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水墨艺术中的文化跨界与思维转译浅析

2019-09-10 15:04林洪钱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文化融合多样性包容性

内容摘要:当今文化在交互参照与整合现代化与全球化的趋势中,除了延展人的文化活动范围,也加速了社会与信息的流动性。在全球性的时代,文化的交流与冲击是在所难免,通常也在文化的并置下更容易了解彼此的差异与独特性,在文化的比照中显现出彼此的特点,在对话中更能展露出各自的优势和弱点,同时通过「文化并置」,也在彼此文化的串流中得到养份与成长。而文化的融合更可造就新的文化气象,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展现文化的气度与辐射广度。

关键词:文化并置 文化融合 包容性 多样性

「水墨艺术」悠久的历史传统,多元发展现象,已成为华人艺术的重要资产,艺术面貌的推陈出新,是建立在发扬传统、呼应当代的基础上。而各个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不可否認地,所有新的或外来的文化思维与实践,都必需透过在地既有的语言、观点、喜好、品味、生活形态,以及价值思维体系的“转译”与“转化”,并融入在教学中将学生的创作观和群众生活与审美意识相互衔接,同时与当地文化产生新的意涵,也就所谓文化的「在地化」过程。“转译”是从“他者”的形式出发,将“他者”融入自身的文化语境,形成在地性沟通的视觉语言,具有一种横向活动。“转化”是自我意识辩证的过程,为一种纵向的活动,让转化对象结合主体达到深化作用形成个人创作的言语。“转译”的现象赋予自我(或主体)一种新的方式来看待世界(或客体),而“转化”的活动给予自身一种化学性变化的思想创发,是一种创造性的自我对话,也是形塑独特自身意识的成长过程。

一.当代艺术思潮中水墨的承载与转化

台湾艺评家、艺术家何怀硕认为:“艺术主要在反映一定文化环境中之个人的心声,这里面包括了对历史的继承与批判、对人生之新体认、对时代之批评、对未来的憧憬。”①任何艺术创作,其实都具有时代性的意义,其时代的作评、对未来的憧憬。”任何艺术创作,其实都具有时代性的意义,其时代的作品面貌、形式美感、审美品味,都是作品当代存在的价值。而作品不论是何种形式,在完成的一剎那,便是当下时间的凝集。凝集的是对于当下生活的体悟,凝集的是创作者阶段性思想,重要的是,这些艺术创作、图像展现,凝集了当代一批人的呼应,创作者藉由某种表现手法融入自身思维与生活体验将之转化传统艺术形式与当下自我意识。

另外,当代的绘画表现也因时代的审美而介入了西方艺术的新观点、新的思维,而这些新的思维、新的观点影响了当代水墨创作者的作品面貌与形式风格。当中作品有讽喻政治的、反省人性价值观的、关心社会与环境问题的,当然也有单纯探讨艺术观点问题的。所以说当代水墨在绘画语言的变革,正是伴随着西方艺术理论新思潮同时进行演绎的。在今天很多从事“新水墨”创作的艺术家身上,几乎都呈现了出了一个特点是,深深地受到西方美术新思潮以来流入的“后现代”艺术理论的涤荡。一方面坚守着水墨造型语言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受到新艺术思潮的浸染,他们主观上希望将非水墨造型的传统语言方式带入当下的水墨画创作中,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消化与转译此艺术理想。

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高行健的画作以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形式转化出当代美学思潮,开创出当代水墨的新艺术形式言语,将画作以水墨画技法和美学特质与西方抽象形式内涵融合,水墨黑白的基调,自然地勾绘出光影的幻动,推动情绪与感知的起伏,启发深层的自省。其光影表现,晕染出静思的时空,笔触技法的洒脱流畅,犹如音乐于大气流动的韵律,而水墨画留白的美学,让观赏者拥有无限的想象空间,广博柔美的画面也塑造出禅意的浩瀚恢弘,对映人形的渺小以及沉静的氛围,缀出淡淡的沧桑感,切实地反映出人生的现实写照。现居香港的著名文学评论家刘再复,评价高行健的创作是“扎根中国文化又超越中国文化,追寻的是人类普世价值”。无论是文字或墨色,高行健在作品中淋漓尽致表达他对生命与艺术最真挚的观想,而如此超越国域境界的语态,也使他备受世界各国艺术机构所推崇礼遇,使传统的精神与世界文化作对话。

二.新的时代转译出新的材质与思维

在西方现代艺术各种流派“持续”影响的情形下,艺术创作涌现出的多种观念和形式的探索,对于调节原有的单一的艺术模式上,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也使艺术带有明显的“移植”与“拿来”痕迹。因此,当代艺术的最初进程实际上是一种思想解放与观念变革的混合体,拓展艺术思想的意义大于作品的美学价值。随着社会步入市场经济,社会转型的速度加快,社会文化心理也出现急剧的分野。毫无疑问,这社会快速的发展变迁为艺术家的感知与思维带来了丰富的创作资源,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艺术也越来越紧密地与国际艺术产生联系。当代艺术创作者尝试开始寻找本土的文化主题,艺术家更多地直面社会现实,用艺术的语言方式陈述自己的文化立场,在内涵上反映了社会变革的多种面貌,也开始形成艺术家各自的语言风格。

陈师曾曾经谈论文人写意画的价值中提到,“文人画首重精神,不贵形式”、“精神优美,形式欠缺”②但水墨的发展自明清以后,总是在模古与仿古的承袭下在呈现,水墨形式的相因承袭终究会失去原始的表现张力与创新价值,故而当代水墨在朝着多元发展的同时,即已预置了新生的契机。独创性是艺术作品的生命,每个有才能的艺术家都应当其领域中再进行新的探索和创造,学习者应当根据不同的生活经验与感受,不同的艺术修养,不同的审美观点和爱好,选择适宜于自己表现的题材,运用自己擅长的表现方式,发展自己的艺术风格。③当代艺术风行下,近年来水墨虽有不少有志之士力求创新,也有不同风貌的出现,但以「装置艺术」、「复合媒材」、「录像艺术」、「数字艺术」等当今主流艺术表现受到较多的注视眼光。

艺术的表现没有一成不变的基础,而美感思维也总是随着时代而演化,而刘国松说到:印象派的基础不会成为野兽派的基础,野兽派的基础不会成为立体派的基础,立体派的基础不会成为超现实主义的基础;同样的,传统笔墨的审美标准也不能成为现代水墨审美的唯一标准,④但如何从前人所展现的绘画经典中取得养分,内化成为具有当代性的艺术表现是需要努力的。而学习传统的美术形式就想办法从经典的图式语言中将当代人的体验、感受紧密结合,而学习西方现代艺术则是藉由他者之见,了解自身,并且藉由“他者”之视尝试和思考与传统的美学追求相结合。

三.从“传统”与“他者”的文化中转译出新视野

中国绘画从清末开始酝酿着历史性的变革,这是因传统中国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后,努力寻求出路相互一致的行动。到了20世纪初前后,一批深受西方早期现代绘画的影响,甚至负笈法国、日本回国而具有中外艺术美學涵养与观念的新画家,逐渐展开有意识的中国绘画现代化的革新运动。不论从个人的创作思维、表现的内容到外在的形式面貌和表现技法,西方的影响所激起中国绘画大变革,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当代艺术的符号,已融合了东西方艺术创作的形式或媒材,也区隔了个人或群体艺术的作品形貌,艺术品不再是仅止于观赏性质而已,而是一连串人文生态于生活之中,溶治于精神于心灵深处的一种呈现。⑤而在强调多元的媒材、多元的思维、多元关怀和多元面貌,且跨越了媒材的分类、派别的分野、种族的界限时,属于中国绘画的艺术上,仍必须有着中国人文美学及自然哲学的「天人合一」之境界来统合,形塑当代艺术的独特表现。若从水墨发展的历史来看:自清末时的闽习风格,到今日多元风貌呈现,历经百年的时间,从主流到边缘,其间也经历过多次的争辩与改革,最后成就了当代水墨目前的面貌。⑥现今社会深受「后现代」思潮的影响,水墨画的发展进入了一个众声喧哗,各取所需,各自表述的拼贴年代。

四.水墨绘画与后现代的转译

黄光男认为多元性的发展使现代人拥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敏感地接受世界多样信息,面对如此复杂的社会,现代的艺术创作自然是多元的,包括题材的广泛、媒材的推陈出新,所以作品呈现多样面貌,而难以界定它的类别。⑦当代水墨力求与时代结合的表现时,当代水墨在艺术史上显示绘画「典范」的转移,传统文人精神和意境虽逐渐失去影响力,但新的活力却在诞生。当代水墨经由「当代化」,而能更容易展现它的时代风貌。艺术是人为的,是每个时代的创作者所呈现的思维。对于当代水墨而言,因观点及技法与形式,与传统水墨的差异性很大,并非停留于仿古或临摹,所以在艺术风格上是可以被明显区分的,是有其时代性的,因而,是足以肯定是当代人的所言与所思的艺术表现是具有一定的时代价值。当代水墨由于生活环境的刺激不同而有别于传统,自然衍生出属于二十一世纪的面貌,成为一种继承传统开创新风貌的水墨风格。

水墨艺术与当代的接轨,战后到后现代,已有长时间的探索经验。在二十世纪末,回顾战后以来的当代水墨发展及形式的融合,东方笔墨与西方构成的接轨工作,可谓是整个世纪中国水墨界所想要完成的最大工程之一。中国人守中庸尚折衷的哲学观,使这项工程花耗百年才温良恭俭地达到水墨艺术现代化与形式多元的接合点。艺术家袁金塔提到水墨多元与跨界的后现代现象中说道:当今的大众文化对水墨画的冲击有:(一)审美品味的转变;(二)意符的解构;(三)工具、材料、表现技法的多元化;(四)文化产业的挑战(五)全球化的冲击。⑧文中分析大众文化对水墨化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关于当代多元思潮的论点。

总体来说,现代的水墨风格形式已经不是在传统师承底下的单一风格,在知识爆炸、信息万变、多元识相中激起了创作的活力,站在东方的土地上,吸收着东方的艺术精华,取纳西方适合的绘画观点,以补己之不足,就像徐悲鸿所说的:「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不足者增之,西方尽之可采入者融之」。在现今国际信息传达快速,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水墨艺术的教学与水墨的创作者也应了解时代的脉动,亦可呈现多种技法与新的观念,意图创造新的局面,带来新的契机,让创作者在当代的生活领域中,展现自我生存时代的独特性与其光晕。

注 释

①何怀硕,《苦涩的美感》,台北:立绪文化事业,1998年,页141.

②徐建融,《传统的兴衰》,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页128.

③鲁红,《现代水墨二十年》,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页22.

④萧琼瑞,《中国美术周刊-刘国松》,台北:锦绣出版,1996年,页30.

⑤何怀硕,《创造的狂狷》,台北: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8年,页264.

⑥李进发,《日据时期台湾东洋化发展之研究》,台北市立美术馆,页40~41.

⑦黄光男,《馆长序文》收录于《墨与彩的时代性-现代水墨展》,北美馆,1988年,页2.

⑧袁金塔,《当代台湾大众文化对水墨化的冲击》,收录在《水墨新世纪:2002年水墨理论与创作国际学术研讨会》,页67~74.

(作者介绍:林洪钱,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文化融合多样性包容性
Diversity:Driver of Innovation and Growth
浅析儒释文化融合对石恪绘画的影响
知识型新移民文化融合的内容及途径分析
基于多元音乐文化背景下的高中音乐教学模式探讨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海洋微生物次生代谢的生物合成机制
舞蹈表演的表现形式多样性研究
水磨地区蕨类植物多样性调查分析
包容性增长的理论内涵及实施
亚洲的崛起需要各国相互理解、尊重和支持 实现包容性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