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丽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重要讲话提出:一切伟大的事业都需要合格的人才来担当。中职教育模式“重技术、轻人文”正在影响技术精英培养。如今,学生价值观混乱、精神贫瘠的现状普遍,急功近利、自我为中心、传统美德淡薄、低级趣味滋生、社会价值意义淡漠、实用主义倾向严重等已经成为中职教育中尖锐的问题。同时,大数据时代数据的多样灵活、快捷复杂性,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学校教学不能只关注学科的知识技能传授,还需要去关注价值观及品德教育等素养教育。作为职业学校教师更应该明确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真正落实到位。素养提高不仅是德育教师的职责,更要在专业课教学中将素养教育融入其中。
素养落实到基础学科
素质教育突出的是学生作为一般人的身心整体和全面发展。虽然后来对于身心全面发展素质结构的理解补充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等素质要素,但整体来看,“素质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的回应还是不够的。因此,探究整合信息化教学和核心素养能力,推进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内涵化发展,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核心能力发展尤显重要。
“素养提升”应如何落实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如何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寻找出一个良好的教学方法,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为学生的职业道路添砖加瓦,为社会培养出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人才而服务。
课程任务多元化
分析教材,形成有理论支撑,注重可行性、操作性的教学案例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真实工作任务和学生学习的认知过程为基础,积极地创设真实的工作和学习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有效学习及人文素养的渗入和教师的有效授课形成有效的评价方案。
计算机应用基础操作案例以围绕职场办公需求设置,创设情境,与职业应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职业素养。将邀请函、计划书设计等融入职场礼仪;将产品销售、员工信息等信息表制作中渗入工作岗位认同感、敬业精神等;将演示文稿编辑与创新意识相结合,充分引领学生从知识认知到情感升华。
创设情境,提升加强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形成《计算机应用基础》学科课堂教学的具体策略和对有效学习指导一般性策略,构建学生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平台。要充分展开课堂交互活动,让学生产生想法、发展想法,促进多元理解,使学生的想法之间有实质性碰撞和争鸣,在教师的引导下达成“共识”,实现知识建构。课堂教学形式深入研究,构建相应有效教学模式使之行之有效。充分开展实践活动,结合具体教材的特点,建构“渗透性活动课”,不仅要求教师主动地“教”,更要求学生主动地“学”,实现“教学做合一”的中职教育环境,帮助他们形成更加连贯的知识观和更加全面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倡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在提升学生们信息素养的情况下,增强学生的职业素质。比如,根据学校的各种活动,为成人礼、社团、各类比赛制作宣传广告,演示文稿展示。专门有学生团队为各社团做宣传包装等服务。此外,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获得了知识,了解了课程主旨,对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采用校企合作,可以让学生到企业中学习,参观企业工作流程,并与教材中的内容对比。之后学生可以利用所学知识在企业中进行产品宣传策划,仓储信息化管理,从而解决一些专业问题。课堂教学和课外實践相结合,不仅便于中职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在实践中,而且还能实现学习、生活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从而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灵活的应用专业知识,为今后的学习和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活动形式多样化,技能、传统文化知识融合升华 全面提高教师专业素养,通过“学科渗透”、结合教学环节“潜移默化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年节、七夕节、中秋等传统节日制作各种宣传文案,传统习俗科普知识展示等活动,让学生感受传统之美,使传统文化的教育多样化、生动化,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立德树人。借助动画效果生动展示各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在不同活动课中通过“渗透”“浸染”的方式,从而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与洗礼,使学生的思维更加跳跃,实现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养,最终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结束语
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提升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跳一跳摘桃子带来的愉悦。学生主动、积极学习方式的形成,除了课堂上45分钟的培养,也离不开课堂以外的其他时间。还需要教师作深入的探究,去思考应怎样把课堂教学做为研究的焦点,把教学研究与实际教学、学生核心素养有机密切结合起来的问题,有效实现利用信息化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实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