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兵
摘 要: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导学案的有效编写和科学使用,通过此次课堂观察活动的实践与研究,全组教师认识到导学案就是通往高效课堂的一叶扁舟,若要让这一扁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则需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导学案的编制要突出学科特色,二是导学案的构成要体现思維容量,三是导学案的使用要注重检查落实。
关键词:导学案;激发兴趣;自主学习
(一)导学案的编制要突出学科特色
在我校“五元四驱”高效课堂研究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导学案的的编写和使用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由于受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点评小结·课堂检测”这“五环节”模式的影响,各个学科编写的导学案在形式上呈现“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检测·拓展延伸”的趋同化倾向,这就导致了导学案学科特色不够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本学科的学习兴趣。那么,要想语文学科的导学案真正突出语文学科的特色,“五元四驱”模式下的语文课堂不缺失“语文味”,那还得紧紧抓住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特点来做文章,尤其可在人文性这点下些功夫。比如《游褒禅山记》的导学案,“预习案——预则立,不预则废”“探究案——学而不思则罔”“检测案——磨砺以须,及锋而试”“拓展篇——博观约取,厚积薄发”这几个类似小标题的的语句,不但使导学案的结构框架一目了然,而且也对学生进行了情感的熏陶与教育,几句通俗易懂的文言语句给导学案平添了几分文学甚至文化的意味。但稍有遗憾的是,检测案中的“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人提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号召,乘风破浪,锐意改革。请你结合文中有关“志、力、物”三者的论述,谈谈我们在学习中应该怎样做才能真正落实“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一问题设计和语言表述都略带政治学科的色彩,少了点语文学科的内涵。另外,语文还是一门注重听说读写基本能力训练的学科,尤其是读写结合可在导学案上体现得更明确,在《游褒禅山记》的导学案上,“使用说明”“自主学习”这两部分都明确地提出了“反复诵读”“自由朗读”“力争背诵”等相关要求,而探究案和检测案中的问题设计更多地强调了对学生书写能力的训练。
(二)导学案的构成要体现思维容量
一张优秀的导学案是显性与隐性的统一,是有限与无限的结合。不管是知识的归纳、素材的链接,还是问题的设计、学法的指导,在导学案上的呈现都是显性的、有限的,既然如此,那么导学案的真正价值就在于要用这些显性的、有限的东西牵引出隐性的、无限的思维空间。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通过这次课堂观察,我们一致认为,可以从导学案的构成入手,完整的导学案至少应由“预习案”“探究案”“检测案”三部分构成。具体来说,在“预习案”这一部分,无论是基础知识的整理,还是预习提纲的拟定,都应还主动权给学生,尊重学生的需求,在《游褒禅山记》导学案的“预习案”中,在每个范例的后面设置了“我有补充”或“我有疑问”的方框,这就在无形中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扩充了导学案的思维容量。在“探究案”这一部分,最关键的就是要设计出一个既具有限制性(挖掘文本核心)又具有开放性(激发学生思维)的探究问题,要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能生成新的问题和结论,这些即时生成的课堂教学资源就是学生智慧的结晶,思维的突破。《游褒禅山记》导学案上探究问题的设计在这点上略显不够。在“检测案”这一部分,最理想的检测题的设计,应该是检测题既要达到检测本堂课内容的目的,又要起到为下堂课作铺垫的作用。当然,此外还可以增加“知识链接”“拓展延伸”等栏目,让导学案上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三)导学案的使用要注重检查落实
编制一张优秀的导学案需要花费上课教师很多精力,教师对导学案所能带来的效果也充满期待,但有时现实的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在本次课堂观察活动中,有一观察小组对学生有效使用导学案进行了调查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学生们对导学案还没有形成良好的认知、使用习惯。对教师的点评,学生的展示往往置若罔闻,只注意自己的展示,无视集体或他人的智慧。课堂中,学生在展示交流阶段的留在学案上的笔记是最少的,在小结部分仅是被动地照抄课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是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是否考虑到了尽量地激发学生对完成导学案所产生的兴趣。二是老师将导学案发给学生后是否进行了及时的检查。对于前者而言,如果能够在编制学案时,尽量地捕捉到学生的兴奋点,那学生就会有主动去落实的欲望,这样往往会事半功倍;对于后者来说,如果教师能够充分地发挥小组长的作用,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这次课堂观察中,上课教师对导学案上“预习案”进行了全批全改,并且在课堂上对导学案的完成情况进行了反馈,可以说这一部分学生落实的情况很好。但是,课堂中对学生落实导学案的情况关注得很少,课后因一个课堂观察小组分析学案的需要也未及时回收学案进行批阅,这些都是落实不到位的表现。其实,对学生而言,更多的时候在老师的督促检查下,对导学案的的重视和落实情况都要好很多。因此,要从老师和学生两方面着手,才能够真正把导学案的检查落实做到实处,让导学案发挥其最大的价值。
毋庸置疑,通过这次课堂观察活动,全组老师对导学案的有效编写和科学使用有了更深的认识,但仍然还存在一些困惑,比如说,学案导学是不是会束缚老师和学生的思维,让课堂少了因无法预设而意外呈现出了的魅力;再比如说如何在学案上科学地体现分层探究的要求,还比如说导学案上“基础知识归纳的点与面的结合”“探究问题设计的紧与松的把握”“课堂延伸和知识链接的丰富性和关联度”“导学案的兴趣点和兴奋点”等问题的细化、有效等问题,当然,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待于做出进一步的探讨与研究。惟其如此,导学案这一叶扁舟才能驶达彼岸。
参考文献
[1] 沈毅,崔允漷.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D].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 张海晨、李炳亭.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D].山东文艺出版社,2010.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十二·五”教育科学重点规划课题《基于学习共同体的“五元四驱”高效课堂研究》(课题批准号:XJK012AZXX0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