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大湾区青年交往路径

2019-09-10 17:43:53王湛森
广东教育(高校思想教育探索) 2019年11期
关键词:大湾区微时代

王湛森

摘  要:“微时代”加强大湾区青年交流是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大湾区人文精神的题中之义,更是推动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面对负面文化兴起、价值引导疲软、制度建设滞后等挑战,促进大湾区青年交流主要可以从开展网络纪念活动、网络弘扬岭南文化、完善网络交流机制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微时代;大湾区;青年交流;网络青年自组织

中图分类号:D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9)11-0098-04

面对信息网络发展一日千里的现实,从网络青年自组织的视角研究“微时代”背景下加强大湾区青年交流路径是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文简称《纲要》)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大湾区人文精神的题中之义,更是推动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

一、“微时代”背景下促进大湾区青年交往的重要意义

(一)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必然要求

大湾区的建设是国家着眼长远、统筹考虑的战略举措,具有深远意义。为了进一步提升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作用,国家专门制定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这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大湾区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纲要》将加强粤港澳三地青年交流,构筑人文湾区。从网络青年自组织的视角研究“微时代”背景下加强大湾区青年交流路径正是贯彻落实《纲要》的重要体现。在研究加强大湾区青年交流的过程中,要把《纲要》的相关要求作为目标向导,使研究成果转化为“接地气”的实际行动。

(二)提升大湾区人文精神的题中之义

人文精神的积淀和丰富关键在于人们的“心之相交”、“意之相传”。青年是社会人际交往中活躍的中坚力量,促进粤港澳三地青年交流能有效带动其他方面的交流合作,厚植大湾区人文精神。

(三)推动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

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既有国际化水平领先、合作基础良好等机遇,也面临着内部发展不均衡、市场互通不足、供需结构不平衡等挑战。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化解风险,推动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现。青年是社会人才中最具朝气活力的群体。加强粤港澳三地青年的交流不但可以增进友谊,而且能使青年人才在三地合理流动,使青年人才资源的效能充分释放。

二、“微时代”背景下大湾区青年交往面临的挑战

“微时代”加快了信息交流的内容更新,扩大了信息影响的范围。青年一代利用各种“微工具”(如微信、微博等)进行交流更是驾轻就熟。但是,要清醒地看到在信息网络高度发展的“微时代”,大湾区青年交流存在着负面文化兴起、价值引导缺失、制度尚待完善等问题。

(一)负面文化不容忽视

在“微时代”背景下,粤港澳三地青年非常容易通过互联网、手机微信平台等新媒体获得外界信息。信息传播的迅速模糊了他们之间的隔阂,地域、职业等概念也日趋淡化。在此过程中,网络负面文化给青年交流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网络负面文化主要表现为有意恶搞、散布谣言、黑客攻击等现象,这在三地青年交流特别是在网络交流中屡见不鲜。这些现象正是负面文化影响青年正常交流的表现。

(二)价值引导亟待加强

粤港澳三地青年的交流可以议题广泛、形式多样,但是必须以正确的价值取向进行引导。当前,由于网络负面文化特别是一些西方国家凭借其对网络技术的垄断,肆意对我国青年进行网络意识形态的渗透和诱导,在三地青年交流中相应地弱化了权威观念和主流意识,使热爱祖国、振兴民族等正确价值追求受到冲击。利己万能、私有永恒等错误价值观念在三地青年交流中客观存在。有鉴于此,在大湾区青年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价值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三)制度建设相对滞后

大湾区青年交流不仅需要三地青年的热情和努力,更加需要相对完善的制度保障。长期以来,港澳青年对内地的认知比较陌生,三地政府之间也没有形成可持续和比较固定的青年交流制度模式。制度建设滞后于大湾区青年交流发展的现状。构建比较完善的制度框架,调动广大三地青年参与到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中来,共同营造青年交流发展的良好环境,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客观需要。制度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三地政府需要在充分调研、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加强政策协同,使制度建设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微时代”背景下促进大湾区青年交往的主要路径

网络青年自组织是指以虚拟网络为载体,由爱好相近、背景相似、情感相通的青年自发组成的网络非正式群体。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较高、网络科技发达的重要区域。大湾区青年普遍运用网络媒体进行社交活动。大湾区网络青年自组织发展迅速。以网络青年自组织为视角,在“微时代”背景下加强大湾区青年交流可以从开展网络纪念活动、网络弘扬岭南文化、完善网络交流制度等方面着手。

(一)开展网络纪念活动

“纪念活动是一种政治仪式,也是一种政治象征,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其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1]。大湾区网络青年自组织是开展网络纪念活动的主体力量。网络纪念活动是近年出现的一种新型纪念形式,具有成本低、传播快、受众多等优点。要积极鼓励大湾区网络青年自组织运用网络技术开展纪念活动,努力创新青年交流的形式,增加其互动交流的内容。这对于三地青年交流起到了有效的助推作用。

增强粤港澳青年交流的仪式感。生活是需要仪式感的。青年交往生活更加需要仪式感。粤港澳三地青年成长氛围、生活背景不同,适当的仪式感能消除青年交流中的隔阂,提高交流效率。

增强粤港澳青年交流的使命感。大湾区青年交流的目的不是为了交流而交流,而是要通过交流碰撞思想、凝聚共识、增进友谊,使三地青年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

增强粤港澳青年交流的荣誉感。网络纪念活动传播具有重要纪念价值的人物、节日、事件等内容,可以让三地青年(尤其是港澳青年)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祖国,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激发爱国热情,增强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大湾区网络青年自组织开展网络纪念活动需要挖掘丰富的纪念资源。这些纪念活动的资源主要包括关键节日、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几类。运用网络平台将这些纪念资源进行整合传播是促进粤港澳青年交流的重要形式:

关键节日。“十一”国庆节、“八一”建军节等重要纪念节日包含着国家建设成就、人民军队光荣传统、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经验总结等丰富教育内容。利用网络平台对这些节日进行宣传纪念和交流讨论,是引导青年爱国报国的有效形式。

重大事件。五四运动、辛亥革命、抗战胜利、改革开放、港澳回归等重大事件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里程碑式意义。这些事件蕴含着五四精神、抗战精神、改革创新精神、爱国精神等内容。在网络上开展对这些重要事件的纪念可以增强青年的历史意识。

重要人物。在中国历史上涌现的杰出人物和优秀代表是青年成长的榜样力量。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港澳爱国人士霍英东、马万祺等都应该成为网络纪念的重要人物。

(二)网络弘扬岭南文化

粤港澳青年成长地域虽然不尽相同,但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岭南文化的熏陶。岭南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戏曲文化等方面对三地青年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大湾区青年网络自组织能够以网络弘扬岭南文化的形式促进三地青年交流,凝聚文化力量,扩大文化共识。

大湾区网络青年自组织利用网络弘扬岭南文化可以依托以下方式实施。

1.岭南戏曲网络联播

粤語是岭南文化的传播载体之一。岭南戏曲的对白、唱词、曲韵、童谣是以粤语为基础的,粤语是大湾区青年的共通语言。通过岭南戏曲网络联播,使粤港澳青年在交流中更加“同声同气”,倍感亲切。

2.粤语歌曲网络比赛

经典而又健康的粤语歌曲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流行于粤港澳三地。这些歌曲的传唱伴随着三地青年的成长,在一定程度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举办粤语歌曲网络比赛可以让粤港澳青年重温成长历程,品味岁月人生。三地青年的交流伴随歌声变得更加富有诗意和感染力。

3.岭南建筑摄影网展

岭南建筑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和艺术价值。摄影是广大青年所崇尚的兴趣爱好。通过摄影传播岭南建筑的艺术价值意义重大。利用网络平台对岭南建筑摄影进行展览,不仅可以聚焦粤港澳青年共同兴趣,更能彰显岭南建筑的时代价值。

(三)完善网络交流制度

随着“微时代”的到来,网络交流已经成为粤港澳青年交流的主要形式。建立和完善网络交流制度是大湾区青年交流得以高效、有序开展的重要保障。如图1所示,制定和完善网络交流制度可以从以下步骤开展。

1.深入调研,充分回应三地青年的现实关切

网络交流制度是规范和引导粤港澳青年开展网络交流的基本准则。网络交流制度不仅关乎青年交流顺利开展,更事关三地青年的切身利益。在建立和完善制度之前,三地政府应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将事关三地青年切身利益的议题作为调研重点,广泛听取意见,充分开展论证。良好的青年群众基础是确保网络交流制度“接地气”、出实效的关键所在。因此,网络交流制度要能回应三地青年的现实关切,得到多数青年的认同。

2.及时发布,有效处理网络交流的突出问题

网络交流制度一旦制定后,要通过各种媒体及时发布。制度的发布不是为了“摆设”,而是要有效处理三地青年网络交流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修订、完善相关制度。

3.科学评价,准确评估制度实施的真实效果

粤港澳青年网络交流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必须进行科学有效的监督、反馈和评估。网络交流制度能否有效解决存在问题、是否适应现实形势的发展、是否能有效回应三地青年的关切和利益诉求,这些都是评估的重点。通过反馈评估能够及时完善制度,不断增强制度的时效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陈金龙.纪念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以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的纪念活动为视角[J].思想教育研究,2008(8).

[2]唐文玉,马西恒,夏军.党建文化与政党转型—中国共产党转型研究的新视野[J].理论月刊,2011(8).

[3]陈金龙.党建文化的界定与构建:以中国共产党为视角[J].理论月刊,2012(10).

[4]马西恒,夏军.党建文化及其社会化—中国共产党党建文化初探[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0(3).

[5]逯曼.论语言与文化认同感[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6]唐桦.两岸青年交流的制度化研究[J].台湾研究杂刊,2015(5).

[7]谢宝剑.港澳青年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研究[J].青年探索,2019(1).

[8]沈思.穗港澳台多地青年交流工作创新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7(5).

[9]赵俊韬.微时代下对青年文化的影响[J].技术与市场,2014(11).

责任编辑  邱翔翔

猜你喜欢
大湾区微时代
粤港澳合作新方位下的大湾区经济发展探析
商情(2018年19期)2018-06-11 07:15:24
基于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继续教育研究
“大湾区”是港企产业链的自然延伸
环球时报(2017-11-18)2017-11-18 04:58:38
“大湾区”什么最重要?
“大湾区”是否会带动城市房价上涨?
微美学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3:41:49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革新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2:12:53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2:11:24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