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薇
摘要:音乐是一种直击人们心灵的艺术,它能够反映人们内心的真实情感,因此音乐的创作绝不能只流于表面的形式,更要尊重人的內心,也就是“不为艺术而艺术”。青主也是“不为艺术而艺术”的信奉者和表现主义的追随者,他在其理论著述《乐话》中提出了一系列经典的音乐理念:“音乐是上界的语言”“精神元素和数理元素的平衡”等等。本文将围绕《乐话》展开,从青主的生平经历、《乐话》中体现的音乐理念以及两代人的音乐理念异同来阐述,从而实现跨越时空两代人音乐理念的“碰撞”。
关键词:乐话;音乐理念;先锋性
青主是我国近代乐坛特殊的存在,是颇负盛名的音乐理论家,他也一度被后人冠以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先驱人物之一。当然除了艺术歌曲创作他在音乐理论的著述方面也很有成就,是一位创新精神与革命精神兼具的伟大音乐家。
近代音乐家青主有着“诗人作曲家”之称,一大部分是因为他对于艺术歌曲的创作与革新,他采用了西方先进创作技法和中国元素、中国诗歌的结合,使得他的艺术歌曲大气从容并具有浓郁中国味道,同时与西方先进创作技法相融,浑然天成;另一部分是他的理论著述《乐话》的创作,这是一部日记体写成的音乐著作,书中弥漫了青主对于亡妻怀念的酸涩和他对音乐独到见解的馨香,体现了青主的细腻和诗意。革命战士青主曾经历过一段长达四年的“亡命乐坛”时期,在此期间的青主并没有放弃自己的音乐创作也从未停止对于音乐的思考。“亡命乐坛”四年间他先后出版了六十余篇音乐文论并出版了《乐话》《音乐通论》两部著作。“亡命乐坛”的四年是青主创作的黄金时期,他凭借着自己先天的音乐天赋和对音乐的热爱以及自己留学德国的音乐经验倾注于自己为数并不算多的音乐成果中,独树一帜的音乐理念,笔锋犀利的音乐评价以及炉火纯青的音乐创作手法,让青主一跃成为新音乐二三十年代时期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音乐作曲家、音乐美学家、音乐批评家。他的才华和丰富的经历为他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争得了一席之地。
一、青主先生的主要音乐作品与其音乐美学思想
(一)青主先生的主要著作
青主先生的创作高峰期主要集中在他“亡命乐坛”的那短短的四年,这四年可以说是对他之前人生的经验总结的大爆发,就连青主本人也始料未及,原本只打算混饭吃而写作的作品竟造成了如此大的反响。
如果按照音乐类型来分可分为:艺术歌曲三十余首包括《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等等多首优秀的歌曲作品,其中他的大部分歌曲都存于《清歌集》和与德国妻子爱丽丝合作的《音境》中。青主在艺术歌曲方面的造诣深厚,至今难以让人超越,他被人称为艺术歌曲专业化创作的先驱人物之一,他的艺术作品结合了欧美先进的创作技法,又不乏中国传统文化所体现的处处庄重和典雅气质,他写作的艺术歌曲极具美学价值。
理论著述主要有两部分别是《乐话》和《音乐通论》,以及他晚年时翻译梅雅尔和丽莎等人的一些音乐著作。其中《乐话》是青主先生怀念亡妻阿逑所作,以日记体的形式写作而成,通过日常与亡妻的对话阐述自己的音乐观念。
(二)表现主义和神学音乐美学思想的渗透
青主本人早年留学德国受多种西方音乐思潮的影响,我觉得这其中最明显也是最重要的当属19世纪德国表现主义。它倡导“艺术要反映人内心深处心灵的真实,反对粗俗的临摹和反映外界实物,提倡直击心灵的内心艺术”。这也多次被青主提及于他的著作《乐话》之中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音乐理念之中。马丁路德的神学美学思想也同样影响着青主,他曾经在《乐话》中引用过马丁路德的一首诗歌:“谁从事音乐,谁就有了一份上界的职业,因为上界的天使,个个都是以音乐为职业的,而最初的音乐,是推源于上界。”可见神学音乐思想也对其影响颇深,因此青主认为世界种种充满了严密的逻辑性和顺序性,要求我们要有强大的理性精神,世界才能发展,人类才能进步,但是只有音乐才能绕过繁复的逻辑顺序直击人们的内心,因为音乐是一种内心和内心的交流方式,这就是青主先生对表现主义和神学思想的艺术性的内化。
二、青主《乐话》中体现的音乐理念
(一)“音乐是上界的语言”
青主在《乐话》中多次提到的“音乐是上界的语言”,其实是他内心之中对于音乐的一种高度理想化心灵设置。他在对这一观点进行论述的时候谈到将我们所处的世界分为“三界”,即书中经常出现的“外界”“内界””和“上界”,这一观点是青主先生受德国表现主义和马丁路德神学美学思想影响下并结合自身音乐理念不断内化的结果,他也曾因这一观点被打上“唯心主义者”一度被世人所诟病。
音乐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但他同时又是一种精神,青主先生在这里所说的“音乐是上界的语言”实际上指的是音乐不是一种口头表达艺术,音乐应该是一种内心和内心交流的心灵艺术,这一点就延续了表现主义后期人们所主张的直击心灵的艺术。音乐是一种灵魂的语言,是描写灵魂现实状态的一种独特的艺术。音乐更多的是具有感性的作用,其教育作用往往是通过感性的接受作用来完成的。如果要求音乐像文学、戏剧那样,非常直接、非常形象、非常具体地去反映社会现实,那将使它难以胜任。在青主先生的《音乐通论》中复述过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凡是都能被称为艺术的,它都是一种来自于我们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神奇的力量,这一力量是用来帮助我们来抵抗压迫着我们的外界的万事万物,是我们的心灵依托,而要将这种力量用音响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成了音乐。
(二)对国乐的思考
青主对封建礼乐禁锢国乐发展这一现状也在《乐话》中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您说要把中国的音乐改善,但是据我看来,中国的音乐是没有把它改善的可能,非要把它根本改造,实在是没有希望。”青主先生所认为的中国音乐是一种很接近自然声响的音乐,是一种向自然界“乞灵”的音乐,是一种徒劳的,对自然界妄加揣测的音乐。他对于国乐的希冀绝不逊于任何人,从他在自己的多首艺术歌曲中融入了大量的国乐的元素就可以看出。青主先生对于国乐的态度就像是看待一个顽劣的孩子,虽然他急于期盼它成长和发展的恨铁不成钢的态度使得他在语言上有失偏颇,但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他内心深处对国乐刻骨铭心的爱。青主心中对音乐的绝对理想化使他将音乐的“音乐性”置于首位,这也是他憎恨礼乐的首要原因,也是对心爱的国乐大失所望的原因,胡乱的将音乐与其他事物联系在一起,本就破坏了音乐的主体性,还有什么艺术性可言呢?
(三)“不为艺术而艺术”及精神元素和数理元素的平衡
有音乐家曾说道:为艺术而艺术,绝对比为了喝酒而喝酒更没有价值。青主当然不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人,因为他是德国表现主义的拥护者,反对极端的艺术性而忽略内心深处的真实。他认为音乐是一门伟大的艺术,一定要有所反应,绝不做形式的空壳。因此,青主先生在《乐话》中用了整个一章节去重点论述了这个问题。他提出了精神元素与数理元素要平衡、两者不可有所偏重的音乐理念。精神元素和数理元素有很多理解方式,比如内容与形式等也都大同小异,用青主的话来说音乐由四个要素构成,它们分别是声调、节拍、和音(今念作和声)和曲调。而青主认为音乐创作者要把握他们之间的关系并协调他们的平衡。
在他看来若音乐是一个整体的话,节拍是音乐的“脉搏”,也就是音乐的数理元素,而声调则是其灵魂的所在,是它的精神元素。青主对于精神元素和数理元素相平衡的执着不止体现在他的理论著作当中,还体现在他的音乐创作当中,他对其他人作品的欣赏也常常带着自己的这种尺度。比如他并不欣赏印象主义的作品,他认为这一类的作品“只有一种麻木不仁的声调”,可以说是相当的不欣赏了,因为“音乐不能成为无内容纯粹形式的营造”。
三、青主《乐话》中音乐理念的先锋性与现代人的音乐观念
由于早期出国留学的经历,使得青主音乐觀念方面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这其中一些观点由于极具先锋性并不能被人们所接受,首当其冲的就是上文中提过的对当时“国乐的看法和思考”。青主先生对音乐有一种绝对理想化的执念,他认为音乐是不该被任何事物有目的的捆绑从而消耗音乐价值的。由于中国自西周开始的封建礼乐制度一直影响人们至深,这不仅阻碍了社会的进步,而且还禁锢了音乐家的音乐创作。他在艺术歌曲创作方面的独树一帜的深厚的音乐创作手法,将西方作曲技法与中国近现代诗歌相结合,将音乐符号用先进科学的手法,调和出浓厚的中国风韵。
对于看待音乐作品的态度上,现代人对于音乐作品也没有像20世纪人们那样严格的审视,相反“是否朗朗上口”就是他们最执着的评价尺度。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各种音乐文化和音乐类型铺天盖地地向人们席卷而来,让人们应接不暇。但网络带来的音乐大多都比较华丽,曲风也不拘一格,虽然作为流行音乐来讲网络大大促进了音乐发展,但对于古典乐就不一样了。它反而会使人意志不坚定产生浮躁感。在这个拥有多元音乐文化的时代中,音乐转变了角色,不再是上世纪乃至数千年前的那个严肃的老者,满身的条条框框虽然内涵规矩,但总是无法让人亲近:现在的它更像是一位花样年华的少女,缤纷且浮夸,让人好奇令人侧目。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就像上世纪的人喜欢古典纯音乐的居多,而现代年青人则喜欢流行音乐及多种音乐类型。这就像命运交响曲和小苹果的差别。现代人的音乐观念好像没有什么统一定义。若非要分个一二,那就是当下人的音乐理念跟青主先生的音乐理念有一点是很相像的,那就是不喜欢为了追求艺术而刻意艺术化的去创作音乐,而是更中意遵从自己的内心。
参考文献:
[1]青主.乐话[M].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
[2]青主.音乐的好尚[J].乐艺,1930(2):32-40.
[3]刘会洋.浅析青主艺术歌曲的音乐风格一以我住长江头为例[J].文艺理论,2016(1):15-21.
[4]尹浩杰.青主的革命历程及其创作[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25-40.
[5]青主.我亦来谈谈所谓国乐问题[J].音乐教育,1934(8):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