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艳敏
摘 要: 很多读者可能认为,贝内特太太是一个“智力贫乏、孤陋寡闻、喜怒无常”的女人。“她人生的大事,是把女儿们嫁出去;她人生的快慰,是访亲拜友和打听消息”。但作者却认为贝内特太太首先是一个可爱的女人,其次是一位可怜、可悲的女人。简·奥斯丁把道德家和幽默家这两个倾向搀混在一起,贝内特太太则生动地映入读者的眼帘。
关键词: 可爱 可怜 可悲 《傲慢与偏见》 贝内特太太
英国文艺批评家安·塞·布雷德利指出:“简·奥斯丁有两个明显的倾向,她是一个道德家和幽默家。这两个倾向经常搀混在一起,甚至是完全融合的。”贝内特夫人就是奥斯丁笔下道德和幽默的杰出典范。一方面,贝内特太太是一个可爱的“小女人”。另一方面,她又是一个可悲、可怜甚至可恨的女人。
有人说,“女人如水,遇直则直,遇弯则弯”。家庭中的女性是男人塑造出来的,遇到对的人、爱的人,女人会莹润有加;否则,女人就可能变成怨妇,或者庸俗无聊的人。贝内特太太就是后者。
贝内特太太育有5女,由于作者的有意安排,年长的两个既貌美又有修养,年龄小一些的不是相貌平平,就是作风不检点。其实,我认为,只要有一个出类拔萃的,就是做母亲的功劳。因为没有一个孩子是能够自学成才的。尤其是年长的子女优秀,更说明在婚姻家庭的早期,贝内特太太在相夫教子方面一定是下了工夫的,为什么后来懈怠了呢?从一位女性读者的角度看,我觉得是家庭没有给她坚持下去的力量。家庭的力量来源于谁?贝内特先生。
我认为不是贝内特太太不可爱,而是她曾经可爱过(从贝内特夫妇话语当中可以看出,她曾经是个漂亮的女人),否则贝内特先生为何娶她为妻?贝内特太太落得个“不讨喜”的结局,是可怜又可悲的。当今时代,又有多少曾经或美丽或温柔的女子,从可爱走到了可怜、可悲的境地呢?
一、一个可爱的女人
1.相夫教子,养育了五个女儿。其中两个品貌出众,即简和伊丽莎白;三女儿虽然容貌不出众,但是懂得从才学上弥补,虽然在作者著书的年代或在作者眼里,这可能不算优点,但在当今社会,这是多么宝贵的品质。而且,对于一个“书呆子”而言,我们完全能够理解她的行为做作和思想迂腐。丈夫贝内特先生几乎完全不管家事,按照现在的评价,就是个迂腐的书呆子,他能尽享家庭的幸福,是托了太太的福。
2.和邻居和睦相处。不论其出发点是什么,动机是否高尚,但是她尽可能考虑到邻居们的感受,说话尽可能委婉。每次人来人往、大宴请,几乎都是贝内特太太一个人在操劳。
如参加过内瑟菲尔德庄园舞会的第二天,贝内特太太尽管内心并不欣赏夏洛特,但还是很有克制地、客客气气地对夏洛特说道:“昨晚你可开了个好头啊,夏洛特。”
3.为女儿们的未来担心操劳。不要说贝内特太太是势利的、庸俗的,对于一个对未来生活完全没有安全感的五个姑娘的母亲来说,要她高尚是很困难的。对于她那样一个女人来说,嫁女儿是她的人生目标,每当听说来了一位单身男子,她都会把他同她的某一位女儿联系起来。虽然这听起来有点不靠谱,但她确实一直为女儿们的婚事费神。同时,她总是期望女儿们能嫁一个有财产的单身汉,说到底还不是希望女儿后半生衣食无忧?这些都是无可厚非的。
4.有家族意识,注重家庭财富积累。为了保住家庭财富不流失,甚至不惜牺牲女儿的幸福,把她嫁给女儿根本不喜欢的柯林斯先生。出发点是好的,只不过方式太极端,甚至荒谬。
5.“好恶写在脸上”。贝内特太太是一个头脑简单、直白率真的老女人。遇到开心的事,就手舞足蹈、喜形于色;不如意,则脸色大变。当她听说新来的富有的邻居是个单身男子时,立刻想到自己的女儿;当她看到女儿受宾利先生邀请,连跳了两曲舞后,高兴得“唧唧喳喳”;大女儿接到内瑟菲尔德送来的邀请函,“喜得两眼闪亮”,还想方设法地让大女儿在那里留宿,“喜气盈盈地连声预祝天气变坏”。任何人都能一眼洞察她的用心,但她还是要给自己的心思找个合理的托词。
二、一个可怜的女人
1.嫁了一个不懂得珍惜,也不愿意帮助自己完善的丈夫。正如我们都能读到和理解的那样,贝内特夫妇有五个女儿,而大女儿和二女儿是很受欣赏的,尤其是大女儿,既漂亮又稳重,既多愁善感又善解人意,处处为他人着想。设想一下,两个年长的女儿貌美,说明父母基因强大;品质优秀,说明家教有方;多才多艺,说明父母重视对子女的培养。所有这些,难道没有母亲的功劳吗?年幼的两个女儿不够稳重,难道就是母亲一个人的失职吗?从几位女儿的培养和教育等可以看出,曾经的贝内特太太是一位对生活充满热情,对孩子充满期待的漂亮女人。是不懂得珍惜、不懂得帮助自己进步的丈夫促进了她对美好生活的“幻灭”。
2.没有矢志不移地专注于孩子的教育和培养,没能得到孩子的尊重和理解。五个女儿,只有年长的两位德才出众,对两位年幼的教育培养不够,尤其是对小女儿莉迪亚恣意放纵,差点酿成难以弥补的大错。就如很多中国式家庭一样,很多家长都溺爱年幼的孩子。贝内特太太也犯了相同的错误,所以,小说当中和读者的理解都将过错指向了她,这是不公正的。而且,我一再认为,教育子女绝不是母亲一个人的责任。为什么没有人把矛盾指向贝内特先生呢?
3.过于追崇物质财富,三观定位不正确。中国有句古语:富养姑娘穷养儿。男孩要“穷”养:吃苦受罪,历尽沧桑,日后方能有所作为、有担当;女孩要“富”养:生活精致、无忧无虑,优越的生活就像一针强劲的免疫针,使她以后对抗诱惑,明辨真伪,成为知情识趣、优雅美丽的女子。中国这句古话对西方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也适用。贝内特太太出身并不富裕,没有多少财产,又由于没有儿子,女儿们继承不了父亲贝内特名下那点有限的财产,导致贝内特太太爱财,嫌贫爱富。这本身是对未来生活不自信的一种表现。她甚至不惜牺牲女儿的幸福,要她嫁给将来要继承她家家产的柯林斯先生。当然,彼时的英国,女人们完全依附男人而生活,没有谋生的权利和机会也是她爱钱、追求物质财富的原因之一。
4.在家庭中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在周围人群中口碑也不好,自己浑然不知,依然我行我素。贝内特太太在同辈人心目中是没有地位的;在晚辈心目中是不受尊敬的。人们甚至经常看在她比较优秀的年长的两个女儿的面子上,不跟她计较。在很多场合,贝内特太太都言行不妥,惹得他人鄙夷,但她自己却浑然不知;或不以为然,依然我行我素,仿佛一个顽皮的孩子,蹬鼻子上脸般令人讨厌。
三、一个可悲的女人
贝内特太太的可悲之处是时代造就的产物。
1.她认同了那个年代女人依附男人的观念。对于那样一个漠视自己、人前背后都没有表示出对自己应有的尊重的丈夫,她唯一的抱怨就是:你一点都不同情我脆弱的神经(my poor nerves)。
2.不了解也不懂自己的丈夫。“贝内特先生是个古怪人……他太太积二十三年之经验,还摸不透他的性格”。贝内特先生挖苦她,她仿佛并不在意,或者根本听不出来。当贝内特夫人劝说贝内特先生拜访宾利先生的时候,贝内特先生说:“我看没那个必要……要不你索性打发她们自己去……你的姿色并不亚于她们当中的任何一个,你一去,宾利先生倒作兴看中你呢。”她答道:“亲爱的,你太抬举我啦!我以前确实有过美貌的时候……”
3.“她的人生大事,是把女儿们嫁出去”——但她终究没有考虑过,女儿们自己想要嫁什么样的人,嫁得好不好;“亲爱的莉迪亚真可怜,落得个没人照应”;听到莉迪亚最后结婚了的消息,喜不自禁:“并没有因为担心女儿得不到幸福而感到不安,也没有因为她行为不端而觉得丢脸。”“女儿出嫁时没有新衣服是件丢脸的事,而对于她的私奔,对于她婚前跟威克姆同居了两个星期,却丝毫不感到羞耻。”
4.当贝内特先生说五个女儿中,只有莉齐伶俐一些的时候,贝内特太太说:“你怎么动不动就说自己的孩子蠢?我即使真想看不起谁家的孩子,那也绝不会是我自己的孩子。”这既是母爱使然,又是一个自私小女人的表现。
5.贝内特太太的可悲还体现在她对婚姻的态度上。小说中描述了四起姻缘:夏洛特和柯林斯的婚姻,完全建立在经济基础上;莉迪亚和威克姆的婚姻,纯粹建立在美貌和情欲的基础上;伊丽莎白和简的婚姻,则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也是作者奥斯丁肯定的婚姻。可是,所有这些婚姻建立的基础都不是打动贝内特太太的初衷——她的初衷就是把女儿嫁出去,而且最好对方是个“有钱的单身汉”,其他的她都无暇顾及。既不祝福夏洛特的婚姻、不以莉迪亚的行为感到羞耻又不在意伊丽莎白和简是否找到了真爱。她在意的是女儿嫁出去了的结果。
她被定义为:智力贫乏、孤陋寡闻、喜怒无常的女人。她人生的大事是把女儿们嫁出去;她人生的快慰是访亲拜友和打听消息。她说:“我要是能看到一个女儿美满地住进内瑟菲尔德庄园”“看到其他几个女儿也嫁给这样的好人家,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纵观同时期的西方文学作品,描绘生动丰满的母亲形象的很多。但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具备争议性评论的不太多。我想,对于贝内特太太持有肯定态度的人很少,在我心中,始终对这样一个母亲拥有些许肯定、几丝同情和怜悯,当然,也有厌烦和不满。
参考文献:
[1]朱虹.奥斯丁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2]伊恩·沃特.简·奥斯丁评论集[M].第35页
[3]孙致礼.傲慢与偏见[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1.
[4]胡文仲,平洪,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35-46.
[5]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