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进火
摘要: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作用與价值日益凸显。为此,教师应从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对道德与法治教学进行完善与创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不断提高核心素养,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思想政治课程,承担着培养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道德观念、法治意识、公民意识的重要任务。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怎样贯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指导中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成为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核心要义。笔者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做了几点尝试和探索。
一、 善于“弄潮”,创新教学手段,培养核心素养
当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互联网时代,传统的课堂教学逐渐显现出内容单调乏味、交流互动缺乏、说教形式空洞等弊端。与此同时,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不再仅仅局限于课本,他们的道德品质很容易受到不良网络信息的影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明确现代学生应具备“信息意识”“技术运用”等素养,这就要求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要创新教学手段,利用当代学生的“潮文化”,走进学生生活,利用新媒体强大的数据功能,发挥其共享、即时、平面、移动、低成本、交互的独有特征,将文字、录像、图片、动画、语音等引进课堂,联通网上网下、课内课外,使教学手段更加多样化,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让青少年有更多获得感。
(一)借助微课,构建自主学习智慧平台
微课,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介质,具有短而精、随时学、可视化等特点,这种可移动的新型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的学生所认识和利用,成为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微课程的来源可以是教师自己根据教学需要制作,可以是教师分享同行的优秀成果,也可以是“教育信息化云”等学习平台的资源。微课可以作为课前的导学资料,也可以是课后的延伸学习。
(二)智用微信,建构互动学习网络平台
作为一种即时通讯工具,微信在现代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建立以所任课班级为单位的“道德与法治课学习微信群”,通过微信群形成虚拟班级和虚拟课堂,实施道德与法治教学,利用微信群向学生推送时事新闻、重难点知识微课、导学问题等。学生也通过微信群将自主学习中遇到的困惑、生活中碰到的疑惑等提出来,寻求老师或者同学的帮助。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不同观点、不同思路、不同解法,在学习的难点处给予必要的启迪和引导。在微信群中学生们畅所欲言,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以成员的身份平等参与讨论,及时地进行鼓励、支持和纠偏。这样,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思维在碰撞,在交融,师生共享知识,分享经验,同享智慧,欣享情感,形成一种相互了解沟通的良性循环,共享道德与法治世界的精彩与美妙。
二、巧设情境,在生活资源中建构核心素养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本课程设计的基础,课程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直面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它明确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的课程。因此,教师要上好道德与法治课,必须摒弃传统的“满堂灌”模式,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以学生的生活为模板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突出问题导向,直面学生需求和困惑,培植科学精神
道德与法治课承担着培养“有道德的人”的任务,解决学生“信”与“不信”的问题。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仅靠教师单纯的说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的思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研究和关注学生的各方面需求,回应学生的困惑,让学生认识到所学内容的现实意义,进而产生认同感。
(二)播报时事新闻,联系社会热点话题,培育责任担当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有效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引入时事政治的教学,凸显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时效性和时代感,以更好地满足时代需求,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同时,教师还要与时俱进,更新和补充最新的理论成果。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课前5分钟进行“时事播报”,即安排值日生搜集当天或者近期与教学课题相关的时事新闻进行介绍,并用一句话进行简要点评,发表看法与见解;然后,教师组织其他学生交流看法。教师可以利用时事导入,层层分析,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进行结合,增强教学的启发性和感染力,让学生入耳入脑入心,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法治意识,提升学生的学会学习、责任担当等核心素养。例如在教学“崇尚法治精神”时,我在课堂上播放时事视频《全国众怒!恶意侮辱四川壮烈牺牲消防员,男子在晋江落网!》,引导学生思考:“在网上发表评论也犯法吗?对此,大家的观点是什么?这一案例给我们带来什么警示?”学生通过讨论,结合教师对案例的讲解分析,从而懂得了“‘言论自由并不等于‘口无遮拦”“法治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保证”的道理。教师引入真实的情景,有助于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讲好身边故事,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彰显自主发展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对丰富的生本资源及校本资源的利用,以“情”感染学生。如讲“少年梦想”,我会应用泉州六中13位创始人教育报国的故事;学习“民族精神”,我会讲泉州六中校友张炳铭作为当时泉州中学生联合会主席在五四运动传到泉州时发动和组织全市学生反帝反封建示威游行的故事;讲授“文明有礼”,我会引入泉州礼让巷的故事;学习“诚信”,我会讲泉州六中学生在晋江拾金不昧、做好事不留名的故事;学习“服务社会”,我会讲述泉州六中学生在雨中为摔伤路人打伞等待救助的故事……学生身边的故事、学校的故事既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也能够让学生产生深刻的感触,拉近教材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距离,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社会时事热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都可以成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素材。教师把道德与法治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使道德与法治教学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使学生感受到道德与法治对社会、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价值。
核心素养时代的课堂需要教师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探索适合青少年成长的教学策略,以促使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真正发挥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这一核心素养要求的作用,发挥引导和帮助中学生扣好他们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的作用。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FJJKXB17-367)
参考文献:
[1] 余文森.核心素养的教学意义及其培育[J].今日教育,2016(3).
[2]张松.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2016(15):66-68.
[3]朱小蔓.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4]郭元祥.走向深度教学[J].湖南教育:D版,2013(10).
(责任编辑:吴延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