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骧
摘 要:在文章详细记述了余弦定理的教学设计及其过程。通过提出实际问题—联系旧知—得出新知。设计此教学环节,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数学抽象、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
关键词:解三角形;余弦定理;数学核心素养
教学内容为《数学(必修5)》(苏教版)第1章“解三角形”第2节“余弦定理”。本课作为章节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已学的解直角三角形、三角函数、向量和正弦定理等知识的基础上,发现并证明余弦定理。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现余弦定理,启发学生由向量数量积的多种解法。让学生体会定性与定量、特殊与一般等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数学抽象、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通过研究三角形与三角函数、向量之间的关系,发现和证明余弦定理;
教学重点:余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
教学难点:用向量法推导余弦定理。
1 教学引入
问题1:在一个湖中有两个与陆地相临但彼此不相接的半岛,如何求这两个半岛间的直线距离?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对测量直线距离进行数学建模,构造以陆地、小岛为顶点的三角形中,将该测量情境转化为“已知三角形中的两条边及其夹角,求另外一条边”的问题。
这个题学生很容易解决,即转化为:在△ABC中,已知AC=b,AB=c和角A,求a。
问题2:回顾一下你所学的知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刚刚学习过正弦定理(正弦定理可解决一类是已知两角及其一边解三角形;另一类是已知两边及其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的问题),但用这种方法解决该问题的过程很繁杂。
2 教师引导,联系旧知
问题3:从该题所涉及的三角形看(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及其夹角),我们在哪儿见过类似的条件?
【设计意图】用类比已知条件的方式让学生回忆平面向量数量积的相关问题。利用向量具有几何形式和代数形式的“双重特性”,将几何关系转化成代数关系。
在例题的板演环节,有针对性地请了两名学生,比较了他们在求解时所使用的两种方法,让学生感受选取正弦和余弦定理解题的利弊。同时,已知两边及其夹角,此三角形唯一可解.教师可让学生回顾初中时全等三角形的的判别方法,正、余弦定理的出现衔接了两部分内容,给出了解三角形出现边角多解的原因。
5 回顾反思
5.1 以史为鉴,挖掘教材
余弦定理是在初中已學的“边的关系”勾股定理(a2+b2=c2)基础上的拓展延伸。在非直角三角形中,a2+b2≠c2,那么,它们究竟相差多少呢?有无规律或结论?这进一步引发数学思维上的深入思考,于是对“边角关系”展开等量探索。同时,当角A为直角,即在直角三角形中为0,勾股定理成立,即为余弦定理的特例。
5.2 多种证明,把握逻辑联系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同是对于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讨结果,在教学中均是通过类似的生活、数学情境引入以体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在教学中,以“向量数量积”为核心,顺势引导,学生自然会将求解向量数量积的多种方法进行思考,多种证明方法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有机的组织,形成联系,便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框架体系,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核心素养。虽然余弦定理的证明方法很多,但本节课的学习重难点是用向量法推导余弦定理,引导学生回顾向量以及用向量法解决问题,而其余的多种证法要求学生在课下完成,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最优化。让学生逐渐明白数学证明的作用不只是确认结论的正确性,抓住知识体系之间的联系融合,促进学生加深对数学的理解,体会数学是自然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丁益民.“解三角形”教学设计中的几个环节的思考[J].中国数学教育(高中版),2015(11):15-17.
[3] 李善良,葛军.高中新课程问题与对策:数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4] 鲍建生,周超.数学学习的心理基础与过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5] 顾彦琼,汪晓勤.HPM视角下的余弦定理复习课的教学[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5(2):52-57.
[6] 吕亚军,顾正刚.数学探究课堂构建中的支撑点——由一道数学探究题的教学谈起[J].上海中学数学,2016(7-8):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