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莹
摘要:在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中,她运用乌托邦的写作手法描写恋爱过程,用异托邦来表现婚后生活,通过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写作手法还原了一个更深刻的现实。在这部小说中,作者设计了典型的童话故事般的情节结构、女性互助的女性乌托邦以及与世俗隔离的乌托邦空间来展现了爱情的理想性。班纳特夫妇之间地位的不平等、世俗、冷漠、机械的生活状态则是扭曲的婚姻生活的异托邦。然而正是爱情生活的理想性与婚后生活的异化的共存与对立形成奥斯汀对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权衡与思考。
关键词:奥斯汀;乌托邦;异托邦;傲慢与偏见
简·奥斯汀以描写十九世纪的婚恋小说而著名,她对于婚姻、家庭以及女性生存的状况有着独特的见解。国内外学者对于奥斯汀作品的研究也大多放在她的婚恋观上,却忽视了她对于小说中婚后生活的态度。在《傲慢与偏见》中,和奥斯汀以往大多数作品一样,将写作背景设置在英国的乡村,展现了乡村生活的闲适以及以谈婚论嫁为主题的谈论,最后结局都是男女主人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圆满结局,描写了一个乌托邦般的爱情故事。然而与此同时,她又以一种尖锐的笔触描写了班纳特夫妇在婚姻生活中冷漠以及不对等的地位。奥斯汀在描写婚姻的博弈与计算时,深刻地揭露了人性的丑恶。然而正是由于乌托邦与异托邦的对立描写使小说更加意味深长,令人深思。
一、理论基础:乌托邦与异托邦
乌托邦(Utopia)的说法起源于托马斯·莫尔(ThomasMore)的《乌托邦》一书。此书描写了乌托邦岛上人们以一种财产共有的方式生活,不分彼此,因而“乌托邦”一词也成为“空想”的代名词,指一种过于理想化,不可能实现的状态。而“乌托邦”小说便是指那些情节结构过于理想化或是与真实生活相差甚远的生活状态,有时候也可以指对未来生活虚构的一些文学作品。异托邦则正好相反,它是对乌托邦的否定与讽刺,揭露了乌托邦生活的不可能性与荒谬性,因此又可以称其为“反乌托邦”。那么这两种对立的描写手法是否有可能在同一部作品中同时存在呢?奥斯汀的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给出了肯定的答案。米兰·昆德拉曾经说过“小说不研究现实,而是研究存在,存在并不是已经发生的,存在是人的可能的场所。是一切入可以成为的,一切入所能够的。小说家发现人们这种或那种可能,画出‘存在的图’。”[1]42也就是作家并不是将现实发生或者存在的事情进行真实地刻画,而是去描绘可能存在的世界进行构图。所以一个作品是否成功也就取决于作家的观察力与想象力。在《傲慢与偏见》中,小说基于现实的因素,描绘出未来可能存在的联系,也正符合了一部优秀小说的要求,因此,乌托邦与异托邦两种对立同时出现正好构成了理想与现实的双重维度,丰富了作品的内容。
二、爱情乌托邦:理想世界的构建
布洛赫从精神层面来解释了乌托邦,他称乌托邦精神为“泛指对更好更完美的未来的期盼、预感和预显(pre-appearance)”。[2]奥斯汀《傲慢与偏见》中所描写的男婚女嫁的浪漫爱情故事正是符合了乌托邦的性质。具体细节表现在:童话般的情节结构安排;与世隔绝的乌托邦空间,以及互相帮助的姐妹的女性乌托邦社会。
在《傲慢与偏见》中,奥斯汀安排了类似于童话故事情节结构。班纳特家因为没有男嗣而丧失继承权,因而班纳特夫人最大的心愿就是让五个女儿体面地嫁出去。而就在班纳特夫人为了女儿们的婚嫁发愁的时候,奥斯汀戏剧性的给她的女儿们都安排了像王子一样的童话人物:给伊丽莎白安排了帅气富足的达西,给英吉安排了彬彬有礼又家族富裕的宾格莱。这些男主角就像童话中的王子的一样,他们的出现立刻改变了女主角的生活,瞬间从灰姑娘变成了令人羡慕的公主形象。而女主角們也跟童话故事中的灰姑娘相似,英吉善解人意、温柔体贴并且样貌端庄美丽;伊丽莎白则聪慧漂亮,很有自己的主见。而爱情的发展过程中也发生了很多的波折与阻碍。英吉因为个性内敛,不善于表达自己感情的性格使宾格莱不能确定英吉对他的感情,而达西对于此件事情错误的认知直接成了他们之间分手的导火索,让英吉和宾格莱险些分手。而这条线索也直接变成了阻碍伊丽莎白和达西之间的一个阻碍,再加上期间恶人韦伯翰的插足诽谤,柯林斯的求婚以及德·包尔夫人的威胁更加加剧了他们之间的矛盾。最主要的是伊丽莎白的“偏见”以及达西的“傲慢”差点使两人最后分道扬镳。而奥斯汀在写恋爱时总是将其放置在一种类似于乌托邦的环境下,最后他们都是童话式的结局:王子公主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在环境布局上,故事发生在美丽的英格兰乡村,环境优美、生活惬意。姑娘们坐在一起开心地聊天,在庭院里追打嬉闹以及波光粼粼的湖面……营造了一个理想化的乌托邦社会。而在小说的内容描写上,人们生活中总是围绕着男女婚姻问题,而少男少女似乎除了进入社交场所进行社交,似乎也没有其他事情去做。
在《傲慢与偏见》中,英吉性格温和,善于理性思维;伊丽莎白外向活泼,有点嫉恶如仇的豪放性格,而正因为她们性格的互补使她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想问题,为各自着想,互相帮助。比如伊丽莎白因为听信旁人的谣言,以及自己对达西具有很深的偏见的时候,只有英吉不断地劝说:“总是要求人家多多体察实情,以为事情往往可能弄错,可惜别人全把达西先生看作是天下再混账不过的人。”[3]159而在英吉与宾格莱互有情意的时候,伊丽莎白似乎要比英吉利还要高兴,在英吉病倒在宾格莱家时,伊丽莎白迅速赶到去照顾姐姐英吉。伊丽莎白和英吉的互帮互助不仅使各自的形象更加丰富,还构建了一个女性乌托邦的社会。
三、婚姻异托邦:婚姻状况的真实面貌
与奥斯汀描写的爱情乌托邦不同,她笔下的婚内生活是冷淡、不平等、世俗的一面,即异托邦的世界。
斯特罗克指出,班内特夫妇的婚姻生活对小说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整个《傲慢与偏见》情节都可以看作是建立在班内特家庭的紊乱之上的。”[4]21班内特夫妇无论是在性格品行还是在为人处世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差异。比如在班内特太太兴奋地告知班内特新消息时,班内特只是应声附和一声,不仅沉默不语不作回应,最后还带有调侃讽刺的意味说了一声:“你跟你的女儿比起来,她们哪一个都不能胜过你的美貌,你去了,宾格莱先生倒可能挑中你呢?[3]2”除此之外,在班纳特夫妇的多次对话中,班纳特先生总是打断班纳特太太说话,显得非常不耐烦,甚至经常躲在书房中来逃离太太无休不止的唠叨。从文中可以发现夫妻间最基本的沟通在班纳特夫妇之间都显得极为匮乏,以至于“他那位积累了二十三年经验的太太,还是摸不透他的性格。”[3]4而班纳特先生则将太太简单定义为“智力贫乏、不学无术、喜怒无常的女人。”[3]4班纳特夫妇长期处于一种相互疏远的状态:“夫妇之间的互敬互爱和推心置腹,都永远消失得无影无踪;他们对于家庭的幸福理想也完全给推翻了。”[3]267这种婚后夫妻异化的状态同样也出现在夏洛蒂身上,在他们的婚后生活中,他们就像两台按照系统设定好的独立运转的机器,互相履行彼此应尽的义务,并不存在感情的因素。在夏洛蒂的婚姻观中,婚姻似乎只是女性为了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的最佳途径。
在婚姻生活中夫妇之间的感情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最终总会落下一个夫妻之间渐行渐远的状态。夏洛蒂认为夫妻之间互相的了解都是多余的,因为在漫长的婚后生活中,如果彼此之间过于了解,缺点也会相应地全部展现,与其让彼此互相烦恼,倒不如做个糊涂人。
无论是班纳特夫妇还是柯林斯夫妇,在这场婚姻中他们的态度是更加现实的,也是乏味无趣的。奥斯汀没有描写伊丽莎白和达西的婚后生活,是否是对婚后生活的失望,避免让他们过寡淡无味的婚后生活吗?还是害怕异托邦的气氛覆盖了整本书的基调呢?
四、理想与现实:乌托邦与异托邦的抗衡
奥斯汀虽然将理想的浪漫爱情作为这篇小说的主旋律,但是她也将充满现实意味的婚姻生活的寡淡无味穿插在小说中,这使《傲慢与偏见》脱离了普通低级的爱情小说,成为研究婚恋与社会风俗的经典。在《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与夏洛蒂的婚姻观就彰显了乌托邦与异托邦之间的对立与抗衡。
班纳特先生的家产将由他的亲戚柯林斯继承,因此柯林斯计划在班纳特先生的五个女儿中选择一个作为自己的妻子,以减少抢夺他人财产的歉疚。当他第一次看到伊丽莎白的时候就认定她作为妻子,觉得伊丽莎白根本就没有拒绝他的理由,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伊丽莎白能嫁给他当属高攀。他认为尽管伊丽莎白有很多吸引入的地方,但是不幸的是她的财产太少,所以她的优点就都被抵消了。然而他求婚失败是他所出乎意料的,也是其他人没有想到的,因为在19世纪,大多数女性还是走了柯林斯所想的这条路,这就是当时的现实,比如夏绿蒂最后嫁给了柯林斯,她有着自己对于婚姻的看法:
“大凡家境不好又受过相当教育的青年女子,总是把结婚当做仅有的一条体面的道路。尽管结婚并不一定会使人幸福,但她总算给自己安排了一个可靠的储藏室,日后不致挨冻受饥。”[3]142-143夏绿蒂其实就是异托邦世界中的典型代表。
伊丽莎白从现实的异托邦中走了出来,选择去追求自己理想中的爱情乌托邦。然而相比伊丽莎白,夏绿蒂因为出身更低,相貌一般,财富值更少,因此她就更加务实,她急切想要找到一个家境殷实的丈夫,对于感情却没有什么要求。在对待吉英和宾格莱的感情问题上,夏绿蒂认为宾格莱是一个绝佳的丈夫人选,吉英应该抓住一切机会抓住宾格莱的心,再去考虑感情的事情:“得时时刻刻留神,一看到有机会可以逗引他,千万不要错过。等到能够把他抓到手,再从从容容地去谈恋爱也来得及。”[3]24而伊丽莎白则持不同意见,她尖锐地反驳道:
“我如果决心找个阔丈夫,或者干脆只要随便找个丈夫就算数,我或许会按照你的办法去做……就这么点时间来往,叫她(吉英)如何了解他的性格呢。”[3]25
奥斯汀在写爱情乌托邦的浪漫世界时,也加入了异托邦的现实因素,这表明了她理想浪漫的乌托邦在某种程度上对现实生活有所屈服和妥协,使得乌托邦和异托邦达到了一种平衡的制约状态,使小说有了更深层面的意义。
五、结语
通过对《傲慢与偏见》的分析可以发现,奥斯汀在小说中将爱情乌托邦与婚姻异托邦进行了鲜明的对比。读者不仅可以从爱情乌托邦中想象出浪漫理想的爱情故事,更是通过现实的异托邦世界与乌托邦的对比中体会到了生活中的全部面貌,对于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通过对爱情乌托邦与婚姻异托邦地对比描写,文章也表达了奥斯汀对于浪漫主义与理性主义之间的权衡和思考。
参考文献:
[1]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M].孟湄,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聯书店,1996.
[2]陈岸瑛.关于“乌托邦”内涵及概念演变的考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
[3]奥斯汀.傲慢与偏见[M].王科一,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4]Sturrockjanejane Austen’s Families[M].London&New York:Anthem Press,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