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仁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行,高三历史课堂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受到广泛关注。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感悟课程核心内容,形成自己对历史的独特思考方式是未来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以家国情怀确定教学立意、寻去合适史料、整合专题内容有助于创新教学手段,提升学生认知水平,进而彰显历史课堂的时代性。
关键词:高三历史;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历史核心素养是是学生通过学习所生成的带有历史学科特性的能力与品质,对历史核心素养的研究符合我国提升人才竞争力的迫切要求。有利于促进历史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适应高考命题有知识考察向能力考察而转向素养考察的发展趋势。历史核心素养的综合培养,除提升学生人文精神、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深入了解和思考外,也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师授课的全面性,进而落实以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目前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教学方式的改进更关注的是新授课内容,对于高三主题复习的相关教学研究内容较少,但高三专题教学在高中整体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进入高三复习阶段之后,知识体系庞大,知识点纷繁复杂,学生难以形成对知识的系统性理解;其次,现阶段高三专题课的主要任务是梳理知识,进行大量试题练习,强调知识熟练掌握的同时忽略了对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在高考时灵活运用历史知识解题。因此,在高三专题教学中注重对历史核心素养的培育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历史教学具有深远意义。下面,笔者便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浅析在高三专题教学中对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理解家国情怀,确定教学立意
者根据中学历史教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历史教育应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历史教育关乎人生,是国家、民族、社会发展变迁的记录,因此,让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理解家国情怀、培养独立人格,懂得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在高三专题教学中注重对知识背后深层家国情怀和人文价值的挖掘,直击学生心灵,完成历史教育的使命和任务。
例如,在复习“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这一专题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列强侵略中國的史实和与中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外,更重要的是时让学生在了解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感悟到国家当时的积贫积弱、懦弱无能,并且建立起家国情怀,通过邓世昌等爱国将领与日军进行海战、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等重要历史事件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危机感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归属感。
二、选取合适史料,设计教学练习
历史是过去已经发生过的事件,而史料和实证就是我们还原历史情境最有力的依据,围绕教学目标选取合适史料,能够提高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就历史主观题而言,从几段历史材料中提炼并设计问题是出题人的常用方法,考察侧重于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叙述历史问题的可靠证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精选史料,设计问题,材料内容应具有典型性、权威性和历时性;以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为中心进行题目立意。
例如,在复习《新航路的开辟》一课时,教师可联系明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件与之进行对比学习,使学生在比较中感受中西方在对待外部环境和处理文化差异方面的不同行事方法。教师可向学生出示郑和航行船只与哥伦布旗舰的比较、哥伦布《航海日志》等相关历史材料,设计问题:比较郑和与哥伦布航行目的和行事方式的差别?从而分析东西方民族对外交流的文化差异?锻炼学生深入分析材料能力和发现历史问题的敏锐眼光。
三、整合专题内容,达成高效复习
新课程改革后高考命题思路有所变化,从专题命题逐渐演变为主题命题。高三复习阶段虽是按照专题顺序而进行,但并不是在一定时间内孤立地复习某一个专题,经常跨专题整合知识。若是历史教学只停留在一个个孤立的专题层面,学生则很难把握到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只有上升到主题层面,学生才容易将单个知识点进行整合,知识网络才会更加明晰,因此,教师可以用主题纵横搭建知识网络,做到融会古今、中外相连,提升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
例如,从古至今,每一个时期对于“民族精神”都有着不同的定义:古时候仁爱天下、渡人渡己、天下大同的精神;革命与建设过程中国的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改革开放以来国人的开拓进取精神、创新精神、科学精神等。教师在历史课堂上就可以“民族精神”为主题进行知识点和对应历史事件的串联,以时间为线索,使学生对不同时期所表现出的不同民族精神产生深刻认识和体会。
综上所述,通过以家国情怀确定教学立意、寻去合适史料、整合专题内容等有效方法有助于提高教学系统性,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创设良好教学环境,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实践任重道远,是否存在其他途径促进教学生历史知识的积淀和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还需要在未来进行深入研究与试行。
参考文献
[1]吴伟.历史学科能力与历史素养[J].历史教学,2012(11).
[2]刘俊利.学术的历史学与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J].上海教育科研,2015(04).