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霞
【摘要】 学科特点显著的历史图片教学法,符合历史课程的性质、特点及其认知规律,顺应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因而受到许多一线教师及研究者的青睐。而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感到单纯的图片展示并没有引起学生的重视,对于图片教学效果存在着疑问。怎样利用历史图片进行有效教学?本文根据笔者在教学一线的实践,提出历史图片有效教学的几个关键点,盼以微薄之力为中学历史教学起助澜之功。
【关键词】 历史图片 教学方法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12-138-02
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最显著的特点是在课程目标上由“三维目标”发展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这既是实现从知识本位到学生素养发展本位的转型,也是“育人文化”的理性回归。这就要求教师迅速转变观念,摒弃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实际来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而历史图片教学法顺应了这一趋势,它用丰富的图片为学生营造充满探索欲望和求知兴趣的课堂,有利于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
宋代郑樵说,“古之学者,左图右史,不可偏废。”的确,图片是教材中除了文字之外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又说,“即图而求易;即书而求难。舍易求难,成功者少”。作为新课改成果之一的历史教科书,图片材料越来越丰富。据统计,北师大版历史图片共有356张,华师大版共400张,人教版有466张。而即将投入使用的新教材的图片会更加充实和丰富。直观多样的历史图片作为一种知识的载体,能够快速构建和传输历史形象,越来越受到中学教师的青睐。在运用历史图片进行教学时,“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是有效的?”“如何做才能使课堂教学更有效?”这些问题都是我们经常思索的。鉴于此,笔者把关注重点聚焦在历史图片有效教学上,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尝试提出一些粗略的看法和建议。
一、历史图片有效教学的基本方法
有效教学是一种提倡效果、效用、效率三者并重的教学观,有效果、有效用、有效率是有效教学的三个维度。有效果指的是学有所得、所获;有效用指的是学的东西是有价值的、有用的;有效率指的是学的过程和方法是科学的、简洁的、省时的。有效教学的有效果、有效用、有效率,就像长方体的长、宽、高一样,三者缺一不可,缺少任何一个维度都不能构成完整意义的有效教学。要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要求教师顺应新课改的趋势,转变教学观念,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创设轻松愉悦又充满思维火花的课堂氛围,不再是一味地灌输和传授,学生被动地接受和记忆,课堂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过程,而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学习共同体,正所谓教学相长,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不断关注学生的反馈,也就是学生的学习效果。总之,有效教学是指师生以课程标准为导向,遵循教学活动特别是学生活动的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产生尽可能好的教学效益,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
既然如此,那么利用历史图片促成有效教学,实际上也就是让我们的教学活动更加有效果、有效益和有效率。怎么样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呢,我们在总结前人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可以发现历史图片教学存在一些基本的方法,而尊重这些基本方法是我们要达到有效教学的前提。首先,要描述歷史图片的基本信息。历史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发生的,历史时空的确定性决定了认识历史方法的基本特征。因此,在使用历史图片时教师需要首先介绍图片的作者、时代背景、名称等基本信息,确定图片的时间、地点是认知的首要任务。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的方法首先是考虑具体的时间、具体环境的历史过程的客观内容”。其次,要指导学生观察图片。观察也要有一些诀窍:(1)观察要有顺序,合理的观察一般按照“整体—局部—整体”的原则来组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有什么”,分析“说明了什么”,然后,将图片上的信息与所学知识相结合,进一步挖掘和阐释图片中的历史信息。(2)观察要有重点,有重点地观察才能抓住图片的主要内涵,要善于通过图片的时代背景等信息来排除干扰,抓住图片的重点。(3)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图片。通过对图片的比较、分析进一步深层次解读图片,建立相关联系,在联系中帮助学生形成对历史的完整认识,通过比较和分析对复杂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关系进行思考,进一步认识历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二、历史图片有效教学的几点关键
那么,从有效教学的三个维度出发,如何利用历史图片进行有效教学,我个人认为有三个关键步骤需要关注。
(一)准确选择、适度运用图片让教学更有效率。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图像的信息接受要比语言文字的接受时间快,据实验证实:一般而言,人类要表达清楚一个信息,通过语言描述需要28秒钟,通过线条描绘需要15秒钟,通过图像只需要9~12秒钟。以“三图”来导入,能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进入境界,由此提高教学的效率。不仅如此,老师还要用智慧选择有标志性意义和整体性较强的典型代表图片,如果选择的图片要么质素较差,要么整体性不强,要么不能凸显想要传递的历史信息,那么不但达不到我们理想的效果,而且还直接影响了教学效率。例如:岳麓版出现的“山西太原晋祠(后世祭祀晋国开国国君叔虞之处)”有效性较弱,因为和课本文字部分难以衔接,地点又比较陌生,学生难以产生兴趣。在讲分封制度时,课本文字旁边冷不丁出现了这样一张插图,很突兀很牵强,对理解这个概念没什么帮助,因此这样的图片对有效教学没有帮助,最好不用。
(二)充分挖掘图片信息可以让教学更有效果
一般来说,人物图、物品图和示意图这些往往比较直观、通俗易懂,但对于一些含历史信息略为丰富的政治图片,教师要精心准备好问题,引导学生穿越历史时空,来领略这些图片的深层次含义,促进教学更有效果。
例如:必修一课本18页“军机处”(图一)。由此可以看出军机大臣们日常办公的场所是非常简陋,这和一般政府机构豪华庄重的设置不同,也出乎我们的意料,毕竟是天子直接掌控下的重要办事机构,怎么设置能如此寒酸呢?由此,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军机大臣的低调和办事的高效,“简、速、秘”的特点,以及对皇帝跪受笔录的场景,由此,理解军机处的设置对君主专制加强的意义,这种讲解方法就比单纯说教要形象直观得多。
再如:必修一课本44页“拿破仑的加冕仪式”(图二)。图片色彩鲜艳,人物众多,看起来非常热闹,但学生很容易对其产生兴趣但很难看出所以然,教师应引导其思考图中加冕仪式与以往有何不同,拿破仑、教皇以及其周围人的动作、表情反映出什么问题,如:拿破仑的高傲、教皇的惶恐、皇后的满足、周围侍从的紧张和诧异等等,这样,一幅看似无从下手的图片中重要的历史信息就被挖掘出来,那就是拿破仑抢过本应拿在教皇手中的皇冠,来为自己的皇后加冕,从中反映出其对教皇权威的挑战。
(三)注重历史情境的营造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可以让教学更有效用
由于历史是已经发生的客观过程,具有不可再现性,因此构建历史形象具有很大难度。恰当地选用典型的历史图片,有利于创设历史情境、还原历史现场、神入历史,进而感悟历史,提高教学的效用。
例如必修二52页《夸张的宣传画》,用这张图来讲解“大跃进”非常形象,很容易想象那一时期无限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的狂热失控的场景,我在课本图片的基础上又补充了两张给学生看,这样,我们就被带到了上世纪50年代。这些极度夸张、干劲十足、群体性盲目乐观的画面让人看了觉得好笑也忍不住叹气,而画面背后的那个时代是中国曾经经历过的真实历史。這样,恰到好处地利用历史图片就达到了还原历史的目的。
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发挥组织、引导参与的角色,要为学生的发现、探究留出思维活动的“空间”和表达的时间,同时,也要用唯物史观武装自己的头脑,引导学生客观全面的分析历史事件,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例如:必修一课本76页学思之窗部分的两幅图片
两幅图片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碰撞,一个临行前孝顺的儿子、体贴的丈夫、慈爱的父亲,在中国就变成了野兽和恶魔,屠杀中国人时暴虐无情目露凶光甚至狂笑狰狞,手段残忍至极,简直是泯灭人性。由此,可引导学生分析人性和兽性;战争的残酷;法西斯的实质等等,在此基础上,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那就是理性看待战争,理性分析战争和理性爱国,如果能够引导学生从简单的仇恨发展成为“原谅但不能忘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等情感,那么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就得到了升华。
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类生来就有学习的潜能,只要具备了合适的条件,每个人所具有的学习、发现、丰富知识与经验的潜能和愿望是能够释放出来的”。充分挖掘历史图片背后庞大的资源,探索图片有效教学的科学途径,相信一定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为此,我们仍在努力的过程中。
[ 参 考 文 献 ]
[1]郑樵通志总序图谱略〔M〕北京:北京中华书局,1987.9.
[2]陆贵湘、何成刚:《“历史从插图中走来”—从插图设计评北师—华师—人教版新教材》,《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年第2期.
[3]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余文森《有效教学的三大内涵及意义》载于2012年中国教育学刊.
[4]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余文森《有效教学的三大内涵及意义》载于2012年中国教育学刊.
[5]华南师范大学历史系黄牧航《中学历史教材图片设计的理论与实践》载于《历史教学》2001年第9期.
[6]朱思泓陈泽芳:《对现行四个高中历史教材版本图片有效性的探讨—基于必修一第一单元(专题一)的对比》,载于《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