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间中的落叶景观

2019-09-10 13:04金懿诺
公共艺术 2019年1期
关键词:公共艺术

金懿诺

摘要:以落叶为素材进行公共艺术再创作,是环保理念的革新,更是艺术与生活的结合。本文围绕落叶公共艺术的创作,结合国内外的案例探讨人与自然、城市与自然的关系。从城市的不同空间区域宋探讨从落叶不扫到落叶公共艺术的可能性。

关键词:公共艺术;落叶景观;自然循环理念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白居易《长恨歌》中所描绘的落叶美景,至今仍然是很多城市秋日中的别样景观。上海、福州、杭州、成都等城市已将一些特色的马路单独辟出作为落叶景观道路,放眼国外也不乏美丽的落叶大道,如俄罗斯夏宫花园、加拿大枫叶大道、法国巴黎香榭丽舍大街等等。以往出于对交通安全的考虑,采取了落叶随落随扫的方式,而现在落叶不扫的理念既减轻了环卫工人的工作压力,又为枯燥的水泥柏油马路增舔了一抹亮色与诗意,让都市人更加珍惜大自然的赐予。近年来,就地取材的落叶艺术在新理念影响下逐渐流行起来。本文将从城市的不同空间区域来探讨从落叶不扫到落叶公共艺术的可能性。

一、落叶营造城市风貌区的历史记忆与氛围

不同的国家地域对落叶的处理方式是不尽相同的。比如新西兰的环卫工人不扫落叶,直接用一种大型出风机把落叶吹到树下。在美国,入秋之后并不急于清理落叶,而是等待黄叶经受阳光雨露、风吹日晒后变得干瘪,其占用空间自然减小后,再用手持电动吸叶机吸入树叶同时打碎入袋,堆放在路边,等待社区派车来收集、运走。对落叶的态度也反映了一个国家对于自然的态度,同时也影响到相关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近两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城市都在试行械区街道落叶不扫,而这在城市环卫工人看来,也并非是既解决审美又减轻工作量的两全其美的方法。因为落叶清扫不及时,很快会腐烂变成垃圾,还有可能堵塞下水道,造成道路积水。所以像上海、杭州、岳阳、福州等城市目前也只能在历史风貌区或者风景名胜区的部分路段试行落叶不扫。同时还需要推出类似在观赏期按“只捡垃圾不扫叶,天晴不扫雨后扫,看相不佳及时扫,厚薄不均整理好,堵塞下水清理好”等要求组织清扫保洁工作。虽然看似限制颇多,推行起来看似有浓度,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有着百年历史的树木,其存在本身就有着历史感,落叶不扫看似是简单的环保举措,给一座城市带来的变化却是巨大的。

以湖北宜昌为例,为了让市民尽赏落叶之美,留住城市秋韵,在前期座谈调研、实地踏勘的基础上,宜昌市相关部门对中心城区五处公园和八处街道路段实施“落叶不扫”。与此同时,为了不使市民错过赏叶的最佳时间,还贴心地将试点区按照时间、地点、树种定制了一份赏叶时间表。如每年12月为法国梧桐的最佳观赏期,沿江大道绿化带与滨江公园之间的行道树法桐冠大荫浓,时值初冬,黄绿相间的叶片婆娑插曳在树梢,随风洒落覆盖在地面和园内。而此时的磨基山公园内点缀在公园的各个角落的栾树已渐渐由红变黄,淡黄色的花朵加上形似灯笼的紫红色果实,别有一番趣味。东部山谷的无患子也已披上了黄色的“华服”,散落地面的落叶与山间绿意相映成趣。

上海已经有十八条道路实施了“落叶不扫”。“落叶不扫”的初衷,是将落叶作为风景点缀风貌区环境,从传统的环境保洁升级为环境美化。徐汇区是上诲最大的风貌保护区——衡山路复兴路历史风貌区的主要所在地,目前有七条落叶景观道,包括余庆路(衡山路一康平路),衡山路北段单侧(宛平路—天平路)、岳阳路(建国西路—东平路)、复兴西路(高邮路—永福路)、永福路(复兴西路—湖南路)、湖南路(永福路—武康路)、武康路(湖南路—五原路)等。不难发现其间星罗棋布点缀着如武康大楼、武康庭、巴金故居、上海老房子艺术中心、宋庆齡故居、柯灵故居、百代小红楼、张乐平旧居、良友公寓,宋子文宅邸、普希金纪念碑等文化地标。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衡复历史风貌区进入快速建设期,大量西洋别墅、行道树、有轨电车轨道等建筑和市政设施逐渐成型。其中,以法国梧桐为主的行道树奠定了这一区域基本的市政道路格局。衡復风貌区以住宅为主,更注重人们对舒适、自然的需求。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徐汇区武康路段规划师沙永杰说,这也是为何在衡复历史风貌区,看不到大理石和浮雕的建筑外墙,但房屋内的门窗把手上却有细致的離花,“因为人们更注重生活的感受”。在沙永杰看来,上海最具价值的四类区域分别是外滩、衡复历史风貌区、老式里弄和老城厢。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曾提出城市场所的五个要素是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树木在上海衡复区域便是有标志物的作用。前身为法租界的这块区域,使得它不同于上海其他酌环境形态,有很高的辨识度。其中,法国梧桐毫无疑问是其标志。这些作为行道树的梧桐树在夏日中西珠联壁合的建筑间,为行人撑起了层层绿伞,到了秋日,它的落叶又化为一条条金色的地毯,为红瓦灰墙的建筑增添一抹亮色,行人踩在上面“窸窸窣窣”的声响正是上海这座城市特有的秋日私语,落叶更为这些地标留下了特殊的历史印记。它们是上海独特的城市气质之一,也是都市人对自然、空间与美好生活的向往。落叶的归宿不单是街道或者以往的垃圾回收箱,有越來越多的公共艺术家把视角转向了落叶,并把落叶作为公共艺术创作的新媒介。如何利用这一鲜明的标志物为生活在当地的居民营造都市慢生活的品质,是落叶艺术所需要解决的课题之一。

2017年11月,由徐汇区天平街道、徐汇区旅游局等共同举办的一场以爱为主题的街头落叶艺术展在岳阳路的街头上演,也把落叶变为了全民参与的公共艺术,吸引了市民的眼球。来自中、法、德的三位艺术家以“以爱之名”为主题,紧扣人文之爱、自然之爱等主题完成了《雨、风、光》《叶吻》《桐伴》《秋织》《爱的乐章》等创意作品。

“每片树叶都是树对大地的吻”,法国的景观设计师塞赫林·宋(Severin Song)的落叶装置艺术作品《叶吻》,把大地与落叶拥抱亲吻的一幕拟人化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塞赫林擅长就地取材,创造与环境心灵相通酌艺术作品。在作品中,他以巨大的圆形钢筋龙骨外包裹落叶,形成了大绒线球的造型,红色的毛线缠绕其间,以叶为线,以爱为针,这样用树叶攒起的毛线球是否让人想到了长辈的“温暖牌”毛衣,或是家有萌宠的玩具呢?落叶并不代表凋零终结,它也是有着积极向上的一面,它包含了树叶对大地的爱,犹如牛郎织女避相对望.大地看着树叶发芽生长,最后迎接落叶入怀。

德国艺术家博洋·贝奇(Bijan Bekic)的作品《爱的乐章》则蕴藏着音乐的旋律与浓浓的童趣。这组落叶壁画长卷由四组、共十二幅画组成,分别用落叶在建业里的外墙上粘贴山儿童、猫、鸟、鱼四个具象的图形,表达了人与大地、天空、河流万物间的和谐共处共生的关系。当你沿街漫步或者是坐在车上路过,看到这些落叶墙画,别有一番趣味。中国艺术家谢志峰的作品名为《雨、风、光》,他生于湖南,毕业于新疆石河子大学生物科学学院,误打误擅地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植物美学:探究植物与艺术之间美的表达。作品以红色的雨伞悬挂在梧桐树枝头代表秋雨,树梢上垂下的半透明帷幔代表阳光,串起的树叶代表风吹落的秋叶,希望它们能唤起人们对于身边美好事物的关注。

这样的公共艺术活动不仅滋养了城市观感,更折射出现代人对城市认知的进步——城市,永远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上海作为中国最早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城市之一,上海人对个体的认识细腻且敏锐。以梧桐树叶作为公共艺术的素材,打造慢生活街区感受老上海情怀,让从小生活在梧桐树下的上海人,除了对艺术的解读和对周遭事物的体察外,通过落叶艺术多了一层对这座城市和世界的感悟,也是对历史风貌区内的落叶公共艺水的最佳注解。

二、落叶艺术打造校园个性艺术空间

人文气息荟萃的校园困为有着诸多年轻充满活力的身影,更是城市中落叶公共艺术的发声地。这些落叶公共艺术不仅为原本环境优美的校园带来一丝惊喜与惊艳,还使这些校园充满其各自独特的艺术魅力。

如果你在金秋漫步于杭城的南山路尤其是中国美术学院附近,一定会被眼前巨大的落葉雕塑所吸引。中国美院的落叶公共艺术创作活动始于2006年新媒体系叶斯、冯晨、张如愚、张旭涛几位同学与老师们开酌视觉“玩笑”。他们将校园的银杏落叶堆放在沈立功老师的家门口,堵了半米高;把耿建翌老师的蓝色汽车贴成了“落叶”汽车。2008年,又将南山校区后门景观区的小石桥变为了银杏“落叶桥”。2006年后.学生们开始收集落叶并利用它们创作作品的,这项活动逐渐演变为展现校园秋日之美的一种独特传统。延续至今。2016年,首届落叶装置艺术节在南山校区举办,活动与《钱江晚报》合作,面向杭州全市征集作品方案,市民积极參与,天山小学的学生创作了上百幅创意图,布展时还有市民来帮忙。在南山路和南山校区内展出了《蝴蝶》《老时光》《启》《落叶迷宫》《礼物》等落叶装置作品,给师生和市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17年活动更名为“秋叶艺术节”、围绕“空间·游戏”的主题创作了《秋·实》《树叶·游戏》《书叶》《叶帘》等作品,同时开展落叶拓印画互动活动并创作了一批落叶艺术衍生品进行义卖,所得款项捐给自闭症儿童。201B年的秋叶艺术节以“美好·生活”为主题.其中《足迹》《武林文韵》两件秋叶雕塑,是把美学艺术和杭州下城区美丽小巷、美丽河道、美丽绿道建设相结合的一次全新尝试。评委从两百余份投稿中选出七组秋叶装置,分别为《秋·牵》《绽放》《三潭印月》《信使》《美好·时光》《七步》《秋·逸》。中国美术学院联合杭州城管委等部门将这些作品分别设置在杭州南山路、涌盆广场等公共空间中,同时举办了秋艺集市,并增设了秋叶墙供市民留言。

从十多年前四川美术学院副教授曾令香从2015年起每年都会在校园内进行落叶公共艺术创作,将落叶与校园内的雕塑相结合。例如名为《记忆的凝结》的落叶艺术作品,就是把银杏叶置换到了景观雕塑上,赋予了这些雕塑浓浓的秋意,正如树叶是大树生命历程的一个载体,树叶由萌出、变绿转黄飘零的过程凝结的便是记忆。

在国外的校园里也不乏有类似乔安娜·海德里克(Joannaa Hedrick)大地艺术的落叶公共艺术。乔安娜·海德里克是加州大学萨克拉门托分校的辅导员,2013年时用落叶创作出图案作背景给自己的两个孩子拍照,很快她的创作受到了大众的关注,至此她都会以特殊的方式庆祝秋季,同时也为校园里紧张忙碌于学期考试的学生缓解疲劳;根据环境的特点,每年设计大约六种落叶图案,每一个会保留三周的时间,她会小心翼翼地将落叶变成设计视觉,创造出令人惊叹的环境公共艺术作品,如螺旋圈、蜂窝、复杂的迷宫,还有中国的阴阳符号等。校园的空间属性更为自由多样化,其受众也更容易接受一些实验性带观念性质的艺术创作和探索。这就使得落叶公共艺术在校园中较其他公共空间而言更富创新和实验精神。

三、落叶艺术为生活社区注入新的活力

落叶艺术由于其就地取材的便利性,可以说是人人都可以參与的互动性的公共艺术。在与观众的互动中给予了观众新酌认知感受,同时也传达了自然循环的理念。正是因为这些互动公共艺术,拉近了大众与艺术的距离。在这里,艺术走下了神坛,成为了人人都可以尽情忘我参与其中的“游戏”,同时也成就了一件件落叶公共艺术装置。社区的落叶创作由于有更为丰富的素材,题材也更加多变,生活气息浓郁,也让生活在社区的居民有了更多与自然亲近的机会,也为一成不变的社区绿化造景增添了惊喜。

落叶公共艺术从中国美术学院的校园“走”入了杭州的社区“发声”:文新街道香樟社区金都新城二十五幢北面的公共花园几年来由小区保洁师傅们创作的落叶艺术更是将公共艺术从艺术学院带入了寻常百姓家。这些落叶公共艺术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情趣,图案多彩多样:拼成“被咬了一口“苹果造型的,还有自行车、爱心等。他们以绿地为画布,扫把为画笔,落叶为油彩,创造出精美的落叶画。

无独有偶,在邻国日本,民众在街头用落叶创作的爱心、花朵、卡通形象等艺术作品,弥为“Ochiba”(落叶或者落叶艺术),也曾风靡社交网络。他们收集了大量的红色、黄色和橙色的落叶,并通过色调分离后将它们重新组合,排列在大自然中组合成爱心、花朵及维尼熊、凯蒂猫、皮卡丘、龙猫等卡通形象,让人流连忘返。落叶成为了艺术创作的素材,向公众传达的是对自然的敬畏和人与自然的共生和谐。落叶化作尘泥成力大地万物的养分来源,不断对其能量循环利用的过程也是对环保理念最好的诠释。这些落叶公共艺术作品在大众参与的过程中也起到了教育与启迪的作用。

四、落叶艺术因地制宜的方法与路径

落叶艺术还离不开对落叶植物的认知和因地制宜,在园林造景时,园林设计师在设计时也会考虑落叶的效果。从目前我国园林设计中较常见的落叶植物水杉、银杏树、枫香、二球悬铃木等来看,作为落叶艺术的素材可选择的范围很多。如水杉属于杉科落叶大乔木,树叶在每年的十月至十一月份飘落,落叶细长呈现红褐色,给人美轮美奂的感觉,水杉也可大面积种植在城市园林草坪中。在落叶季节,落叶堆积在草坪上,从远处看形成一片红毯,非常美丽;银杏树属银杏科落叶乔木,叶子呈现扇形,树叶在秋天呈现金黄色,能维持一个月的时间;二球悬铃木树叶繁多,树叶飘落维持时间比较长、在城市园林景观造景中是最常见的行道树木。这些落叶是自然的馈赠,更是公共艺术家灵感的来源。

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选择不同的作品呈现方式;开放性空间或半开放性空间与围合的地方,必须考虑其作品的维护程度与使用时间,思考设计方式各不相同。开放空间或半开放空间公园、社区内,有时会有强风问题,因此作品呈现选择上多考虑风的影响,而四面为建筑物的封闭式空间在设计作品呈现上限制比较少。设计必须结合场地因素,形式设计上包含的材料、材质的选用与可维持的时间都是必须思考的重点。塞尚说:“艺术是一种和自然平行的和谐体。”艺术家既观察提炼了自然本质、又组织构架艺术形式。艺术家以自然为基点,通过感觉、知觉与情感的综合把握自然的本质,进而借助理性形成一种有独立绘画性真实的“第二自然”,而优秀的艺术家通常都对自然充满了珍爱、尊重与敬畏。我们常温大自然是最伟大的艺术家,许多艺术家的灵感也来自大自然,并试图模仿他们在自然界中感受的神奇。

德国艺术家苏珊娜·鲍尔(Susanna Bauer)用落叶来做微缩景观。她自幼喜歡编织,虽然长大后学的是景观建筑,但最终她还是选择用野外捡来的植物、石头,木头结合编织,用针线织成一件件迷你艺术品。她把脆弱干枯的落叶,透过巧妙的编织技术,用丝线编织刺绣出许多美丽的纹路,她还用落叶裁减、编织并组合成立体的雕塑与装置。名为《月亮》的平面落叶作品,用棉线编织出类似满月的形状,缜密的丝线一圈圈编织,宛若树的年轮。她的三维落叶作品则充满了力与美的对抗。名为《校准》小雕塑,用两片玉兰树叶卷起形成两个圆锥形,两者互为校准,舒缓而干枯的落叶与丝线形成的紧张感,让观众从她的落叶艺术作品申可以洞悉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微妙而紧张,脆弱而坚韧,这也是美好事物所让人倍加珍惜的原因。

德国艺术家瓦尔特·梅森(Walter Mason)在创作时会收集一些树叶、石头和青草等与众不同的材料,在上面做一些微妙的加工后,再把它们放回原来的地方。如将岸边收集的榆树叶缝合在一起,然后让其重新回到水中浮流;又如在枫叶上布置蜿蜒的水滴,一系列作品将人为的规律之美融入自然之美,从另一个角度向我们展现大地所蕴涵的美妙。日裔美籍女艺术家凯·关町(KaySekimaehi)以天然的干枯叶子作为材料,将其塑造成具有美丽叶脉纹路的碗状艺术品,并以树叶本身的形状延伸出自然多样的型态。在创作过程中她也会使用水彩、和纸以及喷漆等,来加强或辅助叶片的固定和呈现。这些既具有天然叶片姿态,又有完美弧度的树叶碗作品,让观者从中感受到自然的变化以及艺术家在创作时的用心。

小结

落叶以及落叶制作的各种公共艺术成为了展示自然过程和自然产品的一种媒介,人们通过落叶认识到自然也有自己的功用和美丽,无形中增强了人们呵护自然的意识。当代艺术作品包含着教育与启迪的作用,万物出现皆有理。落叶扮演的角色正是软化我们如何和自然元素共生。落叶公共艺术在潜移默化当中对生活在都市中的人进行着生态教育,对于途经的游客而言,这也是奇妙的视觉体验。不同空间的落叶公共艺术也向公众传达了不同的理念,历史风貌区所传达的是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和对文脉的传承;校园里的落叶公共艺术传达了在学术探索引领下创意创新的萌芽;社区里的落叶公共艺术则体现了互动性,通过公共艺术的参与让邻里之间更加充满温情,同时也体现了树叶和生活是可以相互结合和利用的,传达了生活即设计、设计即生活的理念。

猜你喜欢
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普及教育工作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作用研究
浅析我国公共艺术艺术形式的发展与趋势
民办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与优化研究
校园公共艺术作品形态影响因素
如何解决公共艺术(美术篇)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中国古建筑色彩研究
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的协调与同步
大连滨海路公共艺术的美学探究
以公共艺术的方法传承武汉巴楚文化遗产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