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剑兰
我国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倡导信息技术应用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与教学融合,是希望找到一种全新的、能实现教育信息化宏伟目标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即能够实现“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的途径与方法,以解决长期以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一直成效不显,即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始终未能真正产生出革命性影响这一重大问题。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内涵与本质
(一)“深度融合”与“整合”的区别
既然用“深度融合”观念与做法取代“整合”观念与做法的目的是想要真正触及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而不是只用于改进教学手段、方法这类“渐进式修修补补”,可见“深度融合”的观念与做法和传统“整合”观念与做法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深度融合”要求实现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而“整合”不要求,也不关注这种变革。
(二)“深度融合”的定义
为了认识和理解“学校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的确切内涵,我们先来看看下面的简单逻辑推理:由于“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所以“课堂教学”应是“学校教育”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既然“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系统”的最重要、最核心内容,那么,“课堂教学结构”自然就应当是“学校教育系统的主要结构”。基于此,实现了“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自然就等同于实现了学校教育系统最主要的“结构性变革”,这应当是合乎逻辑的结论。
“学校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的基本内涵就是要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根本变革。而“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又是指什么呢?在我国学者提出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中,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给出的定义为:“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基本思路與途径方法
(一)实施“深度融合”的基本思路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系统的主体与核心,而学校教育系统又是整个教育系统的主体与核心,所以,实施整个“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的基本思路,就是实施“深度融合”的基本思路,就应当是变革课堂教学结构。对于中国的现实来说,这种结构性变革的具体内容就是要将教师主宰课堂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结构,改变为既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二)实施“深度融合”的途径方法
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深层次整合)的途径方法,涉及以下三个环节:一是“要深刻认识课堂教学结构变革的具体内容”;二是要实施能有效变革课堂教学结构的创新“教学模式”;三是要开发出相关学科的丰富学习资源,以便作为学生的认知探究工具、协作交流工具和情感体验与内化工具。下面对这三个环节的具体内容及实施方式,即实施“深度融合”的途径方法进行具体论证与阐述。
环节1:深刻认识课堂教学结构变革的具体内容
课堂教学结构是教学系统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教学结构的变革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它要落实到课堂教学系统四个要素地位和作用的改变上,即教师要由课堂教学的主宰和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学生要由知识灌输的对象和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情感体验与内化的主体;教学内容要由只是依赖一本教材,转变为以教材为主、并有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相配合;教学媒体要由只是辅助教师突破重点、难点的形象化教学工具,转变为既能辅助教师的“教”,又能促进学生自主地“学”,如在做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先用常规仪器按传统实验方法进行演示,由于常规实验仪器的限制蜡烛在光屏上所形成的像随着物距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一现象不是很明显,致使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特点不甚理解,并产生迷惑。此时我改为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凸透镜成像规律模拟实验,演示物距从无穷远至小于焦距的整个实验过程中物距、像距和像的变化的情况,整个模拟实验过程流畅、直观、明了,从而使学生对该实验有了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从而使学习者得到更丰富、有效的认知探究工具、协作交流工具及情感体验与内化工具的支持。
环节2:实施能有效变革传统课堂教学结构的创新“教学模式”
要想将“课堂教学结构变革”(课堂教学系统四个要素地位、作用的改变)这一目标真正落到实处,只有通过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并实施有效的教学模式才有可能;为此,应在不同学科中采用能实现课堂教学结构变革的创新“教学模式”。近年来受到全球教师热烈追捧的“翻转课堂”,就是这样一种教学模式。如果能真正比较全面、深入地来观察翻转课堂的作用与效果,就会发现,事实上,“翻转课堂”同时关注课堂教学系统的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这四个要素),并力图实现课堂教学系统四个要素地位与作用的改变,而四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到底应如何改变?这正是前面提到的、实施“深度融合”途径方法的第一个环节的要求,即“要深刻认识课堂教学结构变革的具体内容”。这就充分说明变革传统课堂教学结构,正是“翻转课堂”的本质特征所在。也正因为如此,“翻转课堂”才能成为实现课堂教学结构变革的有效教学模式。
环节3:开发相关学科的丰富学习资源。
不同学科应开发的不同学习资源为:人文与社会科学类,应是各种扩展阅读材料;自然科学类,应是不同学科的建模软件、仿真实验、制表工具以及交互性课件等;外语学科,是与社会现实及大自然密切相关的“扩展听、读材料”;在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指导下,必须将创新教学模式与各种学习资源,通过必要的教师培训,使之切实运用于课堂教学过程。
只有上述三个环节都逐一贯彻、落实了,才有可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根本变革,从而使各学科的教学质量与学生的综合素质有较大幅度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