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
摘要: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小学语文课程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在传播传统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应引起相关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挖掘教材内容、古诗词教学等环节,将传统文化渗入其中,让传统文化的精髓陶冶学生的情操,于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重点探究了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旨在通过教师有意识地教学,全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 传统文化教育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成为教学的主流。传统文化教育既符合现代教育需求,又能促进基础教育目标的实现,还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应引起教师的重视。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转变观念,将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通过课堂和课外两个阵地,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核心素养。
一、立足语文课堂教学,让民族传统文化落地
语文课堂作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也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此为基地,在传授学生语文知识和方法的同时,深挖文学作品中的美,并将其中蕴藏的“思想美”“内容美”融入学生的心中,来发展他们的核心素养,促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挖掘教材内容,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课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既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又极具美感和人文思想,其中的经典故事《孔子拜师》《孔融让梨》放到现代依然给人启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精心选取这类课文,来强化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普及工作,让枯燥的说教和课本有机融合,满足学生听故事的需求,寓教于乐,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之间,对传统文化具有更深入的认识,提高他们学习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例如,我在教授三年级语文上册《孔子拜师》一课时,注重挖掘教材的内涵,在教授完基础知识之后,我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提出了几个探究性问题。问题一:古人是怎么拜师的?问题二:关于尊师重道的成语、诗词你知道哪些?请举例说明。问题三:现在,这种尊师重道的传统是否还存在?问题四:如果你是老师,你希望你的学生做些什么?这些问题学生可先进行小组讨论,之后在课堂上进行小组成果展示。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了直观的认识,培养了他们的文化自信。这样的教学设计,既帮助学生巩固了课本知识,又有效达成了教学目标,还润物无声地培养了他们的核心素养,不着痕迹,事半功倍。
2.通过古诗词学习,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小学语文几乎各个年级教材都选编了一些脍炙人口的古诗词,如《春晓》《秋思》《长相思》等。这些优秀的古诗词不仅意境优美、语言凝练,还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教师在教授这些古诗词时,可从学生实际出发,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在教授《春晓》时,就可采用情景教学法,通过播放与诗中描绘情境相宜的投影图片,再加上教师生动的语言,搭配优美的音乐,来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再适当穿插诗歌的创作背景,使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不仅能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从而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转变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认识,从小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吟诵古诗词,通过抑扬顿挫的诵读,来体会经典古诗词中的优美意境,了解诗人的感情。因为古诗词往往具有较强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央视的《经典咏流传》节目甚至把古诗词编成了歌曲,用音律直观展现诗词的美丽动人之处。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完全可以通过多媒体来播放这些古诗词歌曲,如《明月几时有》《明日歌》《苔》等,用与时俱进、喜闻乐见的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不同类型古诗词的偏好进行分组,让他们自由组合进行学唱,或进行歌曲创作,以此提高他们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
3.增开国学课程,接受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
我们的国学,经历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的洗礼,蕴含着中华民族生存的大思想、大智慧,可谓博大精深,影响深远。从小能让孩子学习国学,可能是老师和家长给孩子成长、成人、成才过程中最好的礼物。“腹有诗书气自华”,讓民族传统文化为孩子的人生上好底色,为孩子开蒙启智打好基础,涵养他们的人文情怀,筑牢他们的文化根基,培养谦谦幼君子、翩翩少儿郎。诵读国学经典,感悟国学精粹,接受国学浸染。在快乐中开悟,在愉悦中体验,在自得中体会国学文化的独特魅力。比如,在一二年级引入《三字经》《弟子规》,趣味阅读,联系生活,熟读成诵。三四年级引入小古文,边读边猜,读悟结合,仿古吟唱,熟读成诵。五六年级加入《论语》,古今对读,悟中求实,学以致用,熟读成诵。教师在进行国学教学时,需要深入浅出,引经据典,用一个个小故事展现国学之美。
仁、义、礼、智、信、恕、忠、宽都能够融入学生心灵。家长说:“有时候,孩子能情不自禁地给大家背诵和讲解《论语》中的经典名句,幸福感不由自主地写在脸上。有时候还能用学到的知识来对照检查和规范自己的言行。”每次上课前的拜孔子、拜师礼,更是对孩子品质的培养,让孩子对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心存感恩,做尊师重礼的好儿郎……
西汉初著名的思想家董仲舒言: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老师的言传身教,能让孩子们“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坚持国学课程学习,亦可让学生形成深厚的文化积淀、永不褪色的文化底蕴,成为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的谦谦君子,用国学的博大精深为孩子的人生价值观引路。
二、充分利用语文实践活动,积极开展民族传统文化宣传
为了使传统文化更好地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落地,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在利用课堂阵地的同时,也不应忽视课外实践活动。“得法与课上,得益于课下”正是此意。
1.每天5分钟,民族传统文化大家讲
教师在教学中,可从本班的实际情况出发,每天抽出5分钟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演讲。演讲可安排在课前,演讲的内容为民族传统文化,形式不限,既可以是名人故事,也可以是各民族风俗习惯、诗词歌赋等。为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可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赋以组员不同的任务分工(任务分工组内循环),再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演讲内容,搜集演讲材料,准备演讲展示。当所有学生演讲完毕之后,对各小组演讲进行点评,评选出最优秀的小组。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既为学生了解民族传统文化提供了崭新的渠道,又加强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合作,还提高了学生的演讲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2.走出校门,践行民族传统文化
生活即语文。陶行知说:“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生活为语文的学习与运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教材、语文课堂这样的小范围、小空间,而要将语文与生活密切地联系到一起,突出学生的自我实践活动,在语文中体悟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来源于生活,更要植根于生活。每次的研学旅行中,我都会预先准备一种民族传统文化作为切入点。比如要去南山竹海,了解到那里有“孝”文化、竹文化,我就以“孝”“竹”为切入点,临行前,和学生们一起回顾“黄香温席”的故事,再搜集二十四孝故事,有取舍地学习,最后了解一下新时代的二十四孝;关于竹,我先让学生们小组合作,找出竹的生长过程、竹的价值、竹的特点,再找一找与竹相关的经典文学作品,感受传统文化中对竹的赞誉……有知识储备之后,再去欣赏“孝”文化、竹文化,学生的理解、见解就能更加深刻,教育的形式也就被淡化了。
结语
综上所述,核心素養背景下,教师要想更好地开展小学语文教育,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妨以传统文化为圆点,开辟课堂、课外两个阵地,将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融入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在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达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光,普照更多的新时代少年的心田!
参考文献:
[1]许晓杰.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阅读方略[J].课外语文,2014,(10).
[2]贺玲.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学习(上),2014,(05).
责任编辑:陆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