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美
摘 要: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思维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离骚》教学中力图以板书为依托,清晰呈现文章脉络,更有利于架构起学生对全文的认识,增强逻辑思维能力。
关键词:思维逻辑;《离骚》;板书
2017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新增语文的核心素养:语言运用与建构、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目标具体明确,内容丰富,紧跟时代潮流。在《离骚》教学中响应新课标要求,力图以板书为依托,清晰呈现文章脉络,更有利于架构起学生对全文的认识,增强逻辑思维能力。
《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以六字句为基本句式,加上虚字“兮”,参差变化,舒展自如;双句押韵,节奏铿锵而又活泼变化,间以楚地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因而“因声求气”,大量的诵读,感知韵律,体悟情感必不可少。然而发展独立阅读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更是必修课程的学习要求。
在《离骚》的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板书,从而清晰呈现文章脉络,更有利于架构起学生对全文的认识,体悟手法,感受诗人的情怀。
首先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之上,让同学们抓住诗歌的一句过渡句:“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关注“既有”“重之”,明白两者是相合相加的关系,板书中以“+”的符号呈现。根据承上启下原则,启发学生从前文去寻找“内美”,从后文去探究“修能(美好的才能)”的内涵。读“内美”之前的内容分析,板书清楚地呈现“内美”的几个特质(高贵的出身,奇特的生日,美好的名字)。诗人不仅有这些先天的优势,更是在积极地完善自己。学生从后文寻找他所做的一系列事情。提取出動词“扈”“纫”“搴”“揽”,通过这一系列动词的选取赏析屈原为了“修能”所做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
接着引导学生找出动词所对应的对象“江离、辟芷”“秋兰”“木兰”“宿莽”来思考他们的异同。这些都属于“香草”,;联系所学一些诗句,明晰这暗示着品德的高洁。屈原想把自身所用于的“内美”和努力去获得的这些“香草”送于“美人”。板书中用箭头明示。引导学生探究本诗所运用的“比兴”手法。板书突出《离骚》中最引人注目的两类意象:香草、美人。在《离骚》中“善鸟、香草、以配忠贞,……灵修、美人,以譬于君。”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香草美人”的深刻喻意。“香草”是他的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才能,“美人”是他心中所热爱的君王。他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要把自己美好的品德和超凡的才能都献给君王。
最后,他希望能够带着“内美”“修能”为君王做些什么呢?
他当仁不让地要为君王导路,使楚国实现从秽政、不善的法度中解脱出来,走向美政。这也是屈原的理想。在清晰的逻辑线条中可以使学生们深切感怀到屈原身处逆境仍心存祖国,拯救祖国的赤子之心。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屈原拥有些什么”“他努力在做些什么”“他这样做的目的何在”这一内在的骨架支撑,能更好的提升学生逻辑的思维能力。板书重点突出了“香草”“美人”。通过对这两个意象的研磨、赏析,更好的把握文的内核,从而深切地感受以屈原为代表的为美善理想而至死不渝、百折不挠的传统文化精神。
参考文献
[1]廖晨星.《离骚》教学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09):32-34.
[2]吴伟昌.多重品读对话赏读个性解读——《离骚》教学设计及反思[J].语文建设,2010(09):14-16.
[3]曾理华.以读促讲由易就难把握全诗——新课标人教版《离骚》教学设计案例[J].阅读与鉴赏(下旬),2011(06):75-77.
[4]黄伟.《离骚》教学反思[J].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上旬),2015(03):41-42.
[5]王晓开.《离骚》(节选)教学设计[J].新课程(教研),2011(1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