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所有人的艺术

2019-09-10 22:04陈文佳
公共艺术 2019年1期
关键词:艺术作品案例青少年

陈文佳

劳拉·亨斯勒(Laura Hensley)所著的《为所有人的艺术——什么是公共艺术》(Artfor Atl:What Is Public Art?)是一本以儿童和青少年为对象的、介绍公共艺术的启蒙书籍。对于大部分儿童书籍而言,公共艺术是一个不同寻常的话题。实际上,公共艺术是最接近于日常生活的艺术,因为它存在于公共空间之中,可以让人们无需专程赶赴美术馆,就能领略其魅力。同时,公共艺术在当代的沿革既体现了其在全球的发展,又体现了其在地性特征。由此而言,公共艺术是很好的媒介,它在展示艺术为公共空间带来的“美美与共”的气息之外,也同样能借由介绍每一件作品独特的文化背景,向背少年全面展示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具有不同风格和材质的艺术作品案例,激发读者了解公共艺术的“各美其美”的特点。

这本著作也是大部分美国中小学和公共图书馆中馆藏必备的少儿类艺术书籍之一。公共艺术作为当代艺术中的新生产物,从诞生之初到现在,它伴随着各类型艺术作品的出现,一直存在着争议和不同的意见。在当代艺术领域内,专业人士对公共艺术的范圖和概念有着各自不同的定义。作者在这本著作中以求同存异的方式对于公共艺术的概念进行了阐释,根据创作的目的对公共艺术作品进行了分类,同时,作者对受到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的影响而出现的公共艺术的差异性作了探讨,更将公共艺术的未来发展趋势作为一个讨论的知识点,鼓励读者积极地思考。试书的主要受众是八至十一岁的青少年读者。因此,作者非常注重这部分读者的行为特点与思维方式,在书中加入了很多观察、参与和重新设计公共艺术作品的练习,让青少年读者围绕他们日常生活中可能所见到的公共艺术作品,进行研究、思考和创新,这一特点也让本书跳脱出了按照时间排序的理论陈述的模式,变得生动有趣。

劳拉·亨斯勒以轻松的语调、有趣的公共艺术案例和简明扼要的理论叙述,带领读者进入到公共艺术的世界。与银多以理沦为关注点的艺术书籍不同,《为所有人的艺术——什么是公共艺术》着重以案例来引入理论,介绍诸如壁画、涂鸦以及纪念性雕塑等不同类型的公共艺术作品在当代美国和世界各地的发展状况,并以轻松易懂的语言,分专题介绍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成功案例。作者关注并简要地介绍了公共艺术的理论,对于公共艺术的基本概念,她认为“在公共空间中存在的艺术,就是公共艺术;这种艺术形式是广泛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的塑像、壁画、纪念碑等等,都是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同时,以案例介绍的方式阐述了日常生活中在公共空间中可见的公共艺术,强调了由于公共艺术的公共性使它成为了由公众决定的产物,在产生过程中的遴选机制往往会影响公共艺术作品最后的面貌和完成程度。公共艺术作品的诞生过程在某种程度上显示了公共艺术作品与其资助者之间存在的强烈联系,政府机构、公司乃至个人都可以成为资助者,但这些资助者的喜好和意识也很可能影响公共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但在某些情况下,部分幸运的艺术家也有可能参与或决定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

劳拉·亨斯勒围绕公共艺术的主题,结合作品案例为主线进行写作,阐述了从涂鸦、壁画到方尖碑、宗教雕像等不同类型的公共艺术作品,以此表现公共艺术作品个体之间的创作目标的极大差异。作者在开篇介绍了当代最成功的艺术家之——杰夫·昆斯(Jeft Keons)的作品《小狗》。该作品是杰夫·昆斯在1992年在德国巴特阿罗尔森市创作的一件高达十三米、通身由鲜花覆盖的苏格兰梗造型的大型公共艺术作品。作品落成之后反响巨大。最后永久落户于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的中庭,成为该博物馆的馆藏代表作品之一。由这件被大部分人视力公共艺术的成功代表入手,作者按照公共艺术作品的目的、文化背景和所处的环境,将公共艺术作品分为六个不同种类,包括纪念型作品、肖像型作品、宗教型作品、公共雕塑作品、大地艺术作品,以及非传统定义型的作品。这些作品类型的案例涵盖了十二个国家中的公共艺术作品,作品的创作时间跨度也是跨越古今,涵盖了从古代亚述王朝记录战争场面的艺术作品,到现代的越战纪念碑,再到当代的“911”纪念中心和”第四基座”这样的不同类型的公共艺术作品。

该书虽然是一本面向青少年的读物,但作者在案例的选择上却并没有回避争议和先锋作品。在探讨公共艺术未来的可能性时,作者选择了英国艺术家安乐尼·格姆雷(AntonyGormley)在伦敦特拉法加广场创作的作品《一个与其他》。这件作品邀请了一百位各类职业、种族和教育背景的普通人参与其中,每位参与者在其中一天花一小时站在特拉法加广场上空空的第四基座上,任意地表现自己。毫无疑问,该作品是一件非常有争议性的作品,它的争议体现在公共性和审美标准的平街上。一方面,这件作品邀请了普通民众中的参与者,因此,它可以被看作是一件具有公共性的艺术作品,但另一方面,普通人站在特拉法加广场基座上所表演的自发性行为与传统的艺术之美有着很大的差距。许多人甚至认为这件作品缺乏艺术创作中美的基准,它根本无法被称为是一件艺术作品。撇开作品本身的先锋性和争议,本书作者选择这一与传统作品背道而弛的案例却是有意为之的。作为一件具有先锋性的公共艺术作品,“第四基座”项目和《一个与其他》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像是对存在于公共空间申肋传统艺术作品肋挑战,而作者在介绍案例和公众对此的反应之后,也引出了相关问题:公共艺术的未来是什么?虽然,这个问题对于专注于公共艺术研究的学者而言,也是艰深晦涩的问题,但是,作为儿童读物的本书并不回避公共艺术的争议性,井将争议性作为公共艺术的特性之一来解释的态度,却是极为值得赞赏酌。同时,作者也提出了公共艺术具有广泛争议酌原因在于“关于公共艺术的讨沦和争议会一直持续,因为公共艺术可能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处,它把我们和艺术紧紧联系在一起,因此,无论是否专业,我们都无法避免地去关注这一艺术形式”。

《为所有人的艺术——什么是公共艺术》全书只有三十二页.以极短的篇幅,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公共艺术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可能性。作者以时间线和世界地图的方式阐述了公共艺术的发展历程和在不同国家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不同目的的公共艺术作品。精选的十六件公共艺术作品从不同角度多方位介绍了公共艺术的不同形式、材料应用和风格表现。在案例介绍之后,作者还会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和小练习,以激发读者进一步自主思考和联系。比如,在介绍以“911”纪念碑为代表的纪念型公共艺术作品之后,读者可以选择以纸盒为材料,设计自己心目中的“911”纪念碑。在介绍大地艺术和非传统类型的装置艺术后,作者则启发读者以声音装置作为灵感,在自然环境中创作一救公共艺术作品。因此,这本以儿童和青少年为主要读者的书籍的目的不仅在于闸释“公共艺术是什么”的问题,也不仅在于介绍公共艺术的作品案例,更不在于为公共艺术分类定性,而在于激发青少年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从孩子抓起”的方式传播并促进对公共藝术的思考和实验性的探索。

当然,由于篇幅的限制,《为所有人的艺术——什么是公共艺术》对于公共艺术的理解不够深入,拘于表面化,对某些类型的公共艺术分类定义也有待探讨,同时案例的分析和解释也有让人意犹未尽之感。但是这本书作为启蒙书籍,对于青少年儿童而言,却是了解公共艺术的极好的入门读物。同时,作者为了弥补书中不够详尽的阐述,在本书的最后以附录的方式附上了公共艺术的术语清单、椎荐的著作书籍以及部分公共艺术机构的网站作为附加信息,为有志于探索和研究更多有关公共艺术知识的青少年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公共艺术的窗口。

猜你喜欢
艺术作品案例青少年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样板案例
NSE 9A-Module 4-Unit 2案例设计
五彩缤纷的艺术作品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何晋渭艺术作品
张杰艺术作品
陶瓷艺术作品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