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雪琴
摘 要:在新课改的强烈冲击下,我们逐渐的意识到,无论在哪一学科课程当中,都应贯彻好以生为本的理念,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和时间,引发学生的自主思考等,实现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因此,高中教师在新课程的引导下,在语文教学的实际开展中,也应以此为导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其能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得到更多。基于此,本文将以此为话题进行研究,希望对相关工作的展开发挥出借鉴价值。
关键词:高中语文;自学能力;培养研究
前言:新课标倡导,高中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积极地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使得学生的学习更加自主、独立等,促使学生本身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的逐渐形成。因此,在这样的导向下,在实践教学的开展中,教师也应致力于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被唤起,将学科价值展现出来。
一、基于预习环节,培养自学能力
在学生整个的学习活动当中,预习这一环节是非常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开端,将对学生最终的学习成效产生非常大的效用[1]。在预习环节当中,可以使得学生对所学内容形成初步理解,其中包含课文的阅读、参考书的查阅、解题、写作及作者背景了解、问题的发现等等,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因此,在教学实践当中,为了促使学生本身的自学能力得到真正地增强,教师就可以将课前预习这一环节入手,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锻炼,使得最终的学习成效得到显著增强。
例如,当学生在开展预习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学会独立的思考和探索,应打破以往的被动模式,在阅读中思考和发现一些问题等,便于在后续课堂上解惑答疑,使得学生在课堂中集中专注力,促使其的知识体系变得更加完善。此外,教师也可以借助一些现代技术,来对学生的预习起到导向作用,避免学生的預习方向出现偏差。比如,在讲解《滕王阁序》一课的过程中,教师在课前就可以结合本课重点进行生动化的处理形成微课,并借助微信、QQ等平台上传给学生,便于学生在预习当中的运用,促使其预习的针对性、实效性大大增强,使得学生在这其中的学习能力得到锻炼。
二、结合课堂教学,培养自学能力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路径[2]。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实际开展当中,教师一定要善于借助各种各样的方法,促使学生自学能力的增强,达到理想中的成效。
例如,首先,合作学习。比如,在讲解《林黛玉进贾府》这一小说节选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相关的影视片段,让学生进行观看;而在这之后,教师就可以进行设问:“假如你是林黛玉的话在进入到贾府中,会有着怎样的感受呢?”“你觉得作者这一节的写作意图究竟是什么呢?”引发学生的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使得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畅所欲言,使其能阐述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实现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其次,情境创设[3]。比如,在讲解《烛之武退秦师》一课的过程中,由于本篇古文的情节性比较强,教师就可以尝试着另外一种教学引导模式。如,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改编成课本剧,并以角色划分的方式在课堂中展现出来,使得学生在这其中锻炼各项能力等,并使得学生的参与兴趣得到增强。
最后,思维导图。比如,在讲解《故都的秋》一课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预留自主空间,让学生自己尝试着根据实际的课文内容绘制成思维导图,使得学生在这其中更好的理清文章的内容、框架等,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得到实现,促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增强。
三、注重课后复习,培养自学能力
在语文教学当中,课后的主要内容,就是累积、总结、归纳等,只有开展好这一环节,才能使得学生的知识网络得到完善,使得学习效果得到增强。因此,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从课后复习上入手,使得学生的各项能力得到锻炼。
例如,在复习的过程中,除了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知识内容外,也应为学生布置一些开放性、考点多的题目等,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题目进行思考和分析,使得学生在这其中实现灵活变通、举一反三等,促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得到增强,使得学生的自学和学习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
四、明确学习目标,培养自学能力
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单单依赖于课前、课中、课后这三个环节的引导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让学生产生想要自学的愿望和需求,才能促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真正地增强。因此,在语文教学的实际开展中,基于高中生现阶段的特点,教师也应发挥好自身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尝试着自己制定一些学习计划、学习目标等,实现有的放矢,使得学生为了目标的达成而努力,真正地实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这一目标。
例如,目标是学生学习活动中非常重要的导向,也是学生思维的起点。因此,在自学能力的培养当中,教师一定要加强对此方面的注重。比如,在这其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现阶段实际的学习情况来制定学习目标,教师不要参与其中,但可以给学生一些参考意见,使得学生为了目标的达成而努力,促使其的各项能力得到真正地加强。
结论:总之,和其他学科相比较,语文学科更加侧重于学生的内在想法,答案也并不是唯一、固定的,而是有着灵活变化的,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想法和观点。因此,特别是在新课程的导向下,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革新教育模式,促使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等,包容学生在学习中不同的观点和想法,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畅所欲言等,真正的实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何鑫.高中语文“思维品质”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19(08):3-6.
[2]谢晓辉.论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核心素养[J].教育科学论坛,2019(08):21-23.
[3]易晓,杜红梅.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语文阅读课程建设[J].教育科学论坛,2019(08):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