闰鸿滨
摘要:在线开放课程能够实现更为全面的优质课程共享,为教师与学生提供更为优秀的学习资源与更为合理的学习平台,使教育事业能够在现有基础上更进一个层次,为我国的发展培养更多的高质量人才。文章从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背景与其实行的重要性入手,结合其特点进行了相应的优势分析,并整合了该项课程建设的具体实践内容。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在线开放课程;自主学习;创新发展
引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逐步发展,我国在多个领域中都应用该项技术,并取得了较为成功的发展成果。在教育领域中,开放课程的建设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也能够为教师提供更为优质的教学资源与教学课件。使教师在进行相应的授课内容时,更为得心应手。最终使学生得到能力与成绩的全面提高,为我国未来的建设与发展培养更多更优质的青年学者,进而全面推动我国的发展,使我国能够持续繁荣发展。
1、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背景及必要性
1.1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在稳步发展,并实现了经济与科技的同时发展。目前,我国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步壮大,不仅能够进一步提升经济的繁荣与科技的创新,更能在教育方面实现资源流动。现今社会是现代信息技术引领发展的时代,该种技术在课程教育与信息传递方面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界线,为学习者带来了便捷、高效的学习体验模式。在该种发展形式下,学校、教师以及学生要重新审视现有的教学模式,打破固有的教学思想,引进全新的教学思路,使整个教育事业得到全面的发展。在线开放课堂应需求而生,能够全方面的满足教师与学生的学习要求,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能够与其他城市甚至是其他国家的教师互相交流、学习借鉴,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跨专业、跨课堂的学习。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在线开放课程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促进行业间的学習、沟通,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能够促使我国的教育水平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显著的提高,并为我国打造更具个性化的人才。
1.2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开放课程又被称为公开课,主要是指通过网络进行传播的国内外优秀课程的视频教学,该种课程能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教学内容关于网络平台进行良好的融合,使教学任务的完成不局限于课堂中,教师借鉴、学生学习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不仅如此,在线开放课程还可以针对不同的学习阶段、不同的学习内容采取相应的更为有效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拥有更强的自学学习意识与学习方式方法的创新能力,进而全面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该种教学方式既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又能在较大程度上满足教育改革形式下,教育部门对课程进行方式、内容提出的要求,使教学效果的呈现更为完善。因此,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下积极投入在线开放课堂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2、在线开放课程在现代信息技术时代支撑下的发展优势
2.1综合优秀的教学资源并提升教学质量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在线开放课程能够将各个领域的教学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并将其中优秀的教学资源进行相应形式的整合,使其能够以更为优质的状态呈现在教师与学生的眼前,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为全体师生打造更为优质的学习平台。对于教师而言,若想提升自身的授课水平与能力,则需不断的进行相应的学习与教学方式的创新,应用在线开放课程能够通过对人才培养计划与课程制定方案的研究与学习,提升教学能力,使其在未来的教学中能够创建出更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案,使学生能够易于接受自己的授课内容,完成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发展;而对于学生而言,与传统课程相比,在线课程可随时随地学习,不仅如此,精选的优秀课程具有更为系统的重点、难点讲解,且其课件图文并茂,能够更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够较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在多方面完善我国的教学质量。
2.2在线开放课堂的建设具有教学高效性
在线课堂的建设拥有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支持,在该技术的保障下,在线课堂能够有效的保障自身发展的局限性,颠覆传统的教学观念,在网络资源迅速发展的时代下,合理的应用在线开放课堂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促进各界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传播,使教学质量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以我国现今教育占比较高的高职院校为例,在其发展的进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师生比例严重不协调,学生数量过多而教师资源缺乏,教师的日常工作任务量较大,并且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学生的课程辅导,严重拖延了教学进度。将在线开放课堂合理的应用于高职院校则可有效的改善该种不足,教师通过在线课堂的学习平台完成学习任务通知、课后作业的预留、重点问题的讲解等,在较大程度上节省了时间,使学生能够拥有更为高效、系统的学习。
2.3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线开放课程的授课理念与传统的教学理念存在巨大的差异,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中,学生主要负责听课、记录笔记,而问题的讲解、深化以及研究都由教师一人完成,严重打击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与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在线开放课堂的应用能够有效的弥补这一系列的不足,该种课堂的应用模式中包含直播功能与习题库,其中,直播功能是最受学生喜好的网络内容,能够吸引学生,并能提升其学习的自主性。而为了能够有效的保障学生学习的认真态度,习题库在原有的答题模式中,增设了交互式答题方式。在兴趣与监控二者的共同促进下,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学习主张能够得到更好的开发与利用,长此以往,必然能够在较大限度上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研究
3.1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下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调整
对于现今教学模式而言,需要进行调整的课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学方式与教学结构。以大学阶段的包装工程学院为例,在进行运输包装的专业课程学习时,主要学习的内容包括基本概论、理论实践以及自主研发三方面,该学科中基本概论是包装的力学分析,理论实践是包装物品实际运输过程中的所需要的相关知识与具体实验,另外,学生会根据运输包装的具体概念要求进行相应的创新性研究,并将其研究以实物的形式展现出来。因此,在在线开放课程的实践建设时,首先要将理论知识部分的相关内容以“微课”的形式上传于共享平台上,让学生以自学的形式对基本概念有系统化的认识;在正式课堂讲解中,可以对力学部分中无法进行现场演示的相关实践内容以视频的形式教学,使实践内容更为直观、具象;在学生的自主研发阶段,学生可以根据自身设计的需要在开放课程的平台中收集、整理资料,使设计更为完善。
3.2在线开放课程的网站设计
现代信息技术下的在线开放课堂的建设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即网站的初期建设与网站的后期维护。对与非专业的工作人员,该工作内容较为繁复。因此,各个院校在实施该课程的建设时。要聘请相关高科技的技术人员进行网站的设计、制作。首先,需要对健全网站中的相关内容,主要包括课内学习中的微课、教学材料、教学内容、实验课程、课后延伸;课外学习中的优质网络教学资源、优秀参考资料;能力检测方面的课堂作业、课题研究、问题探讨等。将内容逐一补充,并进行充分的说明与完善,使网站在实际应用中更具实用价值。其次,网站的后期维护,在应用该课程平台一段时间后,会有大量的数据、课程、视频等教学课程的更新,相关的技术人员或教师应该对网站进行相应的更新工作,使其能够适应学习内容与教学模式的发展。并对其中的试题与考核形式进行恰当的调整,以呈现更为优质的教学效果。
3.3在线开放课程的考评机制的建立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指引下,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不仅要创建全新的授课模式,开发相關网站的应用,更要进行课后考核、评价的全新改革。在传统的学生能力测评中,只有单一的笔试模式,在较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在线开放课程投入使用阶段,可以应用网络资源实行多元化的考核形式。网络平台中的考评要计入期末成绩,包括课堂学习内容测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测评。此外,在涉及实践实验的学科,教师应该严格把控学生的实验报告完成情况,并根据其实践、实验的完成情况进行点评,并给出相应的成绩。不仅如此,在线课程平台中还包含统计功能,对学生平时在网站中的学习时间、学习内容等相关学习状况进行统计,并将其统计结果一并计入最终的期末成绩,如此一来,不仅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实现全面的成绩测评,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结束语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建设在线开放课程能够进一步提升我国的教育质量,使学生与教师拥有更高的学习与借鉴的平台,与传统教育相比,该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拥有更多的优势,本文重点阐述了在线开放课堂能够综合优秀的教学资源并提升教学质量、建设具有教学高效性以及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等三方面,并举例说明其实际应用中的重点发展对象,望本文的研究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学生的成绩能够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晶光,现代学徒制“一核双轮三维”体系实践探索——以洛阳铁路信息工程学校为例[J]河南教育(职成教),2018,13(04):48-49.
[2]季静宇.AR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以“等高线地形图”为例[J].地理教育,2018,14(04):51-52.
[3]邓子云.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施城市的现代政府治理——以湖南省长沙市为例[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8,25(02):28-30
[4]王凌燕.App-幼儿“能说会道”的动力引擎——使用App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8,17(36):185.
[5]王军.现代学徒制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以安徽经济管理学院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8,32(14):224.
[6]于丽芳.教育资源整合视角下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探究——以薄弱学生提升为例[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47(07):54-55.
[7]刘婧.在防范风险和提高效益中切实发挥审计监督机制的作用——传统审计与信息技术在审计报告中的融合[J].经济师,2018,35(04):109.
[8]张静.“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课程为例[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7,2(02):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