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下大学生双线互动创客空间建设探究

2019-09-10 07:22秦秀波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互联网+

秦秀波

摘  要:随着“互联网+”与创客空间的兴起和发展,高校大学生成为创客领域中最为活跃的群体,并逐渐在推动高校创新创业发展中起到核心推动力作用。基于“互联网+”视角,阐述创客空间的内涵与发展现状,分析当前研究的不足,提出双线互动创客空间模式,探索应用实践、反思总结研究过程。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大学生;双线互动创客空间;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19)01-081-04

一、创客空间的内涵与发展现状

美国前《连线》杂志主编Chris Anderson ( 2012 )在其《创客:新工业革命》著作中最早提出“创客运动”一词,随后关于创客文化、创客空间的研究如井喷式在全球各领域蔓延开来。创客空间作为当前创客运动研究的核心问题,跟关联大量开源软、硬件以及数据等因素的管理过程、分享技术和价值观。[1]纵观国内外创客空间的发展特点可以发现,目前创客空间呈现出结构社区自治性、崇尚创新创意理念、模式灵活开放、资源整合共享、低创新成本、利益的非追求以及非排斥性等共同特征。

与国外研究相比,当前国内对于创客空间的研究尚处于萌芽发展阶段,研究内容上主要集中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推动作用以及各种学习理论在创客空间下深度学习应用。而反观创客空间实践活动层面上,各项组织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据不完全统计显示,目前国内处于较为活跃状态的创客空间或创客聚集地有约28处,辐射区域覆盖了华北、华中、长三角、珠三角和东北地区,比较著名的有“北京创客空间”、上海“新车间”、深圳“柴火空间”[2];除此之外,创客空间在高校也得到快速发展,清华大学、上海同济大学、深圳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陆续成立了创客社团或创客空间,并通过开设工作坊、举办创客大赛、召开研讨会等方式推动高校创客运动与创客空间的发展,讓创客运动在中国的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当前创客空间研究的不足

高校大学生在经过专业、系统的理论学习之后,对专业发展、就业行业前景、社会经济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是创新创业最主要的潜在人群,加之正处于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如能正确地教育、引导和管理,必能达到创业就业理想的效果。但在高校创客空间应用与创新创业开展过程中,还面临以下一些问题:首先,创新创业与创客开展的理论、理念性较强,难以适应“互联网+”发展需求。不可否认,当前部分院校对于高校创客空间的应用是依托创业、就业理论课程开展进行的,仍采取传统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并搭配以资金、场所、师资配备、课时补贴、课题申请等方面的支撑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创客空间建设,本质上并未真正实现教师由“教”到“导”、学生由“学”到“练”的转变。尤其是“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上的变革,更显得难以适应发展需求。其次,创客空间功利化建设突出,缺乏相应师资建设和设施建设。尽管早在2014年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就曾明确提出“各地各高校要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3]然而在实际开展过程中更多的高校却将目光投向学生的创新创业竞赛成绩,并未真正意识到师资培训和硬件设施建设的重要性,也未真正将“人人皆能创新创业”的思想贯穿于教育之中。这也是深圳柴火创客空间、上海新车间等社会中独立运营创客空间得以蓬勃发展,而大学生创业园、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高校创客空间未取得显著成果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三,未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营造创客氛围,投入难以取得有效的产品市场。“互联网+”所带来的新媒体技术革命能为创客文化的营造提供更多的便捷,诸如各种微视频、微创客论坛纷纷涌现。然而当下高校并未充分据此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加之部分高校在创客空间资源、设施建设上盲目高投入,并未取得较高的社会认同,以及外界环境中税收、融资等方面在对大学生创业上的优惠政策也不理想,导致创新创业的实际成功转换率不高。

三、“互联网+”下双线互动创客空间的设计

“互联网+”的到来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和创客空间的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因而利用“互联网+”带来的优势,如何在创客空间中合理地将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成为未来发展的一大课题。本文分析当前创客空间的不足之处,借鉴国内外优秀创客空间发展的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基于‘互联网+’的大学生双线互动创客空间”模式,如图1所示。

这一双线互动创客空间充分发挥“互联网+”时代下微信、QQ、在线会议系统等新媒体优势,并且与高校创客协会、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创业指导中心等实体创客空间相联系,在线上和线下二者有机结合、相互协调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创客空间中“教育-交流-实践”三位一体的作用。著名作家周国平曾谈到“创造力无非是在强烈的兴趣推动下的持久努力,创造的两个重要因素,第一是兴趣,第二是良好的工作习惯”,双线互动创客空间的建立就是将一群拥有共同兴趣的大学生以“互联网+”的新载体聚集在一起,在实体创客空间上由专业的教师培养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包括科学、客观的探究态度,正确的创新思维培养和良好的创造灵感引导。在该创客空间互动探究可行性论证阶段,可由本校专业教师、一线校企合作技术人员共同组成,确保项目在未来市场的产品转化率,形成共同发展的积极作用。海尔集团与教育部教育信息管理中心联合发起的创客实验(M-lab)便是校企合作的成功案例,[4]并在青岛科技大学和重庆邮电大学成功建立了功能完备的创客空间,为大学生产品的商业转化提供支持与保障。

四、“互联网+”双线互动创客空间的实践开展流程

创客教育环节:创客教育在内容选取上要具有时代性、前沿性和融合性,也要具有实践性、创造性和灵活性,这就要求每个项目团队在构建之初需要发挥“互联网+”优势构建所需的预设资源,而每期教育的主题除了具有较强理论的高校教师外,也要具有更强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员,从而为一流创客团队的建设储备高素养人才。在创客教育的引导和培养方面,应通过宏观层面设计,形成“双创推进,四众发展”的教育体系,将双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四众(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完美结合起来。

创客互动探究环节:这是“双线互动创客空间”的核心与灵魂所在,一个创客项目是否具有实践意义以及当前条件是否具有研究可行的基础均需要在此环节论证。通过创客团队将各自创意理念的展示,项目论证小组在新媒体平台上进行论证和演绎,并与项目负责人协商沟通项目的改进和团队人员的搭配。当项目团队建设完成后,便由项目负责人和项目指导人员共同在创客空间带领团队完成整个项目,对于大学生的创客空间而言,如何有效利用线上网络教育和线下导师实训,形成有效、有力的创客团队力量,是整个双线互动创客空间的关键问题。

线上交流环节:“双线互动”中“线上”是基础,也是整个项目开展的着眼点和落脚点。“互联网+”下的线上交流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和便捷性,项目组成员既可以直播的方式实时将进展状况展示给负责人,也能将各自面临的问题快速与专家和负责人联系,以获取最及时的指导和帮助,确保项目进展速度和研发效果都在最佳状态,信息化时代下的“线上”交流打破了传统时空的界限,为创客项目的进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线下实践环节:应当看到,线上的所有交流互动最终都落实到实体创客空间的实践当中,而“做”永远比“学”难度更大,因而,线下创客空间的实践应用更需要监督与反馈。对于高校创客空间而言,这一反馈能在“互联网+”下得到最快度的反应,强化创客空间整体的后期监管联动,增强创客产品在市场的透明度和实效性,让产品具有更强的朝气与活力。

五、反思与展望

1.国家层面:要加大对创客空间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

尽管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我国创客运动迎来蓬勃发展的机遇,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十三五”期間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也提出要“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推进‘众创空间’建设,探索创客教育等新教育模式,使学生有较强的信息认识与创新意识”。然而当下国内的创客空间无论是资金投入和政策优惠与国外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与美国1000万美元的高校创客空间建设相比,我国政府有必要理性增加投入,合理面向高校和社会设立专项学术基金与创造发明基金,对于刚投入市场的创客产品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和融资帮助等政策支持,引燃“万众创新”的火种,让创客空间的发展蔚然成风,促使“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大步迈进。

2.社会层面:加强舆论引导烘托,贴近社会需求,形成“校政企”三方联动机制

习总书记强调,市场要活、创新要实、政策要宽,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市场主体创新的政策制度环境。[5]当下创客空间的发展处在“互联网+”的十字路口,必须通过正面的舆论引导,烘托“人人皆可为创客”的社会氛围,进而推动高校创客空间的建设,提升大学生主动创新的意识,“校政企”三方贴近社会需求的联动机制则显得尤为重要,高校要运用双线互动平台优势掌握创新教育动态、调整研究内容方向;企业要在技术设备和经济上支持高校创客空间建设,联合高校建立创客专家指导委员会,评估项目在社会投入的可行性及产品收益率,真正让创客空间成为筑梦、追梦、圆梦的家园。

3.高校层面:强化师资建设、开展各高校创客空间网上联合以提升产品转化率

教师作为创客运动推进和指导的主体,其本身就应成为具有较高创客素养的“超级创客”,“互联网+”的到来为师资理论培训和在线实践交流展示提供了平台,能让越来越多的创客指导教师成为与美国“创客教父”Mitch Altman一样优秀的讲师。而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也让高校间的创客空间逐渐呈现由独立空间到区域网络联盟、单一到多元、物理空间到虚拟空间的发展趋势,实现跨区域、跨技术的空间联盟,从而吸引更多专业创客人才的加入,达到集思广益、资源共享,以群策集成和协同效应提升产品在未来市场的转化率,例如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创业平台”便是这一空间联合的代表。

美国麦克.波特教授曾将后发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划分为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四个阶段。面对已进入创新驱动阶段、站在“互联网+”发展浪潮上的中国社会,依托于高校的人才优势建立创客空间,对实现创新驱动阶段的社会转型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据此提出基于“互联网+”的双线互动创客空间,以把握创客运动发展的契机,顺应创客空间建设的潮流,从而在政府、企业、高校以及社会媒体的推动力下塑造高校创新创业的新生态,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大步迈进。

参考文献:

[1]杨绪辉,沈书生.创客空间的内涵特征、教育价值与构建路径[J]教育研究,2016(3):29-30.

[2]创客空间:做什么,怎么做[DB/OL].(2016-10-18).http://paper.dzwww.com/dzrb/content/20150617/Articel10002MT.htm.

[3]陈斌.新时期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构建[J].继续教育研究,2016(8):10-11.

[4]王德宇,杨建新,李双寿.国内创客空间运行模式浅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5(5):33-34.

[5]王晓明.基于高校创客空间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D].西南交通大学,2016(5):15-20.

猜你喜欢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互联网+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