有反复了。晨会课上,同学们纷纷指责小峥追打同学。特别是陶艺课上,他根本不学习,随便讲话,对老师的要求充耳不闻。要是以前,小峥一定是怒目圆睁,要把揭发者撕碎,或是眯着眼睛一脸的无所谓。可今天,他嘴巴紧闭,满脸通红,直直地站在那里。我问他是事实吗,他点头。看得出他已逐渐形成正确的是非观、荣辱观。然后我找他单独谈话,肯定他勇于承认错误,问他愿意改正吗,他点头说“嗯”。又一节陶艺课前,我对他说:“同学们不是说你陶艺课表现不好吗?这节课下课向我汇报上课表现情况,一是有没有随便讲话,二是有没有认真做陶艺作品。”然后,我又悄悄给陶艺老师打电话:“如果小峥同学课堂上表现有进步,请给他一点鼓励。”下课后我想私下问问他的表现如何,没想到他站在路队上就冲我喊:“非常出色!”原来老师表扬他这节课没有乱讲话了。我连忙说:“低调低调。”孩子就是孩子,生怕别人不知道他这节课没捣乱似的。
叶圣陶认为“天下最可怜的事,莫过于自己不认识自己”。一个人只有认识了“自我与环境”,才能革新自我,成就自我。小峥之所以这么配合,与他犯错后的悔悟之意有很大关系。因此,教师应审时度势,细心观察学生对过失悔悟的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因势利导实施教育。
转化特殊学生是一项复杂的心理教育工程,但只要我们善于发现机遇,抓住机遇,不断利用机遇,创造机遇,适时适地、持之以恒地去做,一定会使特殊学生的转化工作出现奇迹。
(责任编辑:韩晓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