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研究性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意识、习惯和能力的重要途径,高校美育课程对于提高大学生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有着积极的作用。通过研究性教学的内涵和必要性、美育的教学原则和方法等方面探讨研究性教学在高校美育课程中的应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关键词:美育;研究性教学;学习方法;高等教育
19世纪初,德国学者威廉·洪堡提出了“通过研究进行教学”“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等原则,科学研究与教学开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得教学和科研逐渐成为高等学校的两项主要活动。越来越多的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尝试把科学研究引入高校的教学过程中,随之引发了高校教学形式的巨大变革。《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在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中,进行研究性教学改革,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对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进行更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意識、习惯和能力,始终是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
一、研究性教学的内涵
研究性教学是指以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社会生活和学习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小组合作或个人学习的方式进行。高校大学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和学习实践来获取直接经验,通过对社会的认知,不断内化,逐渐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科学方法,提高自身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持续的知识探究中发展学习兴趣、探究能力,从而创造个性。教师在持续研究学生的理解并与学生合作探究知识和生活的过程中增进教学知识和提升专业素养[1]。
(一)教师的角色定位
教师和学生是研究性教学的共同主体,研究性教学要求高校教师不仅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研究能力,还要求具有较高的组织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等。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是组织和管理的主体,教师需要扮演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进而尝试解决问题的积极角色[2]。
(二)学生的角色定位
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知识建构者,教师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以此来发展学生不同层次的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接收和加工学习知识的主体,同时也是学习的主动者和受益者,属于教学主体间性中不可缺失的一环[3]。
二、高校美育课程中开展研究性教学必要性
美育作为概念本身存在的历史并不太长,但是人类的美育思想却源远流长。“美育的历史同人类的文明史是同时开始的,并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4]公元前6世纪左右,古希腊人已开始用史诗、戏剧、音乐、美术等不同艺术形式对民众进行艺术教育,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土多德都发展了自身的美育思想。我国的“制礼作乐”也是历代统治者治国教民的一件大事。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明确提出美育这一概念并加以系统论述的是德国美学家席勒。20世纪初,王国维、蔡元培等人又分别将 “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美育”等概念在社会上推广开来[5]。
美育是美的教育,是指向人的心灵的教育,是人类通向美的境界的阶梯。关于美育的内涵,通常包括:美育是陶冶情感的教育;美学知识教育;美育是审美观念教育;美育是审美能力教育;美育是塑造人的美好心灵的教育等。一般的定义认为美育指“美感教育”“审美教育”“审美观和美学素养教育”等。在这些定义当中“民族化”“大众化”“普及性”是其主要表征[6]。
2018年8月30日,《习近平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中指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论语·述而》中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志于道”可以理解为树立远大志向。人生在世,首先要立志,志向高远才有提升的空间;“据于德”就是依据道德规范自身行为,实现理想的途径必然是合乎规矩的;“依于仁”指的是要怀有一颗仁爱之心,爱自己、爱他人、爱集体、爱国家、爱世界;“游于艺”的“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就是我们今天在学校中学习的各类课程,尤其是文艺类课程。这启示我们,个人素质的均衡发展,需要通过提高个人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完成,从而达到“按照自己的节奏生长”的主动状态[7]。
三、研究性教学模式在高校美育课程中的应用
按照美育内容性质不同,可以分为自然美育、艺术美育、社会美育三大类。自然美,是指各种自然事物呈现的美。人类生活在自然中,通过对潮起潮落、高山流水、日月星辰、花鸟鱼虫等自然事物的观察和思考,形成对于自然事物的审美。艺术美是指艺术家通过对现实进行重塑和创造所形成的各种艺术作品所呈现的美。艺术美育包括文学艺术美育、美术艺术美育、音乐艺术美育、影视艺术美育等。社会美是指社会事物、社会现象、社会生活的美,社会美育主要是由处于社会中的人的思想、意识、情感,以及由它们在人和自然的相互关系中体现而形成的。
(一)教学原则
如果当一个人在观看世界名画时面无表情,在阅读名著时无法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在面对自然秀丽风光时内心毫无触动,那么就可以说他不知道什么是美,也不知道怎样欣赏美,更谈不上去表现美和创造美。通过美育,不仅要通过课堂向学生普及美学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对美学的兴趣,更要使学生能以美学理论指导自己的言行,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发掘自身感受美、寻找美、创造美的潜能,真正理解“审美对话”的深刻内涵[8]。
1.有教无类原则
这里的“类”并不是专指教授人群,而是指高校美育不仅是艺术、知识和技能层面上的教育,更应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高等教育中的具体教学内容,每项活动的过程本身都应是精彩的、美的,要使学生在学习各种知识的时候,以欣赏的态度投身其中,从而使教学活动成为一种特殊的审美活动,从事此项活动的人应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其人格。
美育应该渗透在德、智、体、劳等各方面教育中。德育、智育、体育、专业知识和技术教育等方面都蕴含着美的因素:德育中有高尚思想之美,智育中有智慧理性之美,体育中有健康形体之美,专业知识和技术教育中有科学发展之美。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加入艺术鉴赏、时事评论等内容,使德育充满乐趣并具有吸引力;在智育教育过程中通过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提高了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和表达美的能力;在体育教育过程中通过健康与健美的结合、观赏与实训的结合,进而使体育教育成为提升审美水平的过程。
2.因材施教的原则
每个人对美的理解和认识不尽相同。因此,在高校开展美育课程中要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学生的能力、性格、兴趣不尽相同,只有因材施教才能使学生在美育过程中,找到自己最喜爱、最擅长的领域,并在这一领域深入下去。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科化、体系化的视域出发,尽最大的可能挖掘学生的兴趣所在[9]。真正推动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为学生提供表现个性的机会,通过研究性学习增强他们的自信,有效地培养学生审美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协调发展。
(二)教学方法
1.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是一种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强调师生的双向情感交流。教学过程既是知识的交流过程,也是师生情感的交流过程。教师尊重每个学生的想法,师生之间互相交流倾听,分享各自的观点,畅所欲言。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放松、愉悦,在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下愉快地学习,并能主动开展发散思维。
教师在坚持教学目标不变的前提下,不受教材的约束,以参加校园活动、劳动实践、参观访问等多种形式丰富课程内容。在实践中,教师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逐渐让学生形成认识问题、探索答案的兴趣,从而为接下来的自主研究作好铺垫。
2.问题式教学
问题式教学就是将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自主寻求答案,在探索问题过程中,自主查阅中外文献、科研动态和学科成果等,切实推进文本研读的研究性学习[10]。这种良好的分析检索能力不仅有助于知识的学习,也为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提供了可靠保障。课堂上,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师生互动,帮助学生发出高质量提问并处理问题[11]。研究性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学习生涯。当然,问题教学不能靠学生单独完成,教师应发挥辅助作用,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的研究引导、方法提供、思维启发以及创造力的培养。因此,更精准的“问题导向”教学对基础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2]。
3.多元化考核
传统的课程考核采取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的方式,两者的比重在不同学校稍有差异,但共同点是期末成绩占比较大,对课程最终成绩起到决定作用。这容易导致学生忽视平时成绩,更在意期末考试,为了取得高分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这种考核方式显然并不适合美育课程。为此,建议教师应满足研究性教学要求,增加平时成绩的考评比重,将整个课程分成几个不同的模块,每个模块的考核方式不尽一致。比如第一模块考核PPT制作,第二模块考核小组作业,第三模块考核个人解说等,多重模块组合发生作用[13]。这种多元化考核方式锻炼了学生的文字表达和语言表达,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分工合作,既能加强对课程的理解,又能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张华.研究性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9.
[2]简圣宇.“生命股权”视域下的地方高校管理科学化问题——关于当代教育改革问题的批判性反思之三[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9(2):70-76.
[3]杨春时,简圣宇.巴赫金:复调小说的主体间性世界[J].东南学术,2011(2):177-182.
[4]蒋冰海.美育学导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23.
[5]简圣宇.思想史视阈下的蔡元培“美育代替宗教”论——重返民国史现场[J].广西社会科学,2015(8):203-207.
[6]简圣宇.探索一种有中国特色的当代美学——王朝闻美学探索的学理意义[J].扬州大学学报,2019(3):96-110.
[7]简圣宇.按照自己的节奏生长——关于当代教育问题的批判性反思之四[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61-65.
[8]简圣宇.在新时代语境下参与全球理论对话的别现代理论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9(6):91-99.
[9]简圣宇.中国现代早期美学体系化的尝试——重审滕固美学探索的历史意义[J].扬州大学学报,2018(5):93-103.
[10]簡圣宇,神惠子.文本研读:“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推进方案[J].现代大学教育,2019(3):97-103.
[11]张瑞香.中美高校“民间艺术”类课程的教学模式比较研究——以手工扎染与印染课程为例[J].美与时代(上),2019(5):132-136.
[12]简圣宇.当代语境中的“意象创构论”——与朱志荣教授商榷[J].东岳论丛,2019(1):111—120.
[13]神惠子.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的教师角色与学习评价[J].中国大学教学,2016(2):94-96.
作者简介:杨橙,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