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播撒优秀传统文化之种

2019-09-10 01:51陈圣英
安徽教育科研 2019年10期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素质教育

陈圣英

摘要:围绕素质教育的根本导向,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融入方式。以立德树人为宗旨,探索采用多样、合理的教学方法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语言文字学习的语文教学实践中。

关键词:素质教育 文化自信 优秀传统文化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中建立自己的文化自信十分重要。2017年1月,中央专门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年秋季正式启用的统编语文教材较之老版本更加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尤其在选文上更加注重“增加传统文化篇目”。因此,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担当的使命和责任。这既是我们的任务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一、重视悟读品读,寓教于“场景再现”之中。

优秀传统文化大多来源于生活中,如何引导缺少生活阅历的小学生读懂作者当年的生活感悟呢?我在教学中尝试“场景再现”,采用“诵读——感悟——诵读”的教学方式。1.在场景再现中诵读2.在角色置换中模仿古人口吻仿读3.在编演升华中感悟。如在学习《赠汪伦》这首诗时,我这样设计:第一,微课导入,场景再现,了解创作背景及人物关系。先播放微课,演绎一下当年汪伦修书盛邀李白来泾川游玩的历史故事和场景。通过微课使学生了解此诗的背景:汪伦信中那句“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是吸引李白前来游玩的理由,而现实中的“十里桃花”只是一个水潭之名,而“万家酒店”也仅是酒店店主姓万而已。短短的微课,学生了解了本诗的创作背景和人物关系,同时再现的场景,激发了学生吟读此诗的兴趣,学生披情入诗,反复吟读。第二,理解诗意,想象场景,品诗悟情。在初读大致了解每句诗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诗人告别朋友的场景,深入理解每句诗的内涵,通过“想象—读—悟—再读—诵读”,感悟诗句所蕴含的深厚情谊,透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所描绘的诗人告别朋友的情景,领悟诗句体现的朋友之间深情厚谊。第三,角色置换,模仿古人,编演吟诵,拓展延伸。古诗词是浓缩的剧,虽短短二十几个字,却高度概括着景和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给人很大的想象空间,非常适合编演吟诵。在学生初读、品读、理解之后,引导学生分小组合作表演吟诵,可以将微课中介绍的内容和场景以及人物的语言融入表演中。学生模仿古人吟诵,吟诵得有模有样。一首古诗的演绎、吟诵,让经典诵读的种子埋进每个学生的心里。学生们爱上吟诵,在吟诵中感悟,在感悟和运用中提升语文素养。

再如,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学习贺知章的《咏柳》一诗时,课前就可以让学生在大河边看初春的垂柳,看一排排河边的细柳,观柳叶的形,知柳叶的美,更感知二月春风如剪刀般的魅力。教师教学中播放精美的课件。在有生活场景观察的基础上学习,理解诗文的难度大大降低。学生朗读“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时画面感十足,读“不知細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时也是韵味十足。

二、善于创设情境,寓教于“故事讲述”之中。

小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重在精神的滋养,而不是一味的灌输,因此在教学中采用适合儿童的教学方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与讲故事活动结合起来,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从而达到文化精神的慢慢培育。

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适合与故事相结合教学。如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学习生字、积累词语;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读好故事,在故事情境中学习语言,体会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再如《西门豹》一文的学习。该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魏王派西门豹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用自己的智慧,带领老百姓破除迷信,然后兴修水利,发展当地经济的历史故事。作为一个古代地方官员,西门豹一心为百姓着想,敢于反对迷信,尊重科学的品质是值得后人尊敬的。教师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创设谈话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可以设计分角色朗读、分角色表演。小组合作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学生在故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理解故事人物,在此基础上合理想象丰富人物语言,在故事表演中进行语言实践,感受正义与邪恶,培育正确的善恶观念。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应是优化教学设计,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真正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好。

三、开展诵读活动,寓教于“经典诵读”之中。

近年来,央视有一档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很火,可以说该节目点燃了很多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更是为小学教育教学提供了一个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新路径:中华经典文化诵读。

在班级里组织 “班级诗词大会”、“我是诗词小达人”等活动,每期可以按照不同主题组织活动,如诗句接龙、读诗说作者、看图猜诗、按条件猜作者、凭内容猜诗句等。

此外,还可以积极组织开展全校乃至全县(区)范围内的“经典诵读”活动,在更大舞台上让小学生积极参与诵读表演,以激发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和兴趣。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我们要让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让学生爱上祖国的语言文字,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学更应突出这一点,在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突出核心价值,寓教于“家国情怀”之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有乡愁乡情,更有浓郁的家国情怀。学习这些知识,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教学《示儿》一课时,可先向学生介绍陆游的生平。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屡受投降派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临终前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于是作诗《示儿》为遗嘱,表达了他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而强烈的爱国热情。他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对后人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学习这首诗,重在激发学生的浓烈的家国情怀,明白“家是小的国,国是大的家”的道理,从而达到教育孩子们从小树立爱国爱民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的目的。

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重视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将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融入教学实践中。如果在学生稚嫩的心田中播下一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就一定会提升素质教育成果,在文化自信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收获灿烂的中华文明之花。

责任编辑:陆晨阳

猜你喜欢
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素质教育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中树立文化自信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也谈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