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烈毅
摘要:水文是笔者多年进行公共艺术创作的心得体会与创作经验的总结,通过艺术创作灵感的剖析,探讨了人与自然的關系,揭示了自然对于生活、社会和文化的重要性,希望借由公共艺术创作经验的分享,引起人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反思,呼吁人们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
关键词:公共艺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语言,在它的述说中,不仅隐藏着其他生命的奥秘,也蕴含着我们人类自身命运的形态。但在如今的观念中,人与自然好像是站立在河的两岸,彼此是互相分离的。人类不是通过某种手段去改造自然,就是将自然当成观看的对象,作为缓解身心压力的风景,试图在田野、高山和森林中获得休憩。或者说,我们将自身从大自然中划分出去.形成了主体与客体之分——人类是主体.大自然是客体。但我们恰恰忽略的是,人类也属于大自然的一员。
当我们在观看自然时,是否意识到自身与大自然之间的隐秘联系?这种联系并不仅仅在于自然为我们的心灵提供某种庇护,而是说,人类的心灵也被自然包含在内。我们不是在向自然索取慰藉,而是在与其他生命的碰撞之中,体会到彼此之间的息息相关。但是事实是,人类似乎认为自身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走向了看似比自然更广阔的活动范围,对于自然的改造行为也屡见不鲜,对于自然资源的利用与消耗不断加强,直至发现真实的自然在很大程度上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又转丽开始将我们所失去的自然当成我们梦寐以求的东西去追求。今天,这种矛盾与讽刺已在我们的生活、社会和文化之中突显出来。
反思人与自然的矛盾
如今,很多人已经失去了对于自然的敬畏之心,试图以各种力量创造另一个由人类主导的神话,也就是说,人类并不满足于自然原始的力量和生命源头,于是要以自身的力量介入,得到“统治权”。作品《囿》所要表达的内涵正在于此。“囿”字的本义为古代帝王圈养动物的园林,并用以狩猎游玩,后桩引申为“局限、被限制”。中西方哲学不同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人”所处的位置不同。道家主张“无为”,讲求的是万事万物按其天性而演化,任何人的干涉都会给他者造成束缚和困扰,进而给自己造成困扰。
实际上,盆景中的框架,不仅仅是人内心的异化,更是现实中人与自然之间的缩影。当人们去制造这样的园艺或是盆景时,虽然是为了“寄情于山水”,实际上是用束缚的方式令其生长。它所呈现出来的姿态是一种被纠正过的“美”,存在对自然性的剥夺以及人类欲望的痕迹。如同人们所饲养并驯化的金龟,它体现的也是人的欲望。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我们这一代人在童年时期大都接触过各种各样的竹制品。父辈用来挑水、挑重物的扁担,走在路上,吱呀作响,这种声音非常有意思,而竹扁担也成为承担生活重压的一部分。父辈们在面对生活的重压时是隐忍的,他们不做声,但是竹扁担的吱呀声告诉我们父辈所承受的重负。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竹制品还包括竹席、竹筷、竹篮、竹筐,以反用来敌煮食物的竹蒸笼等等。我仍记得夏夜躺在竹床上睡觉,时间久了,竹床会慢慢被浸出一个红色的轮廓,这是人的身体和竹床长期接触之后形成的印记。因此,《空游云行》系列作品在创作之初便试图在作品中容纳公众的身体和行为,使其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即让作品成为人和自然形成互动与交流的场所,井从中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
早在2003年,我就开始尝试在树上编织一个大型的鸟巢装置,由于资金限制,《巢》这件作品还无法真正地做到让人在其中活动。2012年,在西溪湿地创作的《云谣木深》虽然也延续了这一想法,即让人体验回归自然的生活,但处于安全考虑依然没有实现这个愿望。直到第二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我创作了《空游云行》,作品由竹编织成巢,构造了一个开放的可以活动的空间,在竹巢四周,留有类似窗户的孔洞,作品被置于浙江美术馆外的树上,又以竹梯作为支撑和连接的通道,公众可以沿着竹梯攀爬进入竹巢,视线由内向外,与作品进行互动,回归到自然状态。
《空游云行Ⅱ》延续了之前的想法,这件作品在亚洲竹生活艺术展上展出时,特地保留了竹梯顶端的竹叶。这让作品成为一个剧场,等待观众进入并共同感受其中所传递的声音和蕴含的气氛。与其说云形的巢穴和高耸的竹梯搭建了一个包容自然气息的空间,不如将之视为是整体的流动空间中的连接和停留空间。它如同一个没有界限的舞台,明净而开阔,并且充满趣味,身处其中的人们似乎正在重返自己的童年,以孩童之心,以真诚的生命感受力回归自然;除去驳杂的思绪,用孩童的眼睛去望见竹梯顶端留存的竹叶,它们传递着风声,也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亮。继续往上,则是广阔的天空,它同样也成为作品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天空本身是最不可缺少的,它以自身的丰富、流动和无限使得作品获得了完整。
《空游云行Ⅲ》在此基础上做了一些改造,去除了竹巢,竹梯被种植在土地里,在鲜活的两根竹子之间架起桥梁,这样呈现出来的竹梯可以继续生长,抵达某种诗意而自然的状态。我觉得它们就是大自然的躯体,我也希望观众攀爬着向上,通往的不仅仅是高处,更是“深处”,在跟生长的竹梯玩游戏的过程中体会大自然深处的奥秘,体会到自己也是自然的一部分。相对于传统雕塑重材料技浊而言,《空游云行Ⅲ》所侧重表现的是某种不可传达的、独特的自然性。依附于作品的生的力并非抽象状态,而是真正可以持续生长的。作品与土地、作品与自然界所达到的亲密程度是如此生动,这也意味着作品能够传达一种清晰的价值,即从自然出发,又重回自然。
结语
也许,公共艺术酌作用正是在此显现出来,它借助自身的感染力让其他人参与进来,并借此让人们在自然中认识自己的生话,向自然寻求一些忠告。我希望我的作品能让观众的生命、生活的记忆与自然形成回应,让曾经丧失的自然性又重新回归到他们的体内,而非只是在城市中感受到了诗意的缺失才开始向往大自然,在生态问题危及到自身时才开始恐慌。对于诞生在此的所有生命而言,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命运,即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