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 史妍
摘要:石刻艺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特殊的历史地位,独特的造型特点、表现手法和传承方式,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特有的民族特色和民族本元文化气息,具有独特的美学、教育价值,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世界观、审美观、道德观。无论在外在的形式上,还是对受教育者的德育以及形成完整的审美观、价值观,都对当代文化、艺术、教育有着其他文化、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传统的民间石刻艺术在当代有着极其重要的教育价值。
关键词:民间石刻;文化艺术;教育;发展;传承;创新
作为民族艺术象征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在近千年的传承过程中,容纳着几千年的文化涵养,凝聚着代代相传的技艺、情怀,是民族财富的聚宝盆;是维系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基础。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与发展,对增强民族凝聚力,复兴传统文化并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民间石刻艺术的功用和魅力在现如今并没有被很好地开发和运用,在本文中将详细阐述民间石刻艺术的教育价值,并以对石刻艺术的启发为例阐述当代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民间石刻艺术概述
民间石刻艺术作为民间文化艺术的一种,在我国民族艺术发展史中扮演着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情感寄托的艺术形态,其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传承,有着独特的重要性和其独特的艺术特点,是传统文化艺术体系中不可或缺的艺术形态之一。
民间石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民间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民间艺术的一种,民间石刻艺术是广大民众千百年来创造,传承和享用的智慧结晶。作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石刻形式多样,以浓郁的民族气息和独特的审美意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整个民族史上有着其无可替代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我国文化艺术的民族风情、特色,具有极强的民族情感。
二、民间石刻艺术的教育价值
民间艺术作为一种地域性特点鲜明,用途广泛的古老艺术形式,融入了民间大众的丰富思想情感,和我国传统哲学观一样,具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其审美价值、技能价值、教育价值等是不可忽视的。
(一)民间石刻艺术的审美价值
个人审美能力、审美意识、审美构成地不断提高多数是依赖不断对外界事物的学习和欣赏中逐步建立并完善的,尤其是对经过千百年历史考验的,富有丰富情感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化艺术的欣赏学习,更能够使个人审美能力得到健康积极的发展,归根到底个人审美能力的积累是在个人以及社会情感因素和文化积淀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对外部事物的学习来不断建立并完善的。
由于民间石刻艺术的特殊生长环境,在艺术情感和文化积淀上,民间石刻艺术中从一开始,便体现出极强的情感因素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极具审美、文化、技能以及创新价值,凝结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孕育着浪漫的艺术想象,情感真挚、毫不造作、质朴无华;技艺纯熟、生动形象、大气磅礴。尤其是在民间这样一种社会环境中,民间石刻艺术的情感认知功能、审美功能与技艺的结合更发挥得淋漓尽致,如在北方广大地区尤其是山东泰安及周围一带,人们往往在家门口雕刻一块写着“泰山石敢当”的石碑(见图1),来保佑住宅及家人的吉祥平安,而在绝大多数现代艺术形式中,这种情感的丰富性却未能充分体现在作品之上,而是一味地追求“形式美”,但情感是艺术创作和传播的重要因素,是个人审美价值更好体现并不断影响受众的重要环节。因此一件成功的艺术作品其内在情感必定丰富,也必定能够使受者产生共鸣。当然情感并不是一切艺术的主体性内容,但能够解释大量的艺术作品。
由于任何一种文化艺术也都源自民族民间文化的沃土中,并逐步吸取先进文化艺术形态发展而来,所以审视一件艺术作品也应基于其内在的滋生背景进行观赏。并且,民间石刻艺术在人类文明史中,有着深远独特的高超的艺术文化价值,也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哲学观,即阴阳相济、物极必反、相生相克的周而复始的分合哲理。在千百年的发展史中民间石刻艺术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积淀,深厚的艺术作品,使受众从民族民间艺术中领略到民族文明的发展和民族精神,体会到民族的豪放、雄壮、质朴及勤劳、勇敢、聪智的品格使我们认识到在欣赏一件具有美感的作品时,看到的不应仅仅是物体的外在的形式美,更多的,我们应该感受到的是物体所赋予的内在的思想情感;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件固态的艺术作品,而是感受到一件活态的
“情感传播器”,与此同时对当时的民族特点和社会背景进行综合的分析和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的真正的艺术价值、才能更好地发挥我们的审美能力,才能和创造者的情感相结合,找到共同点;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感受作品的创造者所赋予的深层次的东西,才能加强个人审美意识、提高个人审美能力、形成完整的审美观念,并不断使人们形成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以历史背景为参考的德审美价值体系,并不断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提高个人欣赏鉴赏美的能力。
(二)民间石刻艺术的技能价值
民间石刻艺术对教育的价值是不容忽视的,无论是在智力的提高、技能的提升以及对个人情感的丰富化、思维的形象性创造性上,都有其独特不可替代的意义。
民间石刻艺术在从秦汉的粗犷博大、浑厚之气;唐代的丰满、大气;明清的窈窕俊秀、规规矩矩,到现代的百家齐放,经历了千百年历史的洗礼,在制作工藝上多数沿袭了古代的制作工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保留了民间石刻的原始性和独特性,同时在制作工艺上多数是采取世代的家族相传,因此在同一时代民间石刻的造型特点有着大同小异的特点,也正因如此民间石刻才能有着更加丰富的特点和文化价值,也对当代人们能够更加深刻地学习、理解民间石刻艺术的发展和制作工艺。另外,民间石刻在对雕刻的物体多以石材的形式来定,也对不同质感的石材赋予不同质感不同内容的形象,做到与大自然的完美结合,这就要求石刻艺人们以随物赋形的大胆想象,赋予石刻艺术应有的形态,造就了民间石刻与其他艺术形态的不同。从艺术形式渊源上看,民间石刻艺术脱胎于青铜艺术,但又继承发扬了其雄伟壮观、庄重典雅、富有装饰性的特点,无论在取材还是内容上来讲都变得更加灵活,同时在手法上也更加运用自如、丰富多样,这也就使得民间石刻艺术超越了时间、空间的束缚如“泗水捞鼎”(见图2),并不断发展成为一种大众化的艺术,上至王侯将相,下至黎民百姓都可以创造和拥有这种艺术作品。在艺术的创作过程中,民间艺术不断继承传统技艺的同时,也不断吸取其他文化艺术形式运用于自身,不断突破时间、空间的界限、并不断营扩大造作品意境,大胆地运用夸张的想象,富有现代艺术的风范,但在大胆夸张的同时却不失注重细节的琢磨,使生活的细节在作品中得以体现。在表现手法上多样,并富有变化,主要结合浅浮雕、高浮雕、圆雕、线刻、阴刻、阳刻等技法于一体综合运用,但是又没有固定的模式,各种雕刻手法灵活运用却又不失整体的协调,线条、方圆的布局疏密有致、高低起伏。在一件作品中民间艺人可以完全根据个人喜好和想象对作品进行雕琢,加入个人思想和看法,表达个人的愿望,所用工具也极其简单,但在简单的工具下雕琢的作品却变化十足、活灵活现、气韵十足。所以人们在不断了解民间石刻艺术创作过程和欣赏艺术成品的同时,也不断地丰富超越个人的知识构成,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不断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发展认识和创造能力,不断培养提高对脑力劳动以及技能活动的兴趣和要求,不断充实文化、技能知识并运用于实践的兴趣和要求,并在不断学习欣赏民间石刻艺术的同时将个人所学不断变为人的知识、精神、技能财富,从而影响到个人生活的思想方向和劳动、社会积极性以及个人兴趣,也能加强个人的爱国情操和对民族艺术的热爱,加快民族传统艺术的复兴。
(三)民间石刻艺术的德育功用
德育作为不同历史时期共有的教育现象,具有社会性,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德育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具有深刻的历史性,强烈的民族性。在德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和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也具有很强的继承性。我国民间艺术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历代以来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文化思想内涵对民众的德育教育影响深远。
民间石刻艺术的德育作用是其最重要的功用之一,而且很可能是最高宗旨。例如秦汉之际,统治者利用绘画雕刻藻饰礼仪,宏协教化,即“与六书同功,四时并用”、“成教化、助人伦”。因此可以看出民间石刻教育意义的重要性。一个人乃至整个社会的道德品行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所组成,而道德行为又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民间石刻通过不断的情感体验去诱导劝善受者的情绪状态,使观赏者的情绪、道德观念随之改变,同时使观赏者通过直观的画面一次次去感受创造者的个人思想感情,从而不断地丰富和充实自身对于作品的各种感受,也正是这种感情经历的积累,受者个人整体道德规范和行为意识不断地发生潜移默化式的变化,同时也沟通了受者和创造者的思想感情的联系,但这种道德意识的转化途径主要还是通过直接给欣赏着以道德上的启悟,这也是由于这种艺术的载体所决定的。从大量遗留下的民间石刻来看,作为道德上的启悟,无不外乎是君臣父子、夫唱妇随、贞洁烈女、中庸和谐等的精神楷模了,不过民间石刻这种道德上的启悟与那些纯粹的训诫、劝善不同,它是通过直观的画面、通俗易懂的艺术语言来传达的道德意识,这种传达方式传达出来的道德意识的感染力效果显然比纯粹的训诫、劝善更为强烈和持久,使其不仅成为受者的道德样板,而且常常在无形中支配着人们的道德行为和情感。由此看来民间石刻艺术的道德感化力是一般道德条文和道德说教无以比拟的。因此在我们的民间艺术,包括民间石刻艺术,以及现当代其他艺术形态所塑造的形象基本都是正面的、积极的。假如我们所塑造的形象是消极负面的,可想而知人类道德观念也将受到巨大冲击。同时一件好的民间石刻艺术作品可以培养人们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情结,以乐观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歌颂生活,积极面对现实,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个人荣誉感。
从另一方面讲,一种艺术形态对受众施加影响绝对不是片面的,不会是从单一的某个部分进行影响,而是由其内在的多种内涵综合的影响受众,民间石刻艺术是传统文化的载体:由于种种原因,在悠久的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多数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予以保留传承的。反过来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助于我国传统文化、民族情感的传承与发扬。同时在民间石刻艺术不断与其他民间文化艺术相融合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吸收了传统文化、艺术的核心,也就是“以儒释道”,并且以儒释道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都在民间石刻艺术作品中有所体现。因为中华民族的道德意识形态是基于儒家思想以及宗教信仰有着不可割舍的联系,同时这种艺术核心和发展基础也不断潜移默化式影响着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其内在的丰富文化价值不断地提升,对于人们的道德活动也不断地施加影响,所以可以把传统艺术的内在文化价值作为是道德价值形成的补充和扩展的一种方式。
三、民间石刻艺术对雕塑教育的启示
现代雕塑艺术和民间石刻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共性,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有着民间石刻艺术所不具有的独特文化艺术价值。
对于民间石刻艺术而言其艺术的独特性和创造性以及丰富的情感思想,在我国各地民间石刻的风格和特点虽有共性但同时也具有极强的个性,每个城市发展历史,造就了其民间石刻艺术的个性艺术特点,民间石刻艺术的造型以及所表现出的内在思想情感和文化积淀等是与该区域城市的发展和历史文化特点相吻合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民间石刻艺术代表了其所在城市的历史文化形象,也正因如此民间石刻艺术在经历了千百年的历史变迁的同时,却不断得到壮大和发展。相对于民间石刻艺术而言现代城市雕塑虽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所处的生活环境质量及精神需求不断提高,再加之外来文化的冲击世界文化不断地大融合,现代城市雕塑应运而生,作为美化环境、陶冶情操、增进交流、扩大影响的艺术品,并在近20年得到了高度发展,摆脱了过去的完全宗教、祭祀、皇权的格局,真正走向社会、面向大众,被广泛地应用于城市环境中。现代城市雕塑虽然被广泛应用,但是在我国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其自身仍旧有着很大的缺陷和不足,由于发展不够成熟,不注重与城市本身艺术文化积淀的结合,未能有力地体现民族特色,地域风情,以至于很多现代城市雕塑在形式、内涵上不符合中国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与很多城市本身的文化历史格格不人。从民族角度看,时间的痕迹对一个城市一个民族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城市雕塑应该包含其发展过程的各个时代的痕迹,城市雕塑艺术,尤其是室外大型雕塑的功能价值更应该注意与城市本身的完美结合,这一点在民间石刻艺术上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和体现,这也是现代城市雕塑的一大弊病。换句话来说,城市雕塑艺术与时间的关系可以理解为时尚与经典的关系,在艺术的范畴里时尚是一种时代的特征,而经典就可以被视作一种可持续的价值,一种与城市本身的过去历史相融合的价值,对于艺术而言也只有具备了这种时空的跨越和考验才可以算得上是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品,甚至是民族的象征。基于以上,现代城市雕塑艺术如果想要在一个民族得以健康发展,应該是一个基于过去,把握现在和未来的持续发展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不好不坏的“结果”,也更应该不断地向民间艺术形式学习借鉴,并不断适应当地民俗和特色与其融为一体,融入当地的文化历史风情,因为民间的才能更好地体现一个民族、一个完整不经任何修改的地域特色,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未来不断地发展,并将现在与过去完美地结合,才能更好更长远地发展,才能树立城市标志性雕塑,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其社会、人文、历史、民族特色是不会改变的,改变和发展的仅仅是基于过去的现在和未来,在这种环境下,当代城市雕塑不断发展壮大并形成真正符合一个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势必依靠传承借鉴当地的特殊民间艺术,尤其是民间石刻艺术的发展过程和艺术特点,并不断创新来壮大自身。
四、结语
民间石刻艺术在我国艺术发展史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特点对当今文化、艺术、教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经过了千百年历史变迁之后的现在,我们感受到的民间石刻艺术在不断地继承传承下不断创新,不断融合先进的文化、艺术形式,并与当今科技相结合。虽然在这中间有着太多的坎坷,但是民间石刻艺术仍然作为民族文化的象征之一屹立于中华民族的艺术之林,并不断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体现出极强的教育价值,对当今城市雕塑艺术的健康发展也有着很大的参考价值,对于我们不断壮大的民族而言,民间石刻艺术依然充满活力。无论在造型、取材、文化内涵、艺术价值、民族情结、甚至人生观、价值观、伦理观、道德观上,民间石刻艺术都有着其他艺术形式无可替代的价值。
参考文献:
Ill王一侬,崔斌箴.“艺术学研究的方法与前景”学术研讨会综述[J].社会科学,2004(08).
[2]郄建业,张堃.从民间艺术看民族感情[J].包装工程,2007(06).
[3]范迎春.汉画像石刻艺术的功用初探[J].郴州师专学报,1997(02).
[4]马晓燕,刘悦秋.城市雕塑浅析[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2(02).
[5]吴喜红.论幼儿民间美术教育的当代价值[D].山东师范大学,2009.
[6]王福星,高兆军.关于民间艺术发展的思考[J].文艺传媒,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