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银升
摘 要:伴随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在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创新能力做出了明确的要求,作为一线的教师也开始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基于此,笔者提出创建情境、运用方法,以及开展合作等策略,浅析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创新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高中数学;创新素养;情境;合作;思维
创新关系着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发展,而高中数学课堂是传播知识、应用知识的主要场所,但是,在以往的高中数学课堂中,教师开展教学的目的只是让学生进行基础数理知识认知,很少在知识讲解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综合素养的培养,也忽略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而伴随新课改的不断发展,在当前数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牢牢把握课程改革标准的核心,积极转变数学课程的教学思想,应用有效的教学手段,落实对人才进行全面培养的最终目标。
一、创设情境,打开学生思维
数学学科的本质是让学生进行思维活跃和不断思考的过程,其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敞开思维,进行想象和创造。所以,在高中數学课程中,教师应当从数学学科中的基本知识点出发,结合学生认识数学知识的结构以及现有的思维发展水平,向学生提出问题,用于创建课堂的情境,从而以问题来打开学生的思维,将学生置于问题解决的环境当中,充分带动学生进行思考的动力,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主动进行数学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探究中,实现创新素养的发展。
例如,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中,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地理解三角函数、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以及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联系,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是怎样的呢?”“向量的数量积与余弦定理之间是否有关联?如何进行推理呢?”,激发学生进行探究的欲望。随后,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不同数学知识间的关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以问题为导向,打开自己的思维,为创新思维的发展奠定基础。
不难看出,在开展高中数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问题为学生提供进行思考的起点,从而打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围绕数学知识进行积极的思考,从而带动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创新素养的发展。
二、运用方法,展开学生想象
学生只有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够突破原有的局限,发挥自身的潜能和创造性,实现创新素养的发展。因此,在高中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采用多样方法,来帮助学生打破思维的局限性,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而一般来说,在数学课程的讲解中,教师能够使用的方法主要有类比法、启发法、迁移法、求异法等,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数学问题,从而逐步实现创新思维的生成。
例如,在《等比数列》中,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教师利用MATLAB软件绘制雪花曲线,让学生在教师绘制图画的过程中,观察图形的结构,在雪花曲线进行变化时,雪花曲线当中的边也随之增多。借此,教师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以等比数列的相关知识,来求解和探知雪花曲线的变化规律。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基于类比的形式,完成对等比数列的应用和探究,从而在展开想象中,发展创新思维。
显而易见,在数学课程中,教师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数学知识与具体问题的连接,能够使学生拓展自身的思维,从多样角度思考数学问题,从而实现思维的多向发展,提高创新素养。
三、开展合作,培养创新素养
合作活动是新课改标准中倡导的一种传统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深化对数学内容的理解,而学生成长的家庭背景以及学生接受教育的经历,决定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在教师对学生讲解了同样的数学内容后,学生也会由于自身认知经验的不同,形成具有差异性的思考,当教师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交谈时,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想法阐述给他人,同时获得他人的见解,实现思维的有效碰撞,从而在接受新思想中发展自身的创新性思维。
例如,在《不等关系与不等式》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教师可以为学生创建合作探究的活动。在活动开始的前端,教师先结合学生以往在数学课堂中的表现,对学生进行组员的安排,使得每个小组当中的学生在认知数学知识的能力上呈现一定的差异。紧接着,教师向学生讲解不等关系与不等式的概念,让学生基于自身的数学经验,对这部分的内容进行理解,并产生自己的思想。随后,教师再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和交谈,使得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实现思想的共享和交换,促进学生创新素养的发展。
总之,创新素养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教师进行课改的方向和动力,在当前数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能够通过创设情境,运用方法,以及开展合作等形式,促进教学模式的创新,让课堂结构焕然一新,唤醒学生进行思维发展的欲望,从而促进学生创新素养的提升,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杜文静.刍议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中国校外教育,2017(35):48-49.
[2]高立文.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甘肃教育,2017(24):111.
[3]佚名.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究[J].成才之路,2019,602(10):3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