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实践“问题引领”模式

2019-09-10 15:01徐小玉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问题引领发现问题学生主体

徐小玉

【摘要】数学教育的研究方向指向如何让学生发现、提出问题,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提问直白、过程缺少层次,导致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机会较少。本文通过数学课堂实例,论述了何为“问题引领”模式,如何在教学中实践“问题引领”模式,以及“问题引领”模式下对教师的要求。

【关键词】问题引领 学生主体 发现问题 教学合一

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译文为: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如果放在数学课上,笔者理解为:学生对新知没有疑问,则不要新授;学生对问题没有探究,則不要总结。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发现和提出问题”作为重要目标,即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正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笔者在本文中通过数学课堂实例,论述了“问题引领”模式的含义,以及如何在教学中实践“问题引领”模式,以及“问题引领”模式下对教师的要求。

一、“问题引领”教学模式的含义

首先,教师基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创设含有数学问题的情境,使得学生对新知产生疑问、有想要探究的欲望。其次,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猜想、假设、论证等一系列数学活动。最后,教师由简到繁提升问题难度,学生举一反三、完善总结,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就是把“问题”作为一堂数学课乃至一个单元数学课的课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一起探讨、实践,得出结论,形成新知。这一过程也就是教授学生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实践“问题引领”模式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两者,实在是不能分离的、实在是应当合一的。首先,学生不是书架子、字纸篓,好的教师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把教和学联络起来、是教学生学。再者,教师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生学的法子,那么教师的教学就能费力少而见效快,学生也就能够乐学了。受启于这一思想理论,笔者通过课堂实例总结了“教学合一”在“问题引领”模式中的体现。

(一)利用核心问题,让问题引领教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解释和应用。”其中的“已有知识经验”就要靠教师设置情境来激发。

例如,在六年级“确定位置”一课中,笔者在情境中提问:“该如何确定遇险船的位置?”让学生产生兴趣,运用学过的角、方向等知识,得出两种结论,如图1:北偏东30°;图2:东偏北60°。

笔者再次提问:“到底该如何确定遇险船位置?”让学生认识到,要用统一的标准确定位置,笔者再揭晓确定位置的方法是由指南针而来的,因为指南针的红针指向北,所以确定位置时以南北为基准,先看南北、再看东西。

又如,在教学三年级“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一课时,笔者贴出三幅空盘图,学生感到疑惑,好奇心就随之而来。“每个盘里有几个桃?”“没有,可以用什么数表示?”“求三个盘里共有几个桃,用什么方法算?”教师这几个问题的提出,使学生恍然大悟,当学生答出0+0+0和0×3两种算法时,笔者继续设疑:“0+0+0和0×3的结果是多少呢?”紧接着,笔者通过0×5,0×9等练习,让学生自编零乘任何数得0的题目,并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概括:“请想一想,0和一个数相乘得0 的式子有多少个?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么多个和0相乘得0 的式子表示出来?”问题的提出,再次激起学生的兴趣,他们积极思考。果然学生通过思考与讨论,得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结论。笔者一步步设疑、激趣、再释疑,使学生对“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本质有了深刻的理解。

在课堂的开始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这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最佳状态。教师的情境设置要有生活气息、难易适中,学生才能焕发主体意识、才能有自主探索的课堂气氛。

(二)设置递进问题,让问题串联教学

数学家哈尔莫斯曾说: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一节数学课是教师设置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在困惑中探究,在探究中思考,在思考后完善旧知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课中,教师可以确立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我们学过的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2)猜想一下,任意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3)怎样计算四边形内角和的度数?通过这三个问题,让学生之间、小组之间进行猜想、验证,对新知进行归纳、总结,学生们发现任意四边形都可以被分为2个三角形,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可以算出任意四边形的内角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多边形的内角和、总结多边形内角和公式打下坚实基础。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是问题让学生产生了探究欲望,让学生经历思考尝试、小组交流、实际应用的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一个个抽丝剥茧的问题让学生从懵懂到解惑。教师似乎没有教,但是一系列问题却串联起了整堂课的教学,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聚焦重点问题,让问题架构教学

小学数学课堂中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为中心,这样能大幅度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主”模式中,学生才能真正得到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三年级“从问题出发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一课中,解答应用题时,问题到条件的推理是从所求问题入手,研究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条件,这些条件是否已经具备。如果某个需要的条件暂时还不具备,就想方设法先求出它。每次出示应用题时教师们都着重分析问题,从而让学生能从问题出发思考关系式:

剩下的钱=( )的钱-( )的钱;

找回的钱=( )的钱-( )的钱。

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种新模型的建立,改变以往没有方向的做题模式,通过每题的提问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学会从问题开始思考,确立数学关系式再解答。学生脑中的概念慢慢从模糊到清晰,最终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本质。

三、“问题引领”模式下,对教师的要求

(一)备课时要心怀学生

教师在充分了解教材关联性的基础上,还要做到“忘我”,不再将教学目标作为硬指标,而是谨记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实际生活出发设置情境,让情境更具有生活气息、难易适中,学生才能拥有学习的最佳状态。

(二)课堂中要友爱学生

情境的开放性决定了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对于学生在课堂中发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与教师预期有偏差时,教师要会“忍”,不直接否定或者肯定学生的答案,让学生有时间和空间发现线索、解决问题。善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不足,使他们在形成能力的同时获得健全的人格。

(三)环节中要关注学生

课堂中教师不能只停留在自己的教,学困生有没有走出易错区域、是否跟上了整体的节奏,需要教师走近他们的身边、留意他们的活动过程。优等生解决问题后,还要不断发掘问题,需要教师切身的引导。学生虽然是课堂的主体,但也离不开教师的引导。

(四)活动后要启发学生

学生根据一个问题在有限的时间里探究、活动,得到的结果往往片面、不够丰满。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提炼、总结,为学生理顺知识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引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精华所在,便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完善已有知识结构。

总之,我们的教育是为了让学生不需要被教,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学生要能用自己的思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问题”正是思维的基础,在课堂中教师抓住一节课的课眼,向学生抛出核心问题,引领学生积极地学,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才能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才能真正做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

猜你喜欢
问题引领发现问题学生主体
基于人事档案审核工作的思考
如何加强技工烹饪专业一体化课堂教学管理
科学课的生活性与科学性
立足“有效”,回归阅读教学本来的样子
例谈问题创设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学生主体在高职《经济数学》中教学改革
高校中长跑运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立足高考下优化高三英语阅读理解教学有效讲评浅析
让问题引领初中数学教学
问题引领下的阶梯式综合复习课堂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