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燕霞
【摘要】 信息时代的写作需要学生有信息处理能力,近年高考改革语文考查学生情境性写作能力,逻辑思辨能力,要求学生运用语文于生活实践中。课前时事点评演讲与写作训练相结合的探究就是探讨以演讲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实现写作实践应用,以写作提高演讲的思维深度和思想内涵的课堂教学形式。
【关键词】 课前演讲 时事点评 写作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15-076-01
今年高考作文,全国1卷要求写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的演讲稿;全国2卷要求以青年学生的身份选取演讲稿、书信、观后感等形式写作;浙江卷要求以“作家”的身份讨论如何对待自己的“读者”。高考作文这种强调写作情景性的情况并非今年才有,纵观全国1卷高考作文:2018年要求写文章给2035年18岁的青年阅读;2017年要求写作文向外国人介绍中国,2016年甚至还出了孩子“得99分”和“得60分”不同待遇的情境性漫画材料。
信息处理能力是21世纪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培养”是新一轮高考内容改革的重点,近年的高考作文,越来越多运用到贴近生活的时事、历史材料,高中语文写作应提高学生信息处理能力,重视写作的现实应用。
因此我在教学中探讨把课前时事点评演讲与高中写作教学融合一起,就是探究以演讲带动写作,激发学生写作热情,提高写作主客体意识,实现写作实践应用,以写作提高演讲思维深度和思想内涵的课堂教学形式。课前演讲与写作训练相结合教学形式。
第一、二阶段:以课前“新闻1+2”演讲推动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课前10分钟演讲有两种形式:一是“新闻1+2”(一句话新闻概括,加两句话自我评论):演讲学生提前把新闻内容概括以及评论内容板书在黑板上,利用课前五分钟进行演讲,演讲后五分钟,接受其他同学的提问,请老师对演讲的内容进行点拨。
开始,同学们要么是新闻事件概括不完整,没有抓住核心事件,要么是评论没有针对事件核心。这一阶段,老师的点评要带动全体同学修改黑板上的新闻事件概括,使之简洁、准确。
经过训练,演讲的同学概括和评论到位了,第二阶段,教师针对评论的两句话作出的修改,引导同学针对新闻作有深度和广度的评论,在评论中要抓住事件本质问题,不只是对新闻事件作泛泛而谈的表面评论。
“新闻1+2”演讲虽然只占用课堂十分钟,但培养了学生筛选信息材料,简洁概括材料,思考分析问题,准确表达观点的写作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平时关心时事,积累素材的写作习惯。
第三阶段:材料作文审题开篇立意写作指导
时事评论演讲稿的撰写过程其实就是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课前演讲进行一段时间后,进行《材料作文审题开篇立意》写作指导课:引申出“开篇点题,单刀直入”的作文开头第一段的写作方法。明确第一段写作形式之一:引材料+简要分析+表明观点。
训练重点在于材料概括内容与观点前后照应,一气呵成。比如在“痛感新闻”作文审题立意指导中,我给出例文《痛悟》的开头第一段:
在孤寂的夜里结束自己生命的富士康员工;在受歧视的痛苦中不治身亡的患癌女教师;被骗走学费,在绝望中离世的女学生……(排比陈述材料,简练整齐,有文采)他们的不幸与痛苦,通过一条条“痛感新闻”传递给了大众,触动了我们每个人。我认为,正是有这些“痛感新闻”,才令我们得以痛悟。
引导学生注意前文概括材料用的“孤寂”“受歧视”“绝望”的字眼与分析部分的“不幸与痛苦”“触动”等字词,以及提出的观点“痛悟”,前后照应,一气呵成。
第四阶段:时事点评演讲促进材料作文整体构思以及思辨论证
课前演讲的第二种形式是“《新闻周刊》1+2+2”。
与第一种形式不同,全体学生提前观看央视《新闻周刊》节目,把新闻事件、节目评论以及自己的感想,三部分内容各一两句话写到摘抄本上,再通过演讲分享。添加《新闻周刊》激发学生写作构思,好比让学生读诗词困难,但《诗词大会》节目中武亦姝“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却从“飞花令”飞入了同学们的心中。《新闻周刊》除了播报新闻事件、还有事件成因分析和问题的解决。每一集都是一篇针对新闻事件的精彩“议论文”。学生摘抄、演讲、评论就是对这篇“议论文”的认真品读、思考和再加工。老师点拨是对演讲学生品读不够的地方,也是针对《新闻周刊》节目思路、深度和角度,让学生受到议论文范文的精密写作结构,清晰思辨论证的熏陶。
比如在“长春汛期出现城市内涝导致交通严重堵塞”的新闻中,长春内涝情况几年没有解决,《新闻周刊》调查出“几十年以来城市建设只关注地表建设而忽视地底建设的债很难在几年间还完”的原因,并给出了“海绵城市”的新型地表空间排水的解决办法。老师引导学生学习《新闻周刊》写作調查的深度和解决问题的创新实用性思维。演讲学生也有自己的个性观点:解决城市内涝不能一直靠埋怨,走老路,要“与时俱进”。
总之,课堂时事点评演讲在促进写作方面有强化信息处理能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情景体验真实性的特点,能促进学生写出更切合实际和真切感受的作文。
课前演讲与写作训练相结合的教学形式,使得写作活动“采集——构思——表述”的三个阶段形式更为生动活泼,具体真实;同时又提高了演讲活动的思维深度和思想内涵,两者结合相得益彰。
[ 参 考 文 献 ]
[1]柯进.高考作文题背后的语文教改新走向[N].中国教育报,2019(003).
[2]龙潭.从生涯教育角度解析全国卷高考作文[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
[3]沈国全.高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研究[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